天天看点

父母与孩子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父母与孩子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父母与孩子和平共处实在太重要了,它关系到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生命质量。

那么,父母与孩子怎样才能和平共处呢?

第一条:互相尊重

这可以列为黄金原则。

互相尊重很重要的一点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想问题,但很多父母都做不到这一点,比如,父母经常会扔掉孩子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在大人眼里没用,对于孩子来说却可能意义非凡,被扔掉会让孩子特别伤心。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需要、感受和想法,如果这些需要、感受和想法总是受到忽视、否定与压抑,互相尊重就无从谈起,和平共处也就不太可能。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孩子》里有一段很好的话:“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箭终究要射向远方,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的身旁。

父母要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和成长的权利,不要包办代替,不要过度保护,不要瞎操心,孩子的成长和幸福都是“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去经历、去实现。

第二条:不打人,不骂人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打是亲,骂是爱;刀子嘴,豆腐心。”

这其实是狡辩和借口。

真正的爱里,没有暴力,只有亲昵;没有声色俱厉,只有和颜悦色。

父母与孩子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打孩子、骂孩子”一定是会让孩子伤心的,一定是不利于父母与孩子和平共处的,一个从小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很难形成健康的人格,暴力不仅会带给他身体上的疼痛,更严重的是留下心理上的伤痕,而且打骂造成的伤痕是很难褪色的。

第三条:不比较,不唠叨

比较和唠叨是很多家长常见的行为,“隔壁谁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是令所有孩子头疼的一条咒语。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女士写的《表哥驾到》里讲了这样一件事:“主人公的妈妈常念叨他表哥的各种好,而主人公又无意中听到表哥的妈妈念叨他的各种好,主人公和表哥真是难兄难弟,都被自己的妈妈比较而弄得灰头土脸没有信心。”

很多孩子本来自己想去做一件事了,听到大人一唠叨,反而不愿意做了,这是唠叨引起的逆反。

马克·吐温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听募捐演讲,本来他想捐钱,可演讲的人唠叨个没完没了,结果他不仅没捐钱,反而还从募捐箱拿走了一些钱。

第四条:多表扬,多送礼物

肯定的言词、投入的时间、用心的礼物、服务的行动和身体的接触是爱的实际表现。

表扬和送礼物是拉近人与人距离的很好的办法,因为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认可和关心的需要。

第五条:不任性,不固执

任性和固执,实质上是故步自封,拒绝成长,这不仅招人讨厌,而且易起冲突,不利于和平共处。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从而遇见更好的孩子。

■ END ■

部分内容配图 / 源于网络 侵删

父母与孩子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