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百日之勞,一夕之樂。

——劉勰《文心雕龍·時序》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精辟道地出了社會風俗、節慶時序、時代發展對于詩歌創作的影響。

這種源于世情、受到社會風尚影響的時序節慶景象給普羅大衆留下了持久鮮活的記憶,也給文人墨客帶來了持久新鮮的創作素材。

節序詞,作為這一風俗的文字表現形态,因其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與感染力而成為詩詞作品中重要的一環。

由于宋代元宵節是最熱鬧、最受重視的節慶日,是以宋代元宵詞的創作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從柳永筆下開封城的繁華元宵景象到歐陽修筆下的元宵節浪漫愛情,從辛棄疾筆下的理想與人格寫照的元宵與李清照的元宵節落心情到劉辰翁筆下的對故土故國思念的元宵詞。宋代元宵詞不一而足,不勝枚舉。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可以說,宋代元宵詞不僅是一系列風物與民俗的藝術寫真畫卷,更是一幅幅色彩缤紛絢麗的市民生活圖卷,同時也是一道道承載着人文與曆史的時空年輪,人們可以從這些時空年輪重拾對傳統文化和曆史的美好記憶。

南宋詞人姜夔,他的詞以格律謹嚴、風格清幽著稱于世,與北宋詞人周邦彥并稱“南姜北周”,他與合肥女子的曠世之戀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姜夔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他在合肥邂逅了一位歌女,隻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這位合肥女子便更成為其一生執念。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姜夔為了生計,在杭州謀得了一份文案工作,他經常在合肥、杭州兩地來回奔波,他與這位合肥女子也是聚少離多。

在思而不得見的離别歲月中,姜夔将内心無法排遣的相思之苦訴諸筆端,他寫下了許多思念合肥女子的詞作。

尤其是他在元宵節寫下的這兩首《鹧鸪天》,将相思之情抒發得淋漓盡緻。因為詞人寫這兩首《鹧鸪天》的時候,令他魂牽夢萦的合肥女子已經失去了音信,或許她已經離開了人世,但是詞人執着地認為她還活着。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第一首《鹧鸪天》寫于正月十一。

這時離元宵節還有幾天,但是元宵節的預演和彩排已經拉開了帷幕,他在這天晚上滿懷興奮的心情觀賞花燈彩排,但是對合肥女子的思念之情也貫穿他觀賞花燈的始末,于是他寫下了第一首绮懷之作。

先來看一下姜夔的第一首元宵詞《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觀燈》,原詞如下:

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白頭居士無呵殿,隻有乘肩小女随。

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遊人緩緩歸。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姜夔的這首詞前有一條小序“正月十一日觀燈”,記述了他觀燈的時間,正月十一,離元宵節還有好幾天,難道這時候元宵節燈火就已經開始了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可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着詳實的曆史記載的。

元宵佳節,自古便是一年盛世所在。元宵賞燈的習俗始于漢代,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節日,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從十二月十五日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彩排和預演活動就已經在大城市裡上演了,這期間,街頭巷陌,燈月交輝,熱鬧非常。尤其是繁華富庶的杭州,作為南宋的文化、經貿中心,當仁不讓地成為引領時尚的先行者,元宵節花燈預演與彩排就更不在話下了。

《武林舊事》,是與姜夔同時代的南宋詞人周密的一本追憶南宋都城臨安(杭州)城市風貌的著作,其中就記載了杭州元宵節的預演和彩排事宜:

禁中自去歲九月賞菊燈之後,迤試燈,謂之‘預賞’。一入新正,燈火日盛”、“十二、十三兩日,國忌禁樂,則有裝宅眷籠燈,前引珠翠,盛飾少年尾其後,诃殿而來,卒然遇之,不辨真僞。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是以,一開篇,姜夔就寫出了花燈預演的盛況:慶元三年(1179年),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天氣雖然乍暖還寒,但繁華富庶的杭州城,早已充盈着節日的熱鬧和歡愉。

街道上的風光全都被元宵節的氣氛所萦繞,在人們準備縱情賞燈的時候,豪貴家的紗燈籠還未出門,馬匹的嘶叫聲已從老遠就傳來了。

籠紗即紗籠,是元宵節花燈夜遊的标配。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也記載了這一節日盛景:“公子王孫,五陵年少,更以紗籠喝道,将帶佳人美女,遍地遊賞。”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姜夔僅以七個字就概括了這些上流人士“香車寶馬”外出觀燈的氣派,氣象華貴,隽永有味,意境高遠。這種從側面着筆的手法,讓詞義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華麗的美感。

正月十一的夜晚,月亮雖然還不是滿月,但月色已經很溫馨了,是以當月色爬上窗戶時,詞人姜夔也穿起外衣,來到了大街上,加入到觀賞花燈的人群中。此時,城市的每一條巷陌裡,都是一派燈火交映、火樹銀花的動人景象。

詞人穿梭在來往的人潮之中,望着燈火掩映下郊遊的一對對情侶,就在這一瞬間,燈火的那種朦胧的“蓦然回首”的感覺,勾起了詞人對前塵往事的回憶,這正是觸景生情。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曾幾何時,他也和合肥女子攜手同遊元宵燈會,在那燈火闌珊的夜晚,見證了他們的愛情,他們在這溫馨浪漫的夜晚留下了一串串愛的印記。

就像易逝的煙花一樣,詞人的美好的回憶也是轉瞬即逝。此刻,如水的月光和閃爍的燈光灑在詞人身上,映得詞人那孤單的身影平添了幾分落寞與悲涼。他思緒難平,在大街上徘徊、躊躇、一直到淩晨時分詞人還在漫無目的地遊蕩。

詞人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是來來往往的人群和璀璨的燈光,他們似乎也不在意這樣一位位踽踽獨行的遊客,因為遊人追逐的是快樂和歡欣,而詞人呢?或許是這個夜晚唯一沒有人陪伴的人。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本詞上片先寫“巷陌風光縱賞時”,縱情賞燈之時,街道上的風光本應是令人沉醉的,可是詞人沒有着力描寫燈市的繁華熱鬧,而以“籠紗未出馬先嘶”七字寫出富家公子遊玩的氣派。

此情此景,本是繁華景象,應是賞心樂事,可相較詞人生活的落拓貧寒,卻有了更襯身世之悲的味道。

兩種觀燈人截然不同的境況,是對比,更是詞人身世凄零寥落之歎。上流人士觀燈的場面越盛,越顯得詞人之悲。這裡的悲,悲的是身為江湖清客的飄零寓居與抒志無門的痛苦。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下片以景開頭,滿街花燈,流光溢彩,正是巷陌風光的具體展現。那些平時足不出戶的女性,在元宵節煙花的預演與彩排中走出閨閣,觀燈遊賞。

在燈火掩映之中,青年男女尋覓意中人的情景令人心神蕩漾,月光映照着詞人單薄的衣衫的場景,卻又是那樣叫人動容。

“花滿市”是現實的繁華,而“月侵衣”是心理狀态的孤寂,也正是詞人心境的暗示。憶起舊人,追憶半世情緣,正是“少年情事老來悲”,也就引起了詞人心中的第二重悲涼。詞人悲的是:舊情不在,癡心難改。

月半彎,夜未央,春寒尚淺,月色如水,四下澄澈明淨,夜深燈散,詞人卻沒有回家,他或許是留戀這一刻的美好吧。

隻不過這種美好并不是元宵節的繁華熱鬧,而是在燈火中尋求一種心靈的慰藉,在燈火中重新回味往昔與合肥女子的愛情故事。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是以他索性來到沙河塘上,借着月光目送緩緩而歸的遊人,這是耐人尋味的一幕。

姜夔觀看正月十一的元宵節花燈預演和彩排,因為觸景生情,進而勾起了他對合肥女子的無限思念之情,這讓他傷心了好幾天,内心也愈加孤苦冷清。

是以當正月十五元宵花燈正式上演時,姜夔對合肥女子的思念之情已經到了無法抑制的地步,他是“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是以他在這天選擇閉門不出。在恍惚的思念中,詞人進入夢境,夢中合肥女子果然又一次出現在夢中。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以夢醒時分,姜夔寫下了第二首《鹧鸪天》: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鬓先絲。人間别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正月十五,正是歡遊之時,前幾日還是春寒尚淺,怎麼今夜晚風就平添了幾分料峭呢?

獨守空房也好,卻怕春寒也好,都是詞人與熱鬧繁華格格不入而找尋的借口罷了。早早和衣而睡,卻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就這樣一直到了三更天。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也不知何時才進入了夢鄉,夢裡,他依稀又見到了她——這位讓詞人牽絆一生、思念一生的合肥女子,他們似乎在詞人的夢裡攜手同遊,但同遊之樂總是短暫的。

煙花易逝,好夢難留,隻可惜夢醒了之後,才明白夢境中的一切都是捕捉不定的,是玄幻缥缈的,或許隻有兩地分隔的戀人冷暖自知吧。

開篇句“肥水東流無盡期”,是詞人情感最真摯的流露,這一句作為回憶的楔子,引出合肥女子,它是詞人一生魂牽夢萦的戀人。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當初不合種相思”,這或許是詞人發自肺腑的忏悔,但詞人在忏悔什麼呢?詞人忏悔的不是他們的邂逅,不是他們的一見傾心,也不是由此而引發的一生思念,詞人忏悔的是與她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卻不能與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詞人因心中的悲苦于正月十五日不出,又因心中的悲苦夜至三更仍輾轉反側,和衣睡去之後,終于與戀人在夢境相逢,詞人卻說夢中所見的她不像畫像中一般真實。

夢中的形象自然是模糊的,但夢中的相聚依然是令人留戀的,可惜的是連夢中的相聚也是如此短暫,因為這種好夢也常常會被山鳥的叫聲驚起。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歲月蹉跎,詞人早已兩鬓斑白,縱有芳春可賞,可是看風景的心情早已不同往昔,年華的老去讓詞人悲不自勝。

多少離愁别緒都在時光的沖刷下變淡了,歲月磨掉了詞人的棱角,使詞人内心厚重的感情内斂沉澱了。

時光易逝,盛年不再,可是元宵節年年都有,這樣讓人憶起悲情的日子年年會再來。這樣的痛苦和悲情正如東流的肥水,綿綿無絕期,或許隻有兩地分隔的戀人才能真正感受。

“人間别久不成悲”,這一句飽含着詞人深刻的人生體驗和深沉的悲慨。真正深摯的愛情,總是随着歲月的積累而将記憶的年輪刻得更多更深,就連自己也仿佛意識不到内心深處潛藏的悲哀了。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而當詞人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時,悲痛的感情不免更進一層,這是久經感情磨難的詞人更加深沉内含、也更富于悲情色彩的感情狀态。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紅蓮夜,指元宵燈節,紅蓮指燈節的花燈。姜夔在詞中刻意強調元宵夜,因為這不僅是一個花燈夜遊的美好時刻,也是青年男女邂逅愛情、結交定情的良宵。

是以在每年的元宵節,詞人會格外地思念合肥女子,以至于到了夜有所夢的地步。在詞人心中,他執着地認為她還活着,他也執着地認為他在思念她的時候,她也恰好在思念着他。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在詞的最後,詞人用自問自答的語氣和方式為全詞畫上了句号,這如泣如訴的結尾,是詞人在抑制不住的思念中的一種情感宣洩,這種情感宣洩是愛的回聲,這愛的回聲讓全詞的韻味更加隽永綿延,含蘊空靈。

這個愛的回聲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今天的我們都能感受到這愛的餘溫,因為愛是沒有距離的。

姜夔的這兩首元夕愛情詞,為何一首寫于正月十一,一首寫于正月十五?

姜夔的這兩首元宵詞仍然以傳統愛情為主題,愛情詞的傳統風格偏于柔婉軟媚,但姜夔的這首詞卻以清麗的筆墨來寫刻骨銘心的深情,其傳達的濃郁的、深摯的身世之感卻是那麼的隽永綿延,讀來讓人為之動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