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清照之詞風随生活遭遇而變,婉約而不媚,形成獨特風格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号易安居士,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她以一女子,獨步詞壇,冠絕一時。她的詞于蘇豪(豪放詞)、柳俗(民間詞)、周律(格律詞)之外别樹一幟,委婉細膩中一洗以往詞作中妩媚不實的氣氛。給詞壇帶來清高的意趣、淡遠的情懷、空靈的意境,“為詞家一大宗”,卓然自成一家。清人沈曾植在《菌閣瑣談》說“漁洋稱易安、幼安為濟南二安,難乎為繼。易安為婉約主,幼安為豪放主。”

是以,我們在分析李清照藝術風格之前,也應該對其身世經曆、藝術成就以及詩詞的藝術内容進行深入的了解和賞析。以便于歸納和整理其藝術風格之美。

李清照其人及作品留存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東章丘人。出身于書香門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李格非,母王狀元拱辰孫女,皆工文章。”李格非,字文叔,宋神宗熙甯九年(1076年)進士及第,曾任郓州教授、太學博士、秘書省校對黃本書籍等職,屬“天下英俊”,“遂為名流”。

李格非

李格非與大文豪蘇轼及“蘇門四學士”皆有來往,并得到蘇轼的賞識。受父母的教育與影響,李清照自幼即博覽群書,吟詩詞作文,是以“自少年即有詩名,才力華賭,通近前輩”,尤工于詞。

李清照生年70餘歲,跨越北宋與南宋,以宋高宗建炎二年(1127年),李清照44歲南渡為界,明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粗略劃分,李清照今存前期詞作32首,後期詞作28首存疑辨證、佚句等詞忽略不計。而“現存作品都是明清以來學者從曆代選本和筆記中纂輯而成。”

從整體上考察李清照前後期的作品,可以明顯地看出由于政治背景、生活環境及人生遭際的不同,李清照詞作所反映的内容與思想及藝術風格也因之相異。

随人生境遇而變的詩詞作品

(一)早期歌詠自然,歌詠少女生活及情趣的歡樂之作

李清照少年階段,伶俐聰慧,除了刻苦學習,“素習義方,粗明《詩》、《禮》”外,也有與女伴嬉戲、出遊的快樂時光,更有少女青春期對愛情婚姻的渴望與憂慮。是以,李清照婚前逗人興趣的是描述其豆落年華生活的作品。

有的反映了無拘無束的個性,洋滋着青春歡快的氣息,如《如夢令》寫與女伴們野遊,“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的富有戲劇性的情景,凸現了天真少女自由任性的情趣,活潑好動的天性。

李清照

有的詞作透露出青春期少女對愛情的向往,如《點绛唇》寫少女,“見客人來,襪劃金钗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借助生動的細節惟妙惟肖地表現了其春情萌動的羞澀與大膽,可謂“曲盡情驚”。

(二)花落趙家,身歸明誠,新婚喜悅之情躍然于紙上

不過上天對李清照是眷顧的,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辛巳,李清照18歲時嫁給了21歲的如意郎君趙明誠。從此李清照的命運與趙明誠緊緊相連,兩人同甘苦,共優樂,一起生活了近30年。

趙明誠字德父,結婚時“在太學作學生”。其父趙挺之時為吏部侍郎。趙明誠聰明博雅,尤好收集金石書畫。李、趙婚後琴瑟和諧,夫唱婦随,閑暇時吟詩論詞,或出遊賞花,或“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花落趙家,身歸明誠後,李清照的詩詞自然發生了變化。其詞作不乏描寫新婚喜悅、愛情甜蜜的幸福感之什。如《減字木蘭花》、《浣溪沙·閨情》。前詞借“賣花擔上”買得的一枝嬌豔梅花,比拟、襯托少婦的美貌,以“雲鬓斜替,徒要教郎比并看”動作,表現取悅、愛悅郎君的嬌憨風情,充滿了新婚的恩愛之情。後詞寫一位“繡面芙蓉”的美麗女子,捕捉其“眼波一動被人猜”的妩媚與挑逗,表現對愛情的主動與執著,顯示了勇敢而真率的“風情”,其中皆有正處于愛情熱烈階段的詞人之身影。

(三)抒寫了詞人婚後離愁别緒,傷春惜時的靡麗之詞

然而丈夫畢竟要經常外出遊學為宦,這就給多情的詞人帶來了悲愁和苦悶。思念之中,自然不免借紙筆傾吐真情。李清照這一時期表現愁苦别緒的詞作,大多基于自己真實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和前期詞相比,這類詞表現詞人的感情更為深切、濃烈而大膽。如:“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趙明誠

這首詞抒發的是詞人與丈夫别後難以排遣的相思之情。上片寫詞人于清秋時節獨自登舟懷遠,雖無一字言愁,卻處處飽含着深沉的離愁别緒。“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反映了李清照夫妻感情深厚。然而情意越深,思念就越苦,是以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從這兩句我們可以看出,李清照極善于将抽象的、不易捉摸的感情加以形象化,使之更加具體生動、真切感人。

(四)抒發作者愛國之恨、興亡之感的凄怨之情

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病故。從此,李清照被迫從閨房和書房走出來,踏上了逃亡流徙的道路。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詞可謂是後期生活的總結。全詞沉重地概括了她一生悲苦的經曆。如:“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拟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詞的上片極寫詞人由殘春景色引起的悲戚情懷。“風住塵香花已盡”,在對景色的推寫中,隐喻着詞人沉重的身世之感與亡國之悲。接下來“日晚倦梳頭”,詞人通過日頭已高,天色不早,還懶得梳洗打扮這一典型細節的描寫,曲折而又細膩地展示出自己觸景生情、悲苦萬狀的真實情态。“載不動許多愁”,更是備受摧殘心靈的寫照。

從詞人後期的詞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品表現出的那種濃烈、深沉的個人情感。而這種情感又正好和南宋時代痛失國土的悲傷、恢複中原的渴望等時代情緒交彙在一起,進而形成了她後期詞作所特有的社會價值。此後李清照的行迹已難考,隻知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還在世。一代傑出女詞人名不見正史,卒年難定,亦足令人扼腕歎息。

李清照詩詞的婉約之美

清王士鎮雲“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仆謂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又稱易安為“詞中大家”。而按傳統觀點,婉約為詞之“正宗”,豪放為詞之“旁宗”。由此可見李清照于中國詞史上的正宗之“詞家大宗”地位。鑒于此,闡釋李清照詞的藝術風格,就應該圍繞婉約的含義進行探究。

(一)委婉含蓄與真率坦直

作為婉約之宗的李清照作詞“主情緻”。她要求抒情要真實、深切,表現手法委婉、含蓄。她的創作,基本上以委婉含蓄為主,但又兼備了真率、坦直,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而達到了真摯而又委婉,坦率而不淺露的境地。這種辯證的結合,由于抒發的具體情感不盡相同,呈現出不同的方式。

李清照

有時,是含蓄與真率、曲折與坦直相交替,《鳳凰台上憶吹箫》這首詞就是這樣。它作于李清照婚後不久,抒發了女詞人與丈夫趙明誠離别時難舍難分的心情。詞一開頭就展現了一幅閨閣圖景“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奁塵滿,日上簾鈎”。香爐冷、錦被翻、頭不梳,奁塵滿,日高方起,渲染了一種慵散氣氛,無一字涉及主人公心境,處處又都暗示出女詞人心情的極度不佳,這都是委婉的側寫。

然後,筆勢一縱“生怕離懷别苦”便沖日而出。這又表現了女詞人的真率。在封建社會裡,愛情隻是婚姻的附庸,在此情況下,清照夫婦情真意笃的愛情,就顯得愈發可貴。他們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往往很短暫的離别,也會給詞人帶來極度的痛苦。詞人在這裡毫不掩飾地告訴人們,一切愁源所在,皆因“離懷别苦”。她認為這種感情是正當的,合理的,是應該得到珍視和肯定的。

但是,本該對親愛的丈夫一傾幽懷時,她卻是“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詞人沒有讓感情的洪流順勢而下,一瀉千裡,而是把滔滔而來的哀愁,如江水一般,斷截在高高的壩上,什麼都沒有說。是怕引起自己更多的哀愁,還是不願加深對方的痛苦?或者是語言根本就難以傳達出此時此刻的心情?

女詞人獨自擔負起痛苦精神的重擔,把哀愁、痛苦,把千言萬語都留在自己的心裡,表現了一種自我克制。但是,唯有這種克制,反使得女詞人感情表現得更加溫存、濃重、感人。這就是“含蓄”的力錄。

“欲說還休”的結果,使感情上的痛苦轉化成身體的耗損。不是“病酒”,也不是“悲秋”,從兩個原因的否定中,隐示出“離懷别苦”對自己的無情折磨,這種以反說正的方法,避免了句句直露說愁,是對千離愁别苦的側表曲達,這“欲說還休”,“休”而又“說”的表情,更寫出了詞人的“欲罷不能”。這就愈見愁苦之情的沉重,這又是“委婉”的力量。詞人就是這樣把含蓄與真率曲折與坦直相交替,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有時看似真率,實則含蓄,在坦直中見委婉。例如反映晚年生活的《右江仙》。這首詞作于南渡之後,它的下片寫道“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這裡“多少事”中包含的内容,恐怕要比前期的“生怕離懷别苦”中的“多少事”要豐富得多,沉痛得多。但是,在這裡,詞人把萬千感慨都付與“如今老去無成”的一聲長歎之中,對于愁情是揮手自茲去的态度,是清醒的确認和判斷。這是真率,但是,真率中見苦難之深重,真率中見欲擺脫而不可能的哀思。

再看“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燈去試了,但是回想昔日汴京“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争濟楚”,那社會是何等繁華!女友們是何等歡快!元宵節是何等熱鬧!而現在,國破家亡,淪落江南,鬼笑人哭,何以能“有意思”呢?憶當年,在建康,每雨雪,即與自己親愛的丈夫頂笠披蓑,循城遠覽,覓詩唱和。然而,這美滿的生活再也不會重制了,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再踏雪怎麼能夠“有心情”呢?“無意思”“沒心情”這本身當然是真率的,坦直的,是作者直抒胸臆。但是,它與“試燈”“踏雪”結合在一起,特别是再結合她的前後生活變化來看,便在直露中透出許多未盡之言,避免了抒情的抽象化,概念化,使愁苦表現得更深刻。

在真率坦露中見含蓄委婉,而含蓄委婉中又有直率坦真的精神,這是一種藝術的辯證法。李清照深得此法之妙。她正是把真摯強烈的感情,借助高超的藝術手段忠實地傳達給讀者的,而且把感情表達得淋漓盡緻,至深至切。

(二)清新明麗而莊重典雅

李清照最善言情,作令詞能曲折盡人意,她的作品“極旖旎纏綿,有搖魂落魄之緻”。雖然她反對柳永“詞語塵下”事實上,她還是繼承了柳永的白描手法,以理俗之語,入于清新之思;同樣她也曾反對蘇轼詞“不協音律,為句讀不葺之詩”,但還是繼承了蘇轼詞的精神實質,詞格終于不肯趨于軟俗香媚一流。

清照詞所追求的意境是典雅,并以此來表現抒情人物的典雅風貌。她早年,為懷念遠行的丈夫趙明誠,作過一首小令。上片“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以景為主,沒有明寫相思之情。但從“紅藕香殘”玉簟生涼的秋景中,隐約透露出了作者愁悶的心情,登舟而著一“獨”字,感情再透出一層寫“月滿西樓”,目送征鴻,聯想到鴻雁捎書的傳說,感情便由隐而顯。由于詞人感情真摯,語雖極淡,而情卻至濃,言雖極淺,而意卻至深,淺淡的意境中自有一番深婉情緻。

再如《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以菊花清瘦秀麗之态自比,襯托她思夫愁緒之重,相思之苦。更是“無一字不秀雅”,表現出抒情主人公高潔典雅風貌。

李煜

不僅這些寫離情别緒的“沉郁”詞具有莊重典雅之美,就是那些描寫歡樂生活的清麗之詞也同樣具有這一特色,我們拿她的《如夢令》和李煜的《南歌子》作一比較,就會看得很清楚。李清照詞:“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李煜詞:“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遊女帶花偎伴笑,争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兩首詞的設色都很明麗。事件同是寫蕩舟,地點同是寫蓮塘,時間同是寫傍晚。且,同樣都驚起了栖息的水禽。但是,它造成的意境卻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種健康而莊重的歡暢,它寫出了詞人内心和自然界美質的和諧跳動。清新而典雅,凝練而疏朗,而後者,卻不能像清照詞那樣造成一種清新典雅的氣氛,而是有一種豔情色彩,它不能給人以天真無邪的藝術陶冶,其關鍵所在,是後者不能“言情寫景,皆從高一層着筆”。

(三)巧妙鋪叙與轉折開拓

李清照曾批評晏幾道詞“苦無鋪叙”,她所謂“鋪叙”,意在提倡抒情不可局促,要把感情展開,在凝練中求得舒展。

在著名的《聲聲慢》中,詞人把自己的心情和節令、天氣、景象、物候等等結合在一起,并融以對往事的追憶、眼前的感傷,既讓它們紛至沓來,又讓它們一排布陣,而且越寫越細,越寫越深,感情不斷得到推進,如那潺潺流水,涓涓難斷,漸行漸遠漸無窮。

當然,鋪叙之法并非單一的,李清照作詞,運用得更多的還是轉折開拓的手法。在抒情寫景中,忽然蕩開一筆,用與原來“情景”鮮明對抗色彩來描繪,造成一種别有洞天氣象,來達到強調原來意境的效果。在情景的強烈跳躍中,你會時時感到女詞人胸中動蕩難平、理而又亂的縷縷情思,以《念奴嬌》為例,來看這一特色:“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别是閑滋味。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闌幹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上片寫空間的凄涼、蕭條,為排遣種種的煩惱,詞人用險韻作詩,以烈西澆愁,但是,詩成酒醒,卻感到更加空虛無聊,索然乏味,望盡征鴻,而“萬千心事難寄”,它層層相繼,步步推進,寫出了春天的人情、物景。而一切的情與景,都被重重地蒙上一層凄迷晦黯的顔色,構成一種寥落凄楚的荒寂氛圍。下片前三句是對上片内容的集中概括和進一步推進,它使得凄迷晦黯的色彩更加濃重,詞人寂寞煩惱的心境也愈加鮮明。

李清照

但是,接下去,詞人的筆鋒卻忽而一轉,另辟蹊徑“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本來,詞人連閣樓上的欄杆也懶得去倚,而這裡卻突然生發出遊春的念頭,讓人實在為詞人感到有些喜出望外了。但是,明麗隻是一閃,你看,分明是“日高煙斂”,太陽升高了,霧氣也散了,她卻要“更看今日晴未”,在詞人心頭閃過的一絲春天的喜悅,瞬間又消逝了。它以天氣的陰晴變化來抒寫詞人悲中忽喜欲喜,實悲的心情。寫春思春愁,并不一味沉溺于其中。轉折開宕,波瀾起伏,感情得到了極為充分的表達。

再如,《永遇樂》“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正是歡度佳節的時候,但它轉而宕開“次第豈無風雨”,也與《念奴嬌》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轉折開宕與巧妙鋪叙并不是割裂的,它們往往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隻是為論述方傾才分開來講。山高才見水深,有了巧妙的鋪寫,方見開拓的奇工。沒有跌宕的開拓,鋪叙也準表規,其巧,二者相輔相戍,才能達到深化主題的藝術效果。

(四)造語生新而淺近自然

文字莫不貴新,而詞尤甚,不新一可以不作”。所謂新,并不是用奇字僻語,使人費解。而是要字易曉,句易喻以淺白之字,尋常之語,發清新之思。李清照能以“故”為新,以“俗”為新,又能獨創工巧自然的清新之語。

繼承傳統的文學語言方面,清照詞的成就是出色的。運用典故和化用前人的成句,都順手拈來,自然而又暢雅。例《鳳凰台上憶吹箫》中“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是化用劉義慶《幽明錄》中劉晨、阮肇之離天台比拟趙明誠之離家;化用《列仙傳》仙人蕭史與秦穆公女兒弄玉之典;以“秦樓”代指詞人自己的住所。詞人用兩個人們熟知的仙凡戀愛故事,暗示她與丈夫往日美滿的婚姻生活,有如仙侶而今一别,則人去樓空,天各一方。進而将意思表達得更加凝練、豐富、深刻。退一步講,如果你不了解這個典故,它也不大會妨礙你對詞的正确了解,因為那種愁煙恨霧鎖妝樓的情景,是從字面上也可以體會得到的。

《念奴嬌》中“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是直接借用《世說新語》中成句,前人評論這兩句是“自然渾成,如出諸己”。确實,李清照運用典故和化用前人的成句,都是既與詞中其它句子相協調,又與眼前之景相契合,毫無吞剝之嫌。

李清照還善于對前人詞句進行巧妙地改造,頗有“點鐵成金”的本領,詞語稍舊,而意卻極新。如《點绛唇》中的“襪刬金钗溜”出自李煜的兩首詞,一是《菩薩蠻》詞“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是寫與小周後幽會時的情景,它悄而靜。二是《院溪沙》詞“佳人舞點金钗溜”,是寫舞女舞姿迅疾,連金钗都溜掉了,它急而促。而女詞人合之為“襪刬金钗溜”,便達到了略貌而取神的效果,語極簡潔,而風采全出。

韓偓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是化用韓偓詩“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但是李詞不僅比原詩聲調美,有旋律,讀來上口,而且那種和能而走,走而複回,倚門回首的動态、神情、心理,都刻劃得淋漓盡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清照詞,很喜歡創造性地使用疊字、疊句和排句。而這一語言特征,正是民間語所慣用的,它們能使作品更接近口語,更宜于以樸素流暢之語,婉轉曲折地表達情意。運用疊字最集中,也最成功的是《聲聲慢》。

前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疊七字,後有“點點滴滴”兩疊,得到了前人的一緻贊賞。有的賞其音調“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的賞其“筆力矯拔”、“氣機流動”,有的譬之為“如公孫大娘舞斂器手”。的确,這疊字,是血和淚的吞吐,是向蒼天的悲憤呼告,是詞人後期凄涼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十四個字,分為三層,由淺而深,文情并茂,讀後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狀,如察其情,把形、神、貌巧妙地編織到了疊字的節奏之中。詞人就是這樣充分運用一切藝術手段,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她的難言之情。

綜上四個方面,形成了李清照獨特的“婉約”風格,進而表現出婉而不媚,清而不俗的特點。它豐映俊爽,蕩人心志,故能“堕情者醉其芳馨,飛想者賞其神駿”。

李清照是宋代詞壇上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她猶如寒冬的梅花孤芳自賞、傲視群芳。她經曆了表面繁華、卻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和社會動蕩、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她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罕見的一位才女,她不僅學識淵博、才華卓越,而且志存高遠,她既有巾帼之淑賢,更兼須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