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百日之劳,一夕之乐。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精辟地道出了社会风俗、节庆时序、时代发展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种源于世情、受到社会风尚影响的时序节庆景象给普罗大众留下了持久鲜活的记忆,也给文人墨客带来了持久新鲜的创作素材。

节序词,作为这一风俗的文字表现形态,因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而成为诗词作品中重要的一环。

由于宋代元宵节是最热闹、最受重视的节庆日,所以宋代元宵词的创作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从柳永笔下开封城的繁华元宵景象到欧阳修笔下的元宵节浪漫爱情,从辛弃疾笔下的理想与人格写照的元宵与李清照的元宵节落心情到刘辰翁笔下的对故土故国思念的元宵词。宋代元宵词不一而足,不胜枚举。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可以说,宋代元宵词不仅是一系列风物与民俗的艺术写真画卷,更是一幅幅色彩缤纷绚丽的市民生活图卷,同时也是一道道承载着人文与历史的时空年轮,人们可以从这些时空年轮重拾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美好记忆。

南宋词人姜夔,他的词以格律谨严、风格清幽著称于世,与北宋词人周邦彦并称“南姜北周”,他与合肥女子的旷世之恋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姜夔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他在合肥邂逅了一位歌女,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这位合肥女子便更成为其一生执念。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姜夔为了生计,在杭州谋得了一份文案工作,他经常在合肥、杭州两地来回奔波,他与这位合肥女子也是聚少离多。

在思而不得见的离别岁月中,姜夔将内心无法排遣的相思之苦诉诸笔端,他写下了许多思念合肥女子的词作。

尤其是他在元宵节写下的这两首《鹧鸪天》,将相思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因为词人写这两首《鹧鸪天》的时候,令他魂牵梦萦的合肥女子已经失去了音信,或许她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词人执着地认为她还活着。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第一首《鹧鸪天》写于正月十一。

这时离元宵节还有几天,但是元宵节的预演和彩排已经拉开了帷幕,他在这天晚上满怀兴奋的心情观赏花灯彩排,但是对合肥女子的思念之情也贯穿他观赏花灯的始末,于是他写下了第一首绮怀之作。

先来看一下姜夔的第一首元宵词《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原词如下: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姜夔的这首词前有一条小序“正月十一日观灯”,记述了他观灯的时间,正月十一,离元宵节还有好几天,难道这时候元宵节灯火就已经开始了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详实的历史记载的。

元宵佳节,自古便是一年盛世所在。元宵赏灯的习俗始于汉代,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节日,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从十二月十五日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彩排和预演活动就已经在大城市里上演了,这期间,街头巷陌,灯月交辉,热闹非常。尤其是繁华富庶的杭州,作为南宋的文化、经贸中心,当仁不让地成为引领时尚的先行者,元宵节花灯预演与彩排就更不在话下了。

《武林旧事》,是与姜夔同时代的南宋词人周密的一本追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城市风貌的著作,其中就记载了杭州元宵节的预演和彩排事宜:

禁中自去岁九月赏菊灯之后,迤试灯,谓之‘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十二、十三两日,国忌禁乐,则有装宅眷笼灯,前引珠翠,盛饰少年尾其后,诃殿而来,卒然遇之,不辨真伪。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所以,一开篇,姜夔就写出了花灯预演的盛况:庆元三年(1179年),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天气虽然乍暖还寒,但繁华富庶的杭州城,早已充盈着节日的热闹和欢愉。

街道上的风光全都被元宵节的气氛所萦绕,在人们准备纵情赏灯的时候,豪贵家的纱灯笼还未出门,马匹的嘶叫声已从老远就传来了。

笼纱即纱笼,是元宵节花灯夜游的标配。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也记载了这一节日盛景:“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姜夔仅以七个字就概括了这些上流人士“香车宝马”外出观灯的气派,气象华贵,隽永有味,意境高远。这种从侧面着笔的手法,让词义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华丽的美感。

正月十一的夜晚,月亮虽然还不是满月,但月色已经很温馨了,所以当月色爬上窗户时,词人姜夔也穿起外衣,来到了大街上,加入到观赏花灯的人群中。此时,城市的每一条巷陌里,都是一派灯火交映、火树银花的动人景象。

词人穿梭在来往的人潮之中,望着灯火掩映下郊游的一对对情侣,就在这一瞬间,灯火的那种朦胧的“蓦然回首”的感觉,勾起了词人对前尘往事的回忆,这正是触景生情。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曾几何时,他也和合肥女子携手同游元宵灯会,在那灯火阑珊的夜晚,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在这温馨浪漫的夜晚留下了一串串爱的印记。

就像易逝的烟花一样,词人的美好的回忆也是转瞬即逝。此刻,如水的月光和闪烁的灯光洒在词人身上,映得词人那孤单的身影平添了几分落寞与悲凉。他思绪难平,在大街上徘徊、踌躇、一直到凌晨时分词人还在漫无目的地游荡。

词人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是来来往往的人群和璀璨的灯光,他们似乎也不在意这样一位位踽踽独行的游客,因为游人追逐的是快乐和欢欣,而词人呢?或许是这个夜晚唯一没有人陪伴的人。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本词上片先写“巷陌风光纵赏时”,纵情赏灯之时,街道上的风光本应是令人沉醉的,可是词人没有着力描写灯市的繁华热闹,而以“笼纱未出马先嘶”七字写出富家公子游玩的气派。

此情此景,本是繁华景象,应是赏心乐事,可相较词人生活的落拓贫寒,却有了更衬身世之悲的味道。

两种观灯人截然不同的境况,是对比,更是词人身世凄零寥落之叹。上流人士观灯的场面越盛,越显得词人之悲。这里的悲,悲的是身为江湖清客的飘零寓居与抒志无门的痛苦。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下片以景开头,满街花灯,流光溢彩,正是巷陌风光的具体展现。那些平时足不出户的女性,在元宵节烟花的预演与彩排中走出闺阁,观灯游赏。

在灯火掩映之中,青年男女寻觅意中人的情景令人心神荡漾,月光映照着词人单薄的衣衫的场景,却又是那样叫人动容。

“花满市”是现实的繁华,而“月侵衣”是心理状态的孤寂,也正是词人心境的暗示。忆起旧人,追忆半世情缘,正是“少年情事老来悲”,也就引起了词人心中的第二重悲凉。词人悲的是:旧情不在,痴心难改。

月半弯,夜未央,春寒尚浅,月色如水,四下澄澈明净,夜深灯散,词人却没有回家,他或许是留恋这一刻的美好吧。

只不过这种美好并不是元宵节的繁华热闹,而是在灯火中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在灯火中重新回味往昔与合肥女子的爱情故事。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所以他索性来到沙河塘上,借着月光目送缓缓而归的游人,这是耐人寻味的一幕。

姜夔观看正月十一的元宵节花灯预演和彩排,因为触景生情,从而勾起了他对合肥女子的无限思念之情,这让他伤心了好几天,内心也愈加孤苦冷清。

所以当正月十五元宵花灯正式上演时,姜夔对合肥女子的思念之情已经到了无法抑制的地步,他是“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所以他在这天选择闭门不出。在恍惚的思念中,词人进入梦境,梦中合肥女子果然又一次出现在梦中。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梦醒时分,姜夔写下了第二首《鹧鸪天》: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正月十五,正是欢游之时,前几日还是春寒尚浅,怎么今夜晚风就平添了几分料峭呢?

独守空房也好,却怕春寒也好,都是词人与热闹繁华格格不入而找寻的借口罢了。早早和衣而睡,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就这样一直到了三更天。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也不知何时才进入了梦乡,梦里,他依稀又见到了她——这位让词人牵绊一生、思念一生的合肥女子,他们似乎在词人的梦里携手同游,但同游之乐总是短暂的。

烟花易逝,好梦难留,只可惜梦醒了之后,才明白梦境中的一切都是捕捉不定的,是玄幻缥缈的,或许只有两地分隔的恋人冷暖自知吧。

开篇句“肥水东流无尽期”,是词人情感最真挚的流露,这一句作为回忆的楔子,引出合肥女子,它是词人一生魂牵梦萦的恋人。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当初不合种相思”,这或许是词人发自肺腑的忏悔,但词人在忏悔什么呢?词人忏悔的不是他们的邂逅,不是他们的一见倾心,也不是由此而引发的一生思念,词人忏悔的是与她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却不能与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词人因心中的悲苦于正月十五日不出,又因心中的悲苦夜至三更仍辗转反侧,和衣睡去之后,终于与恋人在梦境相逢,词人却说梦中所见的她不像画像中一般真实。

梦中的形象自然是模糊的,但梦中的相聚依然是令人留恋的,可惜的是连梦中的相聚也是如此短暂,因为这种好梦也常常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岁月蹉跎,词人早已两鬓斑白,纵有芳春可赏,可是看风景的心情早已不同往昔,年华的老去让词人悲不自胜。

多少离愁别绪都在时光的冲刷下变淡了,岁月磨掉了词人的棱角,使词人内心厚重的感情内敛沉淀了。

时光易逝,盛年不再,可是元宵节年年都有,这样让人忆起悲情的日子年年会再来。这样的痛苦和悲情正如东流的肥水,绵绵无绝期,或许只有两地分隔的恋人才能真正感受。

“人间别久不成悲”,这一句饱含着词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真正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得更多更深,就连自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而当词人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词人更加深沉内含、也更富于悲情色彩的感情状态。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红莲夜,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花灯。姜夔在词中刻意强调元宵夜,因为这不仅是一个花灯夜游的美好时刻,也是青年男女邂逅爱情、结交定情的良宵。

因此在每年的元宵节,词人会格外地思念合肥女子,以至于到了夜有所梦的地步。在词人心中,他执着地认为她还活着,他也执着地认为他在思念她的时候,她也恰好在思念着他。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在词的最后,词人用自问自答的语气和方式为全词画上了句号,这如泣如诉的结尾,是词人在抑制不住的思念中的一种情感宣泄,这种情感宣泄是爱的回声,这爱的回声让全词的韵味更加隽永绵延,含蕴空灵。

这个爱的回声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今天的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爱的余温,因为爱是没有距离的。

姜夔的这两首元夕爱情词,为何一首写于正月十一,一首写于正月十五?

姜夔的这两首元宵词仍然以传统爱情为主题,爱情词的传统风格偏于柔婉软媚,但姜夔的这首词却以清丽的笔墨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其传达的浓郁的、深挚的身世之感却是那么的隽永绵延,读来让人为之动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