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在旅途心安即家,耐住寂寞享受孤独,在孤独中寻找自我实现自我

作者:微笑的鱼Emma

人在旅途,心安即家。孤独是所有杰出人物的命运。耐得住寂寞,享受得了孤独,在孤独中寻找自我,实现自我。马克思一生漂泊流离,他在大英图书馆,在自己的小书房中孜孜不倦,历时40年,完成了《资本论》;达尔文孤身踏上贝格尔号舰,进行环球旅行,用20年时间写出《物种起源》;托尔斯泰为理想而生活,常年居住在郊外的小屋中,老年更是独自外出流浪,用37年时间写成《战争与和平》;司马迁痛遭宫刑,在屈辱中用15年的时间写成《史记》;李时珍行医救人,常常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用27年写出《本草纲目》;徐霞客只身游走于大江山河,用34年写成《徐霞客游记》;曹雪芹一世孤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著成《红楼梦》。漫长的不只是岁月,还有他们坚守自我的历程。杰出的人物,传世的名著,是在多年的孤独中练就而成。没有风光宣赫,没有前呼后拥,只有清灯一盏,孤身上路,却成就了不朽。“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凡成就大业者都是能耐得住寂寞的,他们在寂寞、冷清、单调中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在反反复复的冷静思索和数次实践中获得成就。每个人都会遇到寂寞、孤独,关键在于你是否能耐得住寂寞,享受孤独,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从而寂寞得心安,孤独得快乐。只有经过沉默修养和孤独洗礼的人,才能捕捉到人生的真正底蕴。耐得住寂寞,是所有成就事业者共同遵循的一个原则。它以踏实、厚重、沉思的姿态作为特征,以一种严谨、严肃、严峻的表象,追求着一种人生的目标。当这种目标价值得以实现时,仍不喜形于色,而是以更寂寞的人生态度去探求实现另一奋斗目标的途径。浮躁的人生是与之相悖的,它以历来不甘寂寞和一味地追赶时髦为特征,有着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驱使。浮躁的向往,浮躁的追逐,只能产出浮躁的果实。这果实的表面或许是绚丽多彩的,却并不具有实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耐得住寂寞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它需要长期的艰苦磨炼和凝重的自我修养、完善。耐得住寂寞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积累,而耐不住寂寞是对宝贵人生的挥霍。在当今喧嚣的社会中,寂寞,其实是一种清福,是一种难得的感受。轻轻地关上门窗,隔去外界的喧闹,一个人独处,细心品味寂寞的滋味。许多人抱怨生活的压力太大,感到内心烦躁,不得清闲。于是,追求清静成了许多人的梦想,却害怕寂寞。寂寞并不可怕,只要能暂时放下心中的惦念,真心体味,寂寞也是一种清静,而且比清静更有价值。一位西方哲人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古语云:“居不幽者思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意思是智高者需要静静地同自己的心灵悄悄地对话,要忍受得住孤独和寂寞。能够毕生忍受孤独的人,能在孤独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不断创造成果的人,是最令人钦佩的。

寂寞是辉煌的前奏,人不独处,就不会有冷静而缜密的思考,不能忍受孤独,寂寞的人是绝对干不成大事的。孤独,就是将生命中最后的力量留给自己,在孤独中寻求自我,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