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宋词人姜夔:自学成才,写下传世梅花词,与辛弃疾友善,却一生无缘科举

有这样一位南宋人,他是职业填词家,音乐家,而且毫无争议地位列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榜单。

光看他的这些名片标签,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他还有更了不起的成就,他一生无缘科举,音乐全凭自学,且成就斐然,他当了一辈子的清客,却得到当时文坛大佬的一致认可。

没错,他就是南宋了“不起的盖茨比”。哦,错了,重来,他就是南宋了不起的词人姜夔。

姜夔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为词坛带来了新的标准和范式,他一生也在不遗余力地做着填词的工作。

那么,该如何评价姜夔的一生和他的词作成就呢?且听小话诗词细细道来。

宋词,是大陆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起源于隋唐时期的曲子词,直到宋代,才迎来了真正属于它的舞台,在众多文采飞扬,词情纵横的填词家们的加持下,曲子词进入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时代,一个文学名词“宋词”由此产生,后世学者王国维创造性地为宋词贴上了“一代文学”的标签。

宋词既是一种抒情文学,也是一种音乐文学。从音乐角度而言,词还是一种优美的歌曲,最初的词是配合曲谱演唱的。从演唱风格来说,词具有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

在宋代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张元干等词人,而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则是公认的婉约派杰出代表。

但在豪放词和婉约词各逞风流的宋代词坛,有一个词人却以自身的才情和音乐方面的天赋,游离于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外,却又集豪放和婉约于一身,他就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

姜夔对词坛的一大贡献就是将音乐与辞章以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让词的文学性在音乐的辅助下得到了最美的体现。

姜夔善于创作自度曲。“自度曲”也就是由自己谱曲、自己填词的歌词创作形式,“自度曲”不同于照着曲谱填词,而是先写歌词,再给歌词谱曲,而且姜夔“自度曲”的原创度很高。在音乐与词章的结合中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姜夔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自度曲,像描写扬州的《扬州慢》、赞咏梅花的《暗香》《疏影》等,都是姜夔自己谱曲填词完成的词坛佳作。而《扬州慢》更是一首音乐性与文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恰到好处的精品佳作,历来为人称道。

姜夔在音乐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他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姜夔有一本音乐专著《白石道人歌曲》,内存祀神曲《越九歌》10首,词调17首自度曲17首,琴歌《古怨》1首。

姜夔的词集《白石道人歌曲》是中国音乐史上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乐谱文献资料,被视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弥足珍贵

姜夔的词风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的,他是集谱曲、填词于一身的名副其实的经典词家。他将清刚、疏朗、清空、骚雅等美学风格融会贯通在词作中,他在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之间建立了一种默契的、贴切的平衡,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读姜夔的词作,既能让人徜徉在文字本身的艺术美感中,也能让人沉浸在音乐的动人旋律中。

无缘科举,清客一生

姜夔划时代的词学成就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他应该受过专业的音乐理论学习,而且身份应该是宫廷音乐家或者士大夫阶层,这样才能匹配上他的音乐成就。但事实恰恰相反,他只是一介布衣,而且在清贫中度过了一生,他的音乐理论也是通过自学取得的。

南宋文学家陈郁著有《藏一话腴》一书,这本书多记南北两宋时期人物轶事。该书对姜夔的记载是:“气貌若不胜衣,而余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栋,襟期洒落,为晋宋词人。”陈郁和姜夔是同时代的人,由此可以确信,陈郁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姜夔少年丧父, 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所以他也没有机会进入仕途,布衣终生。

为了维持生计,姜夔只得在仕宦显贵之家做门客,依靠吟诗作曲博得达官贵人的赏识,说白了就是依靠舞文弄墨的文秘工作领取微薄的收入。当时将这样的一种小众职业称之为“清客”。

当然做清客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了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之外,还得陪主家喝酒打牌,娱乐消遣,还要左右逢源,看主人的脸色。说白了,清客是一种寓居的、寄人篱下的生活。

正如清代人在笔记中对清客有过这样的记载的: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醉,四季衣服不当,五子围棋不悔,六出昆曲不推,七字歪诗不迟,八张马吊不查,九品头衔不选,十分和气不俗。

这样的记载虽然对清客的生活有戏谑夸张,但是将清客那种寓居的、寄人篱下的生活,以及生活不得不博主人一笑的清客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姜夔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但是他的仕途科举之路屡屡受挫,终生未能迈入仕途,布衣终生。免却了仕途的牵绊,姜夔有更多的时间去游历,他的足迹遍布合肥、扬州、无锡等地。

在游历中寄情山水,在游历中体察风物,在游历中开阔视野,这也为姜夔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姜夔好学、好客,尤其在音乐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姜夔身兼多艺,对诗词歌赋、音律书画,无一不熟谙精通。他尤其以填词制曲见长,深得当时文坛大佬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萧德藻等人的欣赏。

姜夔的父亲和南宋诗人,自号“千岩老人”的萧德藻有过交情,早年的姜夔就在萧德藻那里当清客,萧德藻对姜夔挺好的,也很赏识姜夔的才情,他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姜夔。

宋孝宗淳煕十四年(1187年)春,经过萧德藻的举荐,姜夔去南京拜访著名诗人杨万里。杨万里还写有《送姜尧章谒石湖先生》一诗,诗中写道:

吾友夷陵萧太守,逢人说君不离口。

袖诗东来谒老夫,惭无高价当璠玙。

翻然买却松江艇,径去苏州参石湖。

杨万里觉得姜夔的才华很高,他又把姜夔举荐给当时的文坛巨擘范成大。范成大是南宋有名的田园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经典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就出自范成大之手。

两首梅花词,经典咏流传

范成大在石湖有一个大庄园,庄园里有北山堂、千岩观、天镜阁、寿乐堂等著名的景点。范成大酷爱梅花,在石湖玉雪坡已经种了梅花数百株,但还嫌不足,又在南边买了王氏家旧宅七十多间,悉数拆除后,将其中三分之一的地方种上梅花。

姜夔来到范成大的石湖庄园,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悠游的生活。而姜夔最具代表性的梅花词姊妹篇《暗香》《疏影》,就是在范成大的石湖庄园里欣赏了梅花之后,谱写而成的。

姜夔的这两首梅花词因为绝美的音乐性和文学性,而被誉为咏梅词中的千古绝唱,试看其中一首《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梅花象征高洁、清雅、坚贞等文化内涵,历来受世人尊崇。梅花以曲折多姿的形态、傲寒而放的特性而被古代文人反复吟咏的花卉之一。诗人们往往借助梅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从而激发人们的丰富想象,并给人们带来美轮美奂的文化享受。

在《暗香》中,姜夔并没有对梅花的形态进行具体的描绘,仅仅利用月色、玉人、音乐几种意象就描绘出一幅意境高远的梅花清寒图。

姜夔填词的时候,有感于自身的飘零,复杂的情感一时涌上心头,他又用暗香、香冷、红萼等词语来描写梅花的形态和颜色,词语淡雅,笔触清丽,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月夜赏梅图景”,这首词作境界清疏、宁静、空旷,读来耐人寻味。

姜夔为何对梅花如此情有独钟?这和词人的人生追求有关。姜夔早年多次参加科举,可都是名落孙山,所以他一直过着辗转飘零、寓居不定的生活。

他以布衣身份与当时的名流结交,但他清幽雅正、洁身自好,因此得到了众多文坛名流的认可和赞誉,其中不乏辛弃疾、范成大这样的文坛大佬。尽管如此,姜夔的生活并不安定,他一生清贫,甘守清贫。

正是这种生活经历与人生阅历造就了姜夔清幽雅正、洁身自好的品格。这种高洁雅正的品格与梅花的精神是相通的,所以姜夔将梅花视为知己,他经常在词作中借梅花表达自己高雅幽静、淡泊名利的人格和“我以我手写我心”的真挚情感。

南宋末年的著名词人张炎,非常欣赏姜夔的这两首咏梅词,他在《词源》中称赞道:“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后来张炎也曾写下《疏影》一词,也是有和姜夔一较高下的缘故,张炎的《疏影》也是一首非常精美的咏梅词。不过就意境来说,与姜夔的梅花词还是有一定的意境之差的,关键就在于姜夔的词作在文学性和音乐性之间搭建起了一种标准,这一标准就是格律的精致化和雅致化。

清代著名词人朱彝尊曾提出“醇雅”的词学审美观念,他非常看重词作的醇雅,而姜夔的词风也符合朱彝尊提出的审美观念,所以,朱彝尊非常推崇姜夔,他评价道:“自鄱阳姜尧章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他还不忘再加一句“词莫善于姜夔”。

朱彝尊在《词综·发凡》这本词学评论的著作里再次对姜夔的词学成就予以了肯定 :“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始极其变,姜氏尧章最为杰出。” 其实这也从一个一个侧面看出,姜夔精致雅致的词作到了清代进一步得到词学家的认可,并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声望。

沧海拾珠

1186年,姜夔漫游的足迹踏上潇湘大地,他畅游湖南长沙,登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最高峰祝融峰,发现了献神曲《黄帝盐》和《苏合香》两部乐谱,两曲原来都是唐代乐曲,后来失传,姜夔的这一发现,无异于沧海拾珠。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夏天,姜夔再次去南京探望杨万里,途中遇到一位琵琶乐工,正在弹奏《醉吟商湖渭州》,这正是姜夔苦思冥想的一首曲调。

《霓裳羽衣曲》,原为盛唐著名宫廷音乐,其乐、舞、服饰皆着力描绘仙境与仙女形象,调属黄钟商。姜夔发现的这部曲谱,属于商调,虽与唐乐原貌不尽相同,但毕竟是盛唐音乐之遗韵。

姜夔一年之中而两度发现稀世乐谱,于是他在这位乐工跟前求得琵琶弹奏技法,作成《霓裳中序第一》,在这首词作的小序里,姜夔完整地记录了事情的经过。这在中国古典音乐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还有如《玉梅令》,本是范成大的自制曲,只有曲,没有词,姜夔拜访范成大的时候,应范成大之约,便根据曲谱填上了非常优美的歌词。

姜夔每谱成一首原创歌曲,一定要用笛子先吹奏,朋友往往歌而和之。无论是依谱填词,还是谱曲填词,姜夔依律填词,因其韵律的音乐美,必定带来词语的音韵美,也使得姜夔的曲词既具情词之美,又具声情之美。

自号白石,悠游乐道

姜夔的词作淡雅,这也与他的飘零寓居的生活经历是有关的。东晋道教学者葛洪著有《神仙传》一书,书中写道:“白石先生者……尝煮白石为粮,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或许是出于对这种归隐思想的认同,姜夔自号“白石道人”,姜夔本就是“气貌若不胜衣”的人,这个名号倒是很符合他那白衣书生的形象。

清末著名的词学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评价姜夔:“词家称白石曰‘自石老仙’,或问毕竟与何仙相似?曰:藐姑冰雪,盖为近之。”

1193年,姜夔在杭州结识了世家公子张鉴。张鉴是南宋大将张俊的诸孙,家境豪富,在杭州、无锡都有田宅。张鉴很欣赏姜夔的才华,因为姜夔屡试不第,他曾想出资为姜夔谋得一官半职,但姜夔却不想用这种被人怜悯的方式进入仕途,遂婉言谢绝。

此后姜夔经常出入张鉴家,相互作诗填词唱和。张鉴是姜夔晚年最好的知己,两人友谊极深,姜夔深情地说说:“十年相处,情甚骨肉。”

1196年,萧德藻被侄子萧父迎归池阳,姜夔在湖州失去依傍,遂干脆移家杭州,依附张鉴及其族兄张镃,后不再迁徙,在杭州居住终老。1202年,张鉴死后,姜夔非常悲痛,作诗哀挽,可见其情意之深。

1197年,四十三岁的姜夔曾向朝廷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希望获得提拔,但朝廷没有重视,《大乐议》代表宋代民间音乐艺术最高成就,更为后人提供了一份了解当时音乐状况的可贵的资料。

两年之后,姜夔再次向朝廷献上《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这次朝廷下诏允许他破格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但他仍旧落选,从此完全绝了仕途之念,以布衣终老。

姜夔自号白石道人,姜夔在自传中记载了他飘零寓居时得到文坛名人赞赏和肯定的事情,其中有田园诗人范成大,理学大师朱熹,宰相京镗,豪放词人辛弃疾等。

而姜夔在与辛弃疾的交往也堪称文坛趣事。1204年,爱国词人辛弃疾被派往镇江府,同年秋天,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写下了传世经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姜夔仰慕辛弃疾的人品,钦慕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磊落豪放,他非常欣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因此还写下了一首《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原词如下: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穴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姜夔在词中借古人古事赞颂辛弃疾的爱国情感,通过赞扬辛弃疾来表达自己心系国家兴亡,拥护北伐大业的政治热情。姜夔这首词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反映了老百姓盼望统一的迫切心情,以此激励暮年的辛弃疾努力完成收复中原的重任。

小话诗词

姜夔虽然一生过着飘零寓居的生活,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过着清客的生活,但他始终保持着清淡的个性与独立的人格。他以布衣身份对宋代音乐、曲词、书法、音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在与辛弃疾等人的交往过程中,他和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合力汇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姜夔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曲词构建了他所生活里无愧于时代的人文精神。

姜夔以其横溢的才华和独立的人格,赢得了他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他的尊重,也赢得了后世对他的尊重。我们能从姜夔的身上能看到一个文人应该具备的精神和应该有的样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