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打不罵,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跟我親近?

本文轉自:央視網

不打不罵,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跟我親近?

一個年輕媽媽沮喪地在網上問:“我平時對孩子很溫柔,也不會打罵孩子,為什麼孩子還是隻和奶奶親近,比較排斥我,感覺我是一個局外人。”

很多家庭都出現過上述奇怪現象。明明父母已經費盡心力去教育孩子,但真心卻換不到真心,孩子依舊不親近自己。

最奇怪的是,明明教育方式都是類似的,為什麼自己的家庭總是劍拔弩張,而有些家庭就可以過得那麼和諧有愛呢?

在仔細研究了他們的情況後,我們發現很多家庭都忽視了下面這些問題。

01孩子更親近權力更大的一方,

但權力不能濫用

《與家人相處的秘密:愛、界限與規則》一書中提到,誰在家庭中的權力更大,孩子就會更認同誰,站在誰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但這個權力必須恰當使用,否則就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一個工具人,排斥跟家長的溝通。

有一個網友分享過自己的故事,她以前也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媽媽,總是事無巨細地過問孩子的衣食住行以及所交的朋友。

小的時候,她女兒還是很聽話的。但上了國中之後,女兒變得非常叛逆,什麼事情都愛跟她對着幹。

每次她忍不住念叨孩子兩句,孩子總是生氣地摔門就走,把她氣得不輕。

不打不罵,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跟我親近?

後來,她開始檢討是不是自己管得太多了,導緻孩子太叛逆。

她嘗試忍住事事想插嘴的沖動。在孩子偶爾想吃零食,想一個人在房間裡多呆一會兒的時候,她也開始讓孩子自己決定。

給了孩子一些可控的自主空間之後,她發現自己跟孩子之間更親近了,孩子的發展也很順利。

不打不罵,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跟我親近?

擁有一定權力的父母可以吸引孩子的親近和認同,但是管理權一旦被濫用,反而會将孩子從父母身邊推開。

既要嚴格管理孩子,也要培養跟孩子的親密感,關鍵在于父母權力的合理運用。

權力的運用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而變動。在孩子低齡時,更注重權威的引導;在孩子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時,可以給孩子适當的自由空間。

02孩子更親近跟自己互動密切的人,

陳海賢的《家庭關系21講》中提到,孩子更親近跟自己互動密切,提供情感需求的人。

但這種互動也必須有一定的規則界限,否則無法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

朋友阿江之前特别苦惱,因為他們夫妻平時都比較忙,孩子由家裡老人帶着,孩子也是以跟老人的關系比較親近。

可他們不太認同老人的教養方式,比如孩子玩具已經很多了,可隻要孩子一鬧,老人就滿足要求給他買新玩具。他們很擔心這會讓孩子以後隻知道用哭鬧來解決問題。

在聽取了專家的意見之後,他們開始跟老人一起溝通育兒規則,比如對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就不能滿足,每天定時給孩子安排閱讀時間等。

雖然孩子一開始總跟家裡人鬧騰,但現在也開始接受現實,也知道家裡的主要事情要聽父母的,不會一有不順心的事情就找家裡的老人撐腰了。

不打不罵,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跟我親近?

在統一育兒原則之後,他們跟孩子之間的相處也融洽多了。

日常互動越密切,親子關系就會越親密。但這種親密必須建立在一定的規則下,否則愛可能變成虐待,教育将會變成空話。

03孩子更親近可以穩定陪伴自己的人,

但陪伴也需要品質

武志紅的《自我的誕生》中提到,人最終都會具有客體的情感穩定性。

它形成的标志是雖然一個人有時對你好,有時對你不好,但你基本上可以确信,他是愛你的。

情感穩定性形成的前提是長期的高品質陪伴。

綜藝《我的小尾巴2》中,一天的旅遊結束之後,哥哥問安安:“是喜歡哥哥還是喜歡媽媽?”

安安說:“喜歡媽媽,因為哥哥總是不在。”

在哥哥認真陪了她一段時間之後,安安主動說,哥哥也很好玩,希望哥哥多陪陪她。

在後續的節目中,我們發現,雖然哥哥陪安安的時間沒有很長,但是哥哥的用心被安安完全接收到了。

是以這個兩歲的小姑娘在哥哥身邊非常有安全感,和他也越來越親近。

不打不罵,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跟我親近?

沒有一種長久的愛是無緣無故的,所有的感情都需要用心地澆灌。

有人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陪伴的品質也分高低,隻有高品質的穩定陪伴才能形成和諧的親子關系。

04這樣做,讓孩子跟你更親近

想要培養健康且親密的親子關系,系統的教育方法不可或缺,家長們可以嘗試下面四種方法。

(1)家長之間統一教育原則

統一的教育原則是處理親子關系的關鍵。

隻有先統一教育原則,明确誰擁有教育的最終決定權,才能讓孩子明确感覺到在家庭中應該聽誰的,進而培養穩定的親子關系。

(2)家庭成員一起計劃生活和複盤

每隔一段時間家庭成員可以一起做一次總結和複盤,比如問孩子,爸爸媽媽最近有沒有哪件事讓你不開心的?你接下來有沒有什麼想要進步提升的地方?

家庭成員之間一起計劃和複盤,既可以提升孩子的總結、反思能力,也可以深入反思和增強親子關系。

不打不罵,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跟我親近?

(3)讓孩子跟着一起做家務

有一個網友說,家人跟客人的差別在于,家人之間是可以互相幫忙的,而客人是可以吃完飯就走人的。

很多家長都不讓孩子參與家務,但家庭的意義正在于可以讓孩子通過貢獻來确認自己的價值,家長和孩子之間可以通過一起做家務而變得親密。

(4)一起做有儀式感的活動

長大之後,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全家人一起拍全家福,以及每個周末不管父母有多忙,大家都會在一起吃飯,聊一聊最近發生的事情。

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有儀式感的活動,讓孩子即使在和父母的暫時分離中也能回想起家人的溫暖。

不打不罵,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跟我親近?

培養親密的親子關系需要恰當的教養方法。

面對孩子時,既要親近,也要注意不過度控制孩子,還要有一定的規則,以及長期的高品質陪伴。

但願每個父母都能通過高品質的陪伴培養出親密的親子關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