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打不骂,为什么孩子还是不跟我亲近?

本文转自:央视网

不打不骂,为什么孩子还是不跟我亲近?

一个年轻妈妈沮丧地在网上问:“我平时对孩子很温柔,也不会打骂孩子,为什么孩子还是只和奶奶亲近,比较排斥我,感觉我是一个局外人。”

很多家庭都出现过上述奇怪现象。明明父母已经费尽心力去教育孩子,但真心却换不到真心,孩子依旧不亲近自己。

最奇怪的是,明明教育方式都是类似的,为什么自己的家庭总是剑拔弩张,而有些家庭就可以过得那么和谐有爱呢?

在仔细研究了他们的情况后,我们发现很多家庭都忽视了下面这些问题。

01孩子更亲近权力更大的一方,

但权力不能滥用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一书中提到,谁在家庭中的权力更大,孩子就会更认同谁,站在谁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但这个权力必须恰当使用,否则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一个工具人,排斥跟家长的沟通。

有一个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故事,她以前也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总是事无巨细地过问孩子的衣食住行以及所交的朋友。

小的时候,她女儿还是很听话的。但上了初中之后,女儿变得非常叛逆,什么事情都爱跟她对着干。

每次她忍不住念叨孩子两句,孩子总是生气地摔门就走,把她气得不轻。

不打不骂,为什么孩子还是不跟我亲近?

后来,她开始反省是不是自己管得太多了,导致孩子太叛逆。

她尝试忍住事事想插嘴的冲动。在孩子偶尔想吃零食,想一个人在房间里多呆一会儿的时候,她也开始让孩子自己决定。

给了孩子一些可控的自主空间之后,她发现自己跟孩子之间更亲近了,孩子的发展也很顺利。

不打不骂,为什么孩子还是不跟我亲近?

拥有一定权力的父母可以吸引孩子的亲近和认同,但是管理权一旦被滥用,反而会将孩子从父母身边推开。

既要严格管理孩子,也要培养跟孩子的亲密感,关键在于父母权力的合理运用。

权力的运用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变动。在孩子低龄时,更注重权威的引导;在孩子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时,可以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

02孩子更亲近跟自己互动密切的人,

陈海贤的《家庭关系21讲》中提到,孩子更亲近跟自己互动密切,提供情感需求的人。

但这种互动也必须有一定的规则界限,否则无法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朋友阿江之前特别苦恼,因为他们夫妻平时都比较忙,孩子由家里老人带着,孩子也因此跟老人的关系比较亲近。

可他们不太认同老人的教养方式,比如孩子玩具已经很多了,可只要孩子一闹,老人就满足要求给他买新玩具。他们很担心这会让孩子以后只知道用哭闹来解决问题。

在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之后,他们开始跟老人一起沟通育儿规则,比如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就不能满足,每天定时给孩子安排阅读时间等。

虽然孩子一开始总跟家里人闹腾,但现在也开始接受现实,也知道家里的主要事情要听父母的,不会一有不顺心的事情就找家里的老人撑腰了。

不打不骂,为什么孩子还是不跟我亲近?

在统一育儿原则之后,他们跟孩子之间的相处也融洽多了。

日常互动越密切,亲子关系就会越亲密。但这种亲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规则下,否则爱可能变成虐待,教育将会变成空话。

03孩子更亲近可以稳定陪伴自己的人,

但陪伴也需要质量

武志红的《自我的诞生》中提到,人最终都会具有客体的情感稳定性。

它形成的标志是虽然一个人有时对你好,有时对你不好,但你基本上可以确信,他是爱你的。

情感稳定性形成的前提是长期的高质量陪伴。

综艺《我的小尾巴2》中,一天的旅游结束之后,哥哥问安安:“是喜欢哥哥还是喜欢妈妈?”

安安说:“喜欢妈妈,因为哥哥总是不在。”

在哥哥认真陪了她一段时间之后,安安主动说,哥哥也很好玩,希望哥哥多陪陪她。

在后续的节目中,我们发现,虽然哥哥陪安安的时间没有很长,但是哥哥的用心被安安完全接收到了。

所以这个两岁的小姑娘在哥哥身边非常有安全感,和他也越来越亲近。

不打不骂,为什么孩子还是不跟我亲近?

没有一种长久的爱是无缘无故的,所有的感情都需要用心地浇灌。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陪伴的质量也分高低,只有高质量的稳定陪伴才能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04这样做,让孩子跟你更亲近

想要培养健康且亲密的亲子关系,系统的教育方法不可或缺,家长们可以尝试下面四种方法。

(1)家长之间统一教育原则

统一的教育原则是处理亲子关系的关键。

只有先统一教育原则,明确谁拥有教育的最终决定权,才能让孩子明确感知到在家庭中应该听谁的,从而培养稳定的亲子关系。

(2)家庭成员一起计划生活和复盘

每隔一段时间家庭成员可以一起做一次总结和复盘,比如问孩子,爸爸妈妈最近有没有哪件事让你不开心的?你接下来有没有什么想要进步提升的地方?

家庭成员之间一起计划和复盘,既可以提升孩子的总结、反思能力,也可以深入反思和增强亲子关系。

不打不骂,为什么孩子还是不跟我亲近?

(3)让孩子跟着一起做家务

有一个网友说,家人跟客人的区别在于,家人之间是可以相互帮忙的,而客人是可以吃完饭就走人的。

很多家长都不让孩子参与家务,但家庭的意义正在于可以让孩子通过贡献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家长和孩子之间可以通过一起做家务而变得亲密。

(4)一起做有仪式感的活动

长大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全家人一起拍全家福,以及每个周末不管父母有多忙,大家都会在一起吃饭,聊一聊最近发生的事情。

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有仪式感的活动,让孩子即使在和父母的暂时分离中也能回想起家人的温暖。

不打不骂,为什么孩子还是不跟我亲近?

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恰当的教养方法。

面对孩子时,既要亲近,也要注意不过度控制孩子,还要有一定的规则,以及长期的高质量陪伴。

但愿每个父母都能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培养出亲密的亲子关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