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大多數在童年時期與父母相處融洽的孩子,長大後的性格都比較開朗活潑,但是,在童年時期如果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不太融洽,甚至是沒有良好的交流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是性格比較孤僻,不善與人交往。甚至是自卑冷漠的。
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一個人性格的養成與原生家庭有着難以割舍的關系,尤其是在于父母的相處方面相關。
而你的性格和命運,與童年時期和父母的相處方式有關。
第一:愛的給予

大陸著名心理學家曾經指出過,在大多數中國家庭中,大多數中國父母之間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在外,對同僚,對朋友甚至是對陌生人的時候,都會表現得十分溫和客氣,但是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則會表現得十分苛刻嚴厲,甚至是十分的糟糕。
這裡說得糟糕,并不是說父母對孩子不好,而是對于孩子過于嚴厲,要求十分嚴格,孩子幾乎沒有任何自己的空間。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過分的溺愛,對于正在成長的孩子,有時過于溺愛也是很糟糕的。
雖然說家長應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足夠的愛和關懷,但是,做父母的一定要知道,愛的含義絕對不僅僅是單純的給予和遷就,愛有更複雜的内涵。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二進制對立,相輔相成的世界,任何概念都是相對的,有好就有壞,有開心就有難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也需要接受這種相對概念的教育,父母不能隻讓他們感受開心、舒适、毫無障礙,在必要的時候,家長需要幫助孩子面對困難,面對傷心,學會忍耐,學會克制,隻有這樣,孩子的性格才會健全。
而在家庭之中,父母之間的關系,對孩子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父母的恩愛,對于孩子來講就是最好的愛,因為,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是父母感情的結果,是以,愛是貫穿家人,聯結家人的最重要因素。
孩子的出生,母親的功勞必然功不可沒,但是,父親也是有功勞的,否認二者中的任何一個,都是對于孩子本身的之一,并且,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希望自己的父母感情不好,甚至是離異。
第二:愛與歸屬感
馬斯洛需求中,人類的各種需求被以金字塔的形态排列起來,當最底層的生理需求,生存需求被滿足之後,人們的内心之中就會開始追求愛與歸屬感。
個體内心之中對于愛欲歸屬感的需求,是最基礎的需求,如果無法得到滿足,就會導緻個體産生難過和空虛的感覺,而孩子心中最渴望的,莫過于與父母聯結所産生的的歸屬感。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與父母産生聯結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子與父母做相同的事情,讓孩子在心中産生一種自己是與父母在一起的感覺,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
第三:價值觀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當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像是一張白紙沒有任何内容,當這張白紙進入家庭環境之中,就會被逐漸畫上内容,家庭就好比是一支畫筆,将這張白紙變得豐富多彩。
個體在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大多數時間是出于家庭環境的,被父母的思想和行為形象浸染。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之後,會形成自己的獨立意識,擁有自己的三觀,這時,我們會發現在自己的潛意識中,已經被原生家庭烙上了深深的印記。
這個原生家庭的烙印,如果是充滿愛,是向上的,那麼孩子的性格也會是積極向上充滿陽光的,但是,如果這個烙印是負面的,是充滿溺愛或是暴力的,那麼,孩子的性格也會是小計的,自卑的,陰郁的。
就像很多人并不喜歡自己父母的性格,不想成為父母那樣的人,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卻始終無法擺脫父母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因為,在個體性格形成的大多數時間裡,孩子都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父母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不可忽視的。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對于孩子而言影響是十分重要的,每個人都無法擺脫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更需要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階段給予孩子适當的愛與引導。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