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故事來源 騰訊視訊《十年:一個自閉症孩子媽媽的故事》
“當知道自閉症意味着什麼的時候,我覺得人生是崩塌的。
為什麼是我?以後的日子怎麼過?我甚至想到去死!但是如果死了,孩子怎麼安置?是以隻能活下去。”
坐在鏡頭前的是一位自閉症孩子的媽媽,她眼神迷離地望着前方,無奈中帶着幾分堅定。說完這些話,她停了幾秒鐘,好像在給自己一些情緒的緩沖。

對于自閉症孩子的家庭來說,孩子确診的那一刻,意味着一切将要被洗牌重組,也需要經曆不甘、難過、絕望……但縱使平靜的生活被命運打破,也隻能用雙手接住。
今天的主人公給自己立下十年之約,爬出谷底!
生孩子前,鄧群做着紅酒生意,每天腳踩高跟,出入進階寫字樓。她回憶過去,生活小資,沒有壓力。
“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從形象到觀念都完全被颠覆,可以說(自閉症)把一個人徹底改變了。”
01
身處生活的谷底
“從一開始知道他落後于普通孩子,人生就一下子直線下墜到谷底,沒有任何緩沖的機會。”
2010年11月,鄧群終于迎來了自己的孩子。但兒子亮亮到了18個月還不會說話,雖然周圍的人都覺得這很正常,她還是隐隐覺得不對勁。
最後還是耐不住擔心決定到醫院檢查,來回檢查了三波,經曆了三個醫生,都說孩子沒問題,來來回回一番折騰,孩子也快3歲了。讓她倍感焦慮的是,此時的亮亮還是不會說話,連“媽媽”兩個字都發音模糊。
最終在北京六院确診,北京的冬天很冷,那天還下着小雪。但是鄧群來不及傷心,拿着醫生給的康複機構的聯系方式,出了醫院就立馬趕到康複中心咨詢,連康複中心的老師都吃驚于她的行動力。
因為她有一個信念:要給孩子搶時間,不想浪費一分鐘。
但是在康複中心看到的“現實”,卻讓鄧群心裡拔涼拔涼的。
那些個頭超過自己,但是自理能力依舊特别差的自閉症青年,對鄧群來說,是最直覺的“自閉症”。看到這樣的情景,怎能不感到人生崩塌?
開始給兒子幹預訓練後後,鄧群每天和兒子6點起床,上午一家機構,下午兩家機構,奔勞一天到家已經晚上八點多了。
一年下來,天天如此,沒有休息日。她回憶那段日子,一個人幹無數人的活,神經緊繃,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
也是從那時起,她放棄了許多社交,不主動和朋友聯系,埋頭做自己該做的事,工作也處于停滞狀态。
連朋友請她吃飯都令她感到痛苦。她覺得,每天在外奔波又累又困,無暇去想别的,比起請她吃飯,不如幫忙帶兩個小時孩子,讓她睡一覺,反而是個實質性的幫助。
生活的微光,來自亮亮的變化。從一個字、兩個字、五個字,到完整的句子,亮亮每一點的進步都能帶給鄧群無與倫比的喜悅。而當她天真地以為孩子會說話了上學就沒問題時,現實又給了她一記耳光。
亮亮高強度的幹預一直持續到7歲,到了入學的年齡,卻遭到拒絕,孩子根本上不了普通學校,無奈之下鄧群選擇緩讀一年。
重新找了家機構進行幹預,機構老師打包票幹預一年,上國小肯定沒問題,鄧群也頓時有了信心。
就這樣又過了一年,然而,亮亮8歲入學時再次受挫!
而此時機構老師換了說法,反問鄧群:“上國小對孩子有那麼重要嗎?”鄧群說她當時非常絕望和氣憤。
憤怒之餘,鄧群開始考察學校、尋找适合亮亮的學校。但考察了一圈,發現竟然沒有适合他學習的地方。
鄧群一下慌了神,不知道該怎麼辦。
生活有時就像一個高高在上的主宰者,“戲弄”着人們,時而給你希望,時而又将你帶入絕望的深谷。
02
黑暗中開出花朵
“到了人生谷底,一開始還幻想着誰能拉一把,但最後我想明白了一條:我不可能永遠在谷底,而且外求是不對的,隻能求己!”
鄧群隻做适合孩子的選擇,既然普通學校的學業跟不上,那就幹脆自己教!
雖說是在家教,但是儀式感不能少。鄧群重新改造了家裡的布局,專門布置了一個區域作為學堂,于是“石鼓學堂”就此誕生,而亮亮是唯一的學生。
“開學”第一天,鄧群對亮亮說:“從今天起,你就上學了,在石鼓學堂學習,媽媽來教你。”
因為自己也沒有任何經驗,隻能邊學習邊摸索。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鄧群發現學習傳統國學對亮亮語言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于是她開始嘗試把教國學作為一個突破口。
是以,“石鼓學堂”第一本正規的課本是《老子》和《莊子》,沒想到亮亮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就一字不落地背下了全部内容。不僅能背,還能認字。
接着她和兒子一起學了《易經》、《詩經》、《傷寒論》。這些經典裡有很多生僻字,對鄧群來說跟天書一樣,但是對亮亮來說卻很簡單,幾乎沒有學習障礙。哪怕是像《傷寒論》這樣的中醫典籍,他也能記下藥方藥量。
鄧群覺得非常神奇,她終于找到了亮亮的強項,抓到了他的一個閃光點。
有一天,亮亮主動對鄧群說:“我想寫毛筆字。”
鄧群很吃驚,但他尊重孩子的想法。本身也是書法小白的她,哪裡敢對這“愛好”抱有什麼期待和目的,隻是亮亮突然想學,那就學吧。
最初隻是教握筆、描紅學筆畫,空閑的時候帶亮亮看書畫展,平時練習的作品發給一個認識的書法老師,請求指點,剩下的就完全靠亮亮自己練。
“一次亮亮寫了一幅甲骨文對聯,把大家震驚了,比原作強無數倍。突然發現他這種天然的能力,太讓人驚訝了。”鄧群又找到了一個孩子的閃光點。
亮亮寫了很多非常優秀的甲骨文作品,許多專業老師都非常認可他,部分作品還被大英博物館收錄,這對鄧群來說是莫大的欣慰。
“孩子的閃光點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慢慢發現的,而不是我們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去學習。”鄧群總結她的教育體會。
為亮亮一人開辦的“石鼓學堂”已經有3年,鄧群形容亮亮确診後的這些年,生活處于“黑暗狀态”,這種“黑暗”的感覺一直持續到亮亮8歲。
直到自己教亮亮,并發現了他的閃光點之後,“這段至暗時刻慢慢開出了一朵花。當有了一朵一朵花的點綴之後,感到生活在黑暗中也能見到一點點光明了。”
命運予以的饋贈,何嘗不是靠着自己的雙手扒開荊棘後獲得的果實,也沒有哪條路不是靠着雙腳開荒破土而來。
03
因為孩子,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經曆人生的黑暗,并不一定是件壞事。”
雖然現實中還會面臨各種問題,但鄧群卻比過去更加從容。“回過頭看,經曆人生的黑暗,并不一定是件壞事。對于當時的自己來說,很難跨得過去,不管是經濟上還是精力和壓力。但是,能堅持下來本身對自己也是個鼓舞。”
在陪伴孩子的這些年,高跟變成了平底,鄧群的内心也發生着變化。
“從在家開始教亮亮之後,反而覺得日子變得放松下來了。不像以前完全是緊張的狀态,滿北京跑。”
而且,随着亮亮自學能力的提高,鄧群也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用于充實自己。她感到,過去可能忙着掙錢靜不下心來學習,現在因為兒子的緣故,能有時間靜靜學習,也是一種收獲。
在陪學的過程中,她也與書畫結緣,不斷提升自己,并且還有人邀請她當書畫經紀人,自己的學習得到了認可也令她感到幸福。
而開始接納自己,對她來說又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我不喜歡以前的自己,覺得過去的自己沒有什麼優點。經曆了黑暗之後,我喜歡上了自己。對未來,我相信我會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幾年鄧群不再怨天尤人,而是開始享受與兒子一同成長的快樂,感受内心的愉悅。
鄧群知道未來還會經曆她所不知道的困難,但這誰也無法預料。但她堅信,将學習貫穿一生,慢慢走下去,應該不會太差。
上天的一個“玩笑”,凡人要用一輩子去化解。但是所有走出泥濘之路與黑暗之谷的人們,都在告訴我們,既然“玩笑”無法改變,那就改變自己,終能一步一步爬出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