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晚上十一點多,同僚發來微信,讓我明天幫她做一個ppt,在周一早上之前發到她的微信上,她明天有急事出門沒辦法完成。
但那一天,我想了想還是拒絕了:“抱歉啊!我周末有約,這次沒法幫你了。”
如果在半年前,我會讨好般毫不猶豫地回複:“沒問題”。
但是看似簡短的一段話,我反反複複的讀着,修改者着,卻幾乎用盡了我所有的勇氣。
腦海中不禁浮現了熱播劇《女心理師》中讨好者小莫的形象。
01
劇中,小莫不僅不懂得拒絕别人,甚至,還會讨好别人。
職場中,同僚把一份策劃案給他,需要他幫忙,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好啊”。他自己的工作沒有完成,加班加點的幫别人趕策劃案。這份策劃案最後得到了上司的肯定,上司誇獎了同僚,而同僚隻顧着拍馬屁,實際上同僚什麼也沒做,還得到了上司以及其他同僚的一緻好評,毫不提及小莫。
一次,他冒着大雨趕到公司,剛下電梯,還沒有回過神,隻見手機的提示音,有同僚在群裡要他幫忙買咖啡。
看着自己濕透了的衣服,狼狽的樣子,雖然他的心裡有一萬個不願意,可即便如此,他還是選擇了傳回樓下去買咖啡。
同僚喜歡請他幫忙,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都想推給他……
而他,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高于自己的位置之上。
他以為自己做了這麼多就可以得到同僚的認可和幫助。
可事實卻是,大家聚餐時臨時換了地方,卻沒有人通知他,而他為了聚餐還去理發店做了發型,而他不懂得拒絕,多花幾百塊。
結果,孤零零的趕去,看見空蕩蕩的房間,他的心情糟糕透了,而第二天依然為每個同僚帶去奶茶賠禮道歉。
雖然,表面上他和大家的相處很融洽,關系很好,隻有天知道,他的心情多麼糟糕。
最終,他找到心理咨詢室,在賀頓引導下,傾聽自己内心深處的感受,打破了讨好型人格的魔咒。現在,他換了一份工作,從新開始,他也變得積極樂觀,不必為了讨好别人而心存愧疚。
02
讨好型人格:一味的讨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潛在的不健康行為模式,而非人格障礙。
所謂的讨好型人格,是由日本心理學家岸見一郎《被讨厭的勇氣》中提出的,是一種有程度之分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認同和認可的行為模式,在人群的中占比很高。
其表現特征為:
- 對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
- 擡高别人,貶低自己
- 不敢送出請求,很難拒絕别人
- 缺乏界限和原則
………
實際上,很多人的“讨好型人格”,是因為心底的善良。但委屈自己的善良,在别人眼中可能隻是卑微的讨好,而你隻是成為了可以任意欺負的對象。
也有的人性格特點是習慣性主動道歉、迎合他人、沒有自己的原則、不懂得拒絕、害怕給别人添麻煩、默默承受、内心自卑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等。
其實,不必讨好任何人。因為你的人生不是用來讨好别人的。
但是,曾經的我也是。
03
著名心理治療師海靈格在《這不是你的錯》裡提到:“讨好行為模式的出現,來自于童年創傷。”
我小時候,父母離異,跟随爺爺奶奶長大,雖然爺爺奶奶疼愛有加,但是家族的孩子也很多。
我成績不算拔尖,人也不算聰明伶俐,也不敢去惹是生非,是以很少得到關注。
是以從小敏感自卑,習慣性否定自己,習慣性讨好他人,覺得這樣就可以得到關注,得到更多人的喜歡。
實際上,并沒有。
我努力的想要讨好大人,讨好表兄弟姐妹,想要讓每個人都快樂,這樣我才會快樂。而所有的姑姑們卻會說,我是家中長孫,放佛一切的重心都放在我身上。實際上,并沒有,相反,我把好的留給他們,因為我想得到更多的關注,而去讨好他們。
在學校,我也會習慣性讨好同學們。我認為要想自己“安全”,就必須讓周圍的人開心。
是以,幫他們寫作業,上課睡覺時看老師,幫他們辦一些無理的要求,幫他們跑腿買東西。
由于童年的創傷,他們的一個表情、一個句話、一個眼神,我都會思考和揣摩其中的意義,生怕哪一件事做得不好,會惹他們不開心。
長久以來,我練就了一身讨别人歡喜本領,而壓抑了自己的感受,照顧了别人,自己心中十分不爽。但我卻不敢表露,我害怕他們讨厭我,抛棄我。這樣我會覺得我的人生芭比Q了。
04
後來,大學時我意識到自己這種“吃力不太好”的性格之後,也是我在接觸心理學之後,我就有意識地改變自己,去試着拒絕别人一些無理的需求。最後,慢慢的從讨好型人格中走出來,傾聽自己的感受。
如果自己的感受長期被羁押,也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
反而比以前過的更開心,更舒服,也得到了别人的關注和認可,我自己也更加開朗活潑起來。
岸見一郎在《被讨厭的勇氣》中寫道:活在“如果怎樣怎樣”之類的假設中,就根本無法改變。
如果我不改變自己,擔心如果拒絕别人,而怎樣怎樣,我無法改變自己。
如果讨好者不能真正學會say no,在失去自我的同時,也成為了别人任意欺辱的對象,也會被他人讨厭。因為你沒了自我,也就會沒了原則。
女心理師中,錢開逸的同僚,小麗說到:“你不能了解,不能共情,是因為你不是被傷害的那一方,但你又怎麼确定你沒有傷害過别人呢”。
05
如果你也是讨好型人格,如果你想改變自己,如果你想拒絕别人,但你也不善于拒絕他人。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試試看:
- 心理暗示:
積極的心理暗示,say no是每一個人的應有的權利。
當他人送出請求時,你覺得不合理,你可以先進行心理暗示,我可以拒絕,因為這是我正當的權利。也可以想一想:
1.如果我拒絕會怎麼樣呢?害怕、擔心還是焦慮?
2.如果這些擔心都如設想得那樣發生了,最差的結果又能怎樣呢?
3.這些真的是我不可承受的嗎?
進行心理建設後,讓自己慢慢的有意識地去拒絕。即使沒有能如願,也不要沮喪,以後每次都有意識地去拒絕,一步一步的接近自己的心理預期(自己心裡期待的),等有了第一次拒絕,就會收獲更多的拒絕。
也可以暗示自己之後或者想清楚之後,直接斷舍離,直言不諱的拒絕。
我相信,把你真正當成朋友的人,絕對會了解你,并且給予你支援。
- 自我關懷
如果你無法改變你的童年,那倒不如去接受它。這樣,最壞的結果又是怎麼樣呢?他已經過去,已經成為曆史。你要做的是對自己的感受、對自己的情緒、對自己的創傷負責。
當你自幼經曆過情感忽視,你可能會把别人的願望擺在你自己之前。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你的父母對待你的方式屬于任何一種情感忽視的方式,那麼很可能你成年後不會重視自己的快樂和娛樂。
要改變隻有一個選擇,其中就包括把你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要學會關注自己的情緒,關懷自己的感受,關懷自我,自信而平和。
自信而平和的第一原則是任何人都有權利拒絕别人,而不用給出理由。
如果人人都可以拒絕他人無理的要求,人與人的界限會更加清晰,也避免了無用的愧疚。
如果你發現自己難以因為拒絕别人而心懷愧疚,不妨找一本關于心理學的書籍來讀,試着平和自己的愧疚。
- 尋求幫助
詩人赫爾曼•黑塞曾經說過:“最危險的時期和對心靈最大的戕害,莫過于一天到晚沉思自己的性格、處境,孤獨地承受自己的不滿與弱點。”
其實,很多時候可以找朋友或者父母聊一聊,說一說心裡話,把自己的想法從内心表達出來,也就沒有那麼害怕了。
我當時認真地和我拒絕的同學溝通,表達我的感受,并且給出了拒絕的理由,想不到她會了解我。後來,我們成為了朋友,時不時的約出來一起耍。
其實經過從認知到行為上的嘗試實踐與改變,現在的我感覺内心變得稍微強大了一些,很少再會感受到自己被忽視,自己很壓抑,而且從關系中獲得的正向回報也激勵我更有勇氣去拒絕不正當的要求。
寫在最後:
1.自己感到忽視,不懂得如何拒絕。自己不認可、不接納自我,其實是内心深處害怕直面最軟弱的自己,這才是根源。而往往根源又源于童年的經曆,而這些童年經曆又通過現在的行為表現出來,往往是以後某個行為的根源。如果不改變自己,可能帶來無法預估的後果。
2.要解決這個行為問題,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積極暗示自己,關懷自我,最壞的結果又怎樣,真的不可承受麼,如果真的發生了,又怎樣呢。
往後餘生,願你悅納自己,善待自己;不讨好他人,不必委屈自己;敢于拒絕,成全自己。
你的支援就是我的希望,你的點贊就是我的力量。縱使寂寞開成海,讓我們用文字慰藉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