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忽視的孩子:一個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作者:販賣情感的心理學者
被忽視的孩子:一個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周六‬晚上‬十一點多‬,同僚發來微信,讓我明天‬幫她‬做一個‬ppt,在‬周一‬早上‬之前‬發到她的微信上,‬她明天‬有急事出門沒辦法完成。

但那一天,我想了‬想‬還是‬拒絕了:“抱歉啊!我周末有約‬,這次沒法幫你了。”

如果在半年前‬,我會讨好般毫不猶豫地‬‬回複:“沒問題”。

但是‬看似簡短的一段話,我‬反反複複‬的‬讀着‬,修改者着‬,卻幾乎‬用盡了我所有的勇氣。

腦海中‬不禁‬浮現了熱播劇《女心理師》中讨好者小莫的形象。

01‬

劇中,小莫不僅不懂得拒絕别人,甚至,還會讨好别人。

職場中,同僚把一份策劃案給他,需要他幫忙,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好啊”。他自己的工作沒有完成,加班加點的幫别人趕策劃案。這份策劃案最後得到了上司的肯定,上司誇獎了同僚,而同僚隻顧着拍馬屁,實際上同僚什麼也沒做,還得到了上司以及其他同僚的一緻好評,毫不提及小莫。

一次,他冒着大雨趕到公司,剛下‬電梯‬,還沒有回過神,隻見手機的‬提示音‬,有同僚在群裡‬要他幫忙買咖啡。

看着自己濕透了的衣服,狼狽的‬樣子‬,雖然‬他的心裡有一萬個不願意‬,可即便如此,他還是選擇了傳回樓下去買咖啡。

同僚喜歡請他幫忙,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都想推給他……

被忽視的孩子:一個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而他,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高于自己的位置之上。

他以為自己做了這麼多就可以得到同僚的認可和幫助。

可事實卻是,大家聚餐時臨時換了地方,卻沒有人通知他,而他為了聚餐還去理發店做了發型,而他不懂得拒絕,多花幾百塊。

結果,孤零零的趕去,看見空蕩蕩的房間,他的心情糟糕透了,而第二天依然為每個同僚帶去奶茶賠禮道歉。

雖然,表面上他和大家的相處很融洽,關系很好,隻有天知道,他的心情多麼糟糕。

被忽視的孩子:一個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最終,他找到心理咨詢室,在賀頓引導下,傾聽自己内心深處的感受,打破了讨好型人格的魔咒。現在,他換了一份工作,從新開始,他也變得積極樂觀,不必為了讨好别人而心存愧疚。

‬02

被忽視的孩子:一個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讨好型人格:一味的讨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潛在的不健康行為模式,而非人格障礙。

所謂的讨好型人格,是由日本心理學家岸見一郎《被讨厭的勇氣》中提出的,是一種有程度之分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認同和認可的行為模式,在人群的中占比很高。

其表現特征為:

  1. 對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
  2. 擡高别人,貶低自己
  3. 不敢送出請求,很難拒絕别人
  4. 缺乏界限和原則

………

實際上,很多人的“讨好型人格”,是因為心底的善良。但委屈自己的善良,在别人眼中可能隻是卑微的讨好,而你隻是成為了可以任意欺負的對象。

也有的人性格特點是習慣性主動道歉、迎合他人、沒有自己的原則、不懂得拒絕、害怕給别人添麻煩、默默承受、内心自卑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等。

其實,不必讨好任何人。因為你的人生不是用來讨好别人的。

但是,曾經的我也是。

‬03

被忽視的孩子:一個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著名心理治療師海靈格在《這不是你的錯》裡提到:“讨好行為模式的出現,來自于童年創傷。”

我小時候,父母離異,跟随爺爺奶奶長大,雖然爺爺奶奶疼愛有加,但是家族的孩子也很多。

我成績不算拔尖,人也不算聰明伶俐,也不敢去惹是生非,是以很少得到關注。

是以從小敏感自卑,習慣性否定自己,習慣性讨好他人,覺得這樣就可以得到關注,得到更多人的喜歡。

實際上,并沒有。

我努力的想要讨好大人,讨好表兄弟姐妹,想要讓每個人都快樂,這樣我才會快樂。而所有的姑姑們卻會說,我是家中長孫,放佛一切的重心都放在我身上。實際上,并沒有,相反,我把好的留給他們,因為我想得到更多的關注,而去讨好他們。

在學校,我也會習慣性讨好同學們。我認為要想自己“安全”,就必須讓周圍的人開心。

是以,幫他們寫作業,上課睡覺時看老師,幫他們辦一些無理的要求,幫他們跑腿買東西。

由于童年的創傷,他們的一個‬表情‬、一個句話‬、一個眼神‬,我都會思考‬和‬揣摩其中的意義‬,生怕哪一件事做得不好,會惹他們不開心。

長久以來,我練就了一身讨别人歡喜‬本領‬,而‬壓抑了‬自己的感受‬,照顧了‬别人‬,自己‬心中‬十分‬不爽‬。但我卻‬不敢表露‬,我害怕‬他們‬讨厭我‬,抛棄我‬。這樣‬我會覺得‬我的人生‬芭比‬Q了‬。

04

被忽視的孩子:一個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後來,大學時我意識到自己這種“吃力不太好”的性格之後,也是我在接觸心理學之後,我就有意識地改變自己,去試着拒絕别人一些無理的需求。最後,慢慢的從讨好型人格中走出來,傾聽自己的感受。

如果自己的感受長期被羁押,也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

反而比以前過的更開心,更舒服,也得到了别人的關注和認可,我自己也更加開朗活潑起來。

岸見一郎在《被讨厭的勇氣》中寫道:活在“如果怎樣怎樣”之類的假設中,就根本無法改變。

如果我不改變自己,擔心如果拒絕别人,而怎樣怎樣,我無法改變自己。

如果讨好者不能真正學會say no,在失去自我的同時,也成為了别人任意欺辱的對象,也會被他人讨厭。因為你沒了自我,也就會沒了原則。

女心理師中,錢開逸的同僚,小麗說到:“你不能了解,不能共情,是因為你不是被傷害的那一方,但你又怎麼确定你沒有傷害過别人呢”。

05

如果你也是讨好型人格,如果你想改變自己,如果你想拒絕别人,但你也不善于拒絕他人。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試試看:

  • 心理暗示‬:

積極的心理暗示,say no是每一個人的‬應有‬的‬權利。

被忽視的孩子:一個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當他人送出請求時,你覺得不合理,你可以先進行心理暗示,我可以拒絕,因為這是我正當的權利。也可以想一想:

1.如果我拒絕‬會怎麼‬樣‬呢‬?害怕、擔心還是‬焦慮‬?

2.如果這些擔心都如設想得那樣發生了,最差的結果又能怎樣呢?

3.這些‬真的是我不可承受的嗎?

進行心理建設後,讓自己慢慢的有意識地去拒絕。即使沒有能如願,也不要沮喪,以後每次都有意識地去拒絕,一步一步的接近自己的心理預期(自己心裡期待的),等有了第一次拒絕,就會收獲更多的拒絕。

也可以暗示自己之後或者想清楚之後,直接斷舍離,直言不諱的拒絕。

我相信,把你真正當成朋友的人,絕對會了解你,并且給予你支援。

  • 自我‬關懷‬

如果你無法改變你的童年,那倒不如去接受它。這樣,最壞的結果又是怎麼樣呢?他已經過去,已經成為曆史。你要做的是對自己的感受、對自己的情緒、對自己的創傷負責。

當你自幼經曆過情感忽視,你可能會把别人的願望擺在你自己之前。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你的父母對待你的方式屬于任何一種情感忽視的方式,那麼很可能你成年後不會重視自己的快樂和娛樂。

要改變隻有一個選擇,其中就包括把你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被忽視的孩子:一個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要學會關注自己的情緒,關懷自己的感受,關懷自我,自信而平和。

自信而平和的第一原則是任何人都有權利拒絕别人,而不用給出理由。

如果人人都可以拒絕他人無理的要求,人與人的界限會更加清晰,也避免了無用的愧疚。

如果你發現自己難以因為拒絕别人而心懷愧疚,不妨找一本關于心理學的書籍來讀,試着平和自己的愧疚。

  • 尋求幫助

詩人赫爾曼•黑塞曾經說過:“最危險的時期和對心靈最大的戕害,莫過于一天到晚沉思自己的性格、處境,孤獨地承受自己的不滿與弱點。”

其實,很多時候可以找朋友或者父母聊一聊,說一說心裡話,把自己的想法從内心表達出來,也就沒有那麼害怕了。

我當時認真地和我拒絕的同學溝通,表達我的感受,并且給出了拒絕的理由,想不到她會了解我。後來,我們成為了朋友,時不時的約出來一起耍。

被忽視的孩子:一個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其實‬經過從認知到行為上的嘗試實踐與改變,現在的我感覺内心變得稍微強大了一些,很少‬再會‬感受‬到自己‬被‬忽視‬,自己‬很壓抑‬,而且從關系中獲得的正向回報也激勵我更有勇氣去拒絕‬不正當‬的‬要求‬。

寫在最後:

1.自己感到忽視,不懂得如何拒絕。自己不認可、不接納自我,其實是内心深處害怕直面最軟弱的自己,這才是根源。而往往根源又源于童年的經曆,而這些童年經曆又通過現在的行為表現出來,往往是以後某個行為的根源。如果不改變自己,可能帶來無法預估的後果。

2.要解決這個行為問題,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積極暗示自己,關懷自我,最壞的結果又怎樣,真的不可承受麼,如果真的發生了,又怎樣呢。

往後餘生,願你悅納自己,善待自己;不讨好他人,不必委屈自己;敢于拒絕,成全自己。

你的支援就是我的希望,你的點贊就是我的力量。縱使寂寞開成海,讓我們用文字慰藉彼此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