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忽视的孩子: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被忽视的孩子: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周六‬晚上‬十一点多‬,同事发来微信,让我明天‬帮她‬做一个‬ppt,在‬周一‬早上‬之前‬发到她的微信上,‬她明天‬有急事出门没办法完成。

但那一天,我想了‬想‬还是‬拒绝了:“抱歉啊!我周末有约‬,这次没法帮你了。”

如果在半年前‬,我会讨好般毫不犹豫地‬‬回复:“没问题”。

但是‬看似简短的一段话,我‬反反复复‬的‬读着‬,修改者着‬,却几乎‬用尽了我所有的勇气。

脑海中‬不禁‬浮现了热播剧《女心理师》中讨好者小莫的形象。

01‬

剧中,小莫不仅不懂得拒绝别人,甚至,还会讨好别人。

职场中,同事把一份策划案给他,需要他帮忙,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好啊”。他自己的工作没有完成,加班加点的帮别人赶策划案。这份策划案最后得到了领导的肯定,领导夸奖了同事,而同事只顾着拍马屁,实际上同事什么也没做,还得到了领导以及其他同事的一致好评,毫不提及小莫。

一次,他冒着大雨赶到公司,刚下‬电梯‬,还没有回过神,只见手机的‬提示音‬,有同事在群里‬要他帮忙买咖啡。

看着自己湿透了的衣服,狼狈的‬样子‬,虽然‬他的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可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了返回楼下去买咖啡。

同事喜欢请他帮忙,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想推给他……

被忽视的孩子: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而他,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高于自己的位置之上。

他以为自己做了这么多就可以得到同事的认可和帮助。

可事实却是,大家聚餐时临时换了地方,却没有人通知他,而他为了聚餐还去理发店做了发型,而他不懂得拒绝,多花几百块。

结果,孤零零的赶去,看见空荡荡的房间,他的心情糟糕透了,而第二天依然为每个同事带去奶茶赔礼道歉。

虽然,表面上他和大家的相处很融洽,关系很好,只有天知道,他的心情多么糟糕。

被忽视的孩子: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最终,他找到心理咨询室,在贺顿引导下,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打破了讨好型人格的魔咒。现在,他换了一份工作,从新开始,他也变得积极乐观,不必为了讨好别人而心存愧疚。

‬02

被忽视的孩子: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讨好型人格:一味的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而非人格障碍。

所谓的讨好型人格,是由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出的,是一种有程度之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认同和认可的行为模式,在人群的中占比很高。

其表现特征为:

  1. 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
  2. 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3. 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
  4. 缺乏界限和原则

………

实际上,很多人的“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心底的善良。但委屈自己的善良,在别人眼中可能只是卑微的讨好,而你只是成为了可以任意欺负的对象。

也有的人性格特点是习惯性主动道歉、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默默承受、内心自卑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等。

其实,不必讨好任何人。因为你的人生不是用来讨好别人的。

但是,曾经的我也是。

‬03

被忽视的孩子: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著名心理治疗师海灵格在《这不是你的错》里提到:“讨好行为模式的出现,来自于童年创伤。”

我小时候,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长大,虽然爷爷奶奶疼爱有加,但是家族的孩子也很多。

我成绩不算拔尖,人也不算聪明伶俐,也不敢去惹是生非,所以很少得到关注。

所以从小敏感自卑,习惯性否定自己,习惯性讨好他人,觉得这样就可以得到关注,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实际上,并没有。

我努力的想要讨好大人,讨好表兄弟姐妹,想要让每个人都快乐,这样我才会快乐。而所有的姑姑们却会说,我是家中长孙,放佛一切的重心都放在我身上。实际上,并没有,相反,我把好的留给他们,因为我想得到更多的关注,而去讨好他们。

在学校,我也会习惯性讨好同学们。我认为要想自己“安全”,就必须让周围的人开心。

所以,帮他们写作业,上课睡觉时看老师,帮他们办一些无理的要求,帮他们跑腿买东西。

由于童年的创伤,他们的一个‬表情‬、一个句话‬、一个眼神‬,我都会思考‬和‬揣摩其中的意义‬,生怕哪一件事做得不好,会惹他们不开心。

长久以来,我练就了一身讨别人欢喜‬本领‬,而‬压抑了‬自己的感受‬,照顾了‬别人‬,自己‬心中‬十分‬不爽‬。但我却‬不敢表露‬,我害怕‬他们‬讨厌我‬,抛弃我‬。这样‬我会觉得‬我的人生‬芭比‬Q了‬。

04

被忽视的孩子: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后来,大学时我意识到自己这种“吃力不太好”的性格之后,也是我在接触心理学之后,我就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去试着拒绝别人一些无理的需求。最后,慢慢的从讨好型人格中走出来,倾听自己的感受。

如果自己的感受长期被羁押,也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反而比以前过的更开心,更舒服,也得到了别人的关注和认可,我自己也更加开朗活泼起来。

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写道: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中,就根本无法改变。

如果我不改变自己,担心如果拒绝别人,而怎样怎样,我无法改变自己。

如果讨好者不能真正学会say no,在失去自我的同时,也成为了别人任意欺辱的对象,也会被他人讨厌。因为你没了自我,也就会没了原则。

女心理师中,钱开逸的同事,小丽说到:“你不能理解,不能共情,是因为你不是被伤害的那一方,但你又怎么确定你没有伤害过别人呢”。

05

如果你也是讨好型人格,如果你想改变自己,如果你想拒绝别人,但你也不善于拒绝他人。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试试看:

  • 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say no是每一个人的‬应有‬的‬权利。

被忽视的孩子: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当他人发出请求时,你觉得不合理,你可以先进行心理暗示,我可以拒绝,因为这是我正当的权利。也可以想一想:

1.如果我拒绝‬会怎么‬样‬呢‬?害怕、担心还是‬焦虑‬?

2.如果这些担心都如设想得那样发生了,最差的结果又能怎样呢?

3.这些‬真的是我不可承受的吗?

进行心理建设后,让自己慢慢的有意识地去拒绝。即使没有能如愿,也不要沮丧,以后每次都有意识地去拒绝,一步一步的接近自己的心理预期(自己心里期待的),等有了第一次拒绝,就会收获更多的拒绝。

也可以暗示自己之后或者想清楚之后,直接断舍离,直言不讳的拒绝。

我相信,把你真正当成朋友的人,绝对会理解你,并且给予你支持。

  • 自我‬关怀‬

如果你无法改变你的童年,那倒不如去接受它。这样,最坏的结果又是怎么样呢?他已经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你要做的是对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创伤负责。

当你自幼经历过情感忽视,你可能会把别人的愿望摆在你自己之前。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你的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属于任何一种情感忽视的方式,那么很可能你成年后不会重视自己的快乐和娱乐。

要改变只有一个选择,其中就包括把你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被忽视的孩子: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关怀自己的感受,关怀自我,自信而平和。

自信而平和的第一原则是任何人都有权利拒绝别人,而不用给出理由。

如果人人都可以拒绝他人无理的要求,人与人的界限会更加清晰,也避免了无用的愧疚。

如果你发现自己难以因为拒绝别人而心怀愧疚,不妨找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来读,试着平和自己的愧疚。

  • 寻求帮助

诗人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最危险的时期和对心灵最大的戕害,莫过于一天到晚沉思自己的性格、处境,孤独地承受自己的不满与弱点。”

其实,很多时候可以找朋友或者父母聊一聊,说一说心里话,把自己的想法从内心表达出来,也就没有那么害怕了。

我当时认真地和我拒绝的同学沟通,表达我的感受,并且给出了拒绝的理由,想不到她会理解我。后来,我们成为了朋友,时不时的约出来一起耍。

被忽视的孩子: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自白

其实‬经过从认知到行为上的尝试实践与改变,现在的我感觉内心变得稍微强大了一些,很少‬再会‬感受‬到自己‬被‬忽视‬,自己‬很压抑‬,而且从关系中获得的正向反馈也激励我更有勇气去拒绝‬不正当‬的‬要求‬。

写在最后:

1.自己感到忽视,不懂得如何拒绝。自己不认可、不接纳自我,其实是内心深处害怕直面最软弱的自己,这才是根源。而往往根源又源于童年的经历,而这些童年经历又通过现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往往是以后某个行为的根源。如果不改变自己,可能带来无法预估的后果。

2.要解决这个行为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积极暗示自己,关怀自我,最坏的结果又怎样,真的不可承受么,如果真的发生了,又怎样呢。

往后余生,愿你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不讨好他人,不必委屈自己;敢于拒绝,成全自己。

你的支持就是我的希望,你的点赞就是我的力量。纵使寂寞开成海,让我们用文字慰藉彼此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