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很是驚訝,有的爸爸帶娃時間不多,經驗不豐富,真正帶娃時卻很有一套,像是給娃施了魔法一般。
在媽媽面前超級折騰的“淘氣包”,在爸爸面前卻乖巧聽話,像隻溫順的小綿羊,是人見人愛的天使寶寶。
讓媽媽們感到困惑,孩子年紀小小,怎麼會是“兩面派”,會看人下菜
比如知乎上一位網友描述的情形,爸爸帶出門,孩子精力充沛,媽媽帶出門,各種求抱抱。相似的情況,在各個交流平台上也見過多次。作為一個媽媽,我自己也深有體會。

爸爸帶娃乖巧聽話,媽媽帶娃各種淘氣
我家的情況是,爸爸帶二寶的時候,二寶非常乖巧聽話,也願意做一些讓自己感到為難的事情,而媽媽帶二寶的時候,二寶總是把人整的精疲力盡,顯得我這個媽媽帶娃很無能。
爸爸帶二寶刷牙的時候,二寶乖乖自己擠牙膏、自己刷牙、自己沖洗,動作很流暢。隻有一次哭鬧過,他第二天進行了反思,改善了行為。
二寶向我炫耀,“媽媽,你看,我這次和爸爸刷牙沒哭,上次是因為我太累了!我今天不累,就不哭了!”
結果,我帶二寶刷牙的時候,二寶說“我不會刷牙,你給我刷”。我給他刷牙,他是各種不配合:一會兒閉上嘴咬住牙刷,一會兒唧唧歪歪。沖洗的時候各種小動作,站沒站相,特别累人。
爸爸帶二寶去洗澡,沖洗頭發的時候,告訴他“閉上眼睛,用嘴呼吸”,直接用噴頭從上到下沖下來,一氣呵成,二寶一聲不吭,坦然接受。
可是,平時二寶洗澡的時候,最不喜歡洗頭發,有一點水濺到臉上都會大哭。
我也想模仿爸爸的方法,結果二寶哭着說“我不喜歡閉上眼睛用嘴呼吸”。讓他頭部後仰,避免水濺到臉上,他也不喜歡這個姿勢。我隻好讓他舒服地坐正,一點點給他沖洗頭發。
二寶簡直太欺負人了,媽媽帶他最多、愛他最多,他怎麼就不讓媽媽省心呢?真是好傷心!
孩子在爸媽面前的不同表現,難道是欺軟怕硬?
我們會下意識地欣賞那些乖巧聽話的孩子,誰帶的孩子聽話懂事,就會被冠以“優秀家長”的稱号。誰帶的孩子上竄下跳,就會被評價說是一個“熊家長”。
事實上,孩子天生活潑好動,如果做同一件事,孩子在不同人面前表現出不同的個性,一定存在隐藏本性、壓抑自己的行為。
就像《美國兒科學會》中提到的那樣: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者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着高興,這隻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是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如果孩子和爸爸相處的時間不多,在情感上就有一定距離,在認知上摸不透爸爸的脾氣,在感覺上認為爸爸比較嚴肅,他就會啟動觀察模式。為了生存,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避免招來麻煩。
孩子和媽媽朝夕相處,和媽媽建立了親密關系,早都摸透了媽媽的脾氣,知道無論怎麼折騰,媽媽都會無條件愛自己,是以會肆無忌憚地釋放自己,表現得特别不乖。
二寶在媽媽的庇護下長大,和爸爸一周才見一次,不過相處幾個小時而已,自然非常生疏,表現出乖巧,是一種自我保護。
爸爸帶娃相對更粗放,不會事無巨細地幫助孩子做一些事情,而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孩子求助無門,隻好自己做,反倒成就了孩子。
比如刷牙的時候,爸爸和二寶同時刷牙,各顧各的。二寶既有模仿的成分,也有無奈的成分,也或許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成分。
媽媽帶娃相對更細緻,往往充滿擔心和焦慮,不敢放手。大腦本來就喜歡偷懶,孩子有了機會,自然會見風使舵。
比如刷牙的時候,我擔心二寶從凳子上摔下來,擔心他刷不好會蛀牙,專門伺候他刷牙,看到不合适進行糾正或者直接上手。久而久之,二寶就失去了自主感和勝任感,幹脆撂挑子不幹。
是以,孩子從”淘氣包“到”小天使“,也不全是欺軟怕硬,也涉及到關系親疏的問題。
正确對待孩子的差異化表現
了解了原因,我們知道孩子的表現很正常,不是娃有什麼小心機,而是我們帶娃方式存在一定偏差。
在保證孩子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需要改善,有的需要順其自然,靜待花開。
爸爸媽媽切忌互相指責,誰的做法都不高明,誰都不是完美父母,需要做好配合,互相借鑒和學習。
爸爸不必沾沾自喜,孩子在媽媽面前的表現,正是天性使然,淘氣的行為正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如果孩子太乖巧,可能會演化成讨好型人格,将來生活不幸福。
比如,如果孩子不喜歡做一些事情,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回應他的感受,讓他感到舒服和安心。等孩子長大以後,恐懼消失,就有能力挑戰之前不能做的事情。
爸爸要做的是,多創造和孩子相處的機會,加強親情連接配接,讓孩子感到更放松和自然,給孩子安全感。
爸爸的一些做法也是可圈可點,放手讓孩子做事,會強化孩子有能力做事的感覺,會讓孩子有自主性和勝任感,将來做更多事情時才會有内在驅動力。
比如爸爸帶二寶刷牙的方式不錯,我也改善方法,和二寶一起刷牙,而不是做監工,二寶非常自然地學着我的樣子自己刷牙。
我刷了3分鐘,他也會堅持3分鐘。我洗嘴巴,他也洗嘴巴。刷完牙後,二寶非常有成就感,是發自内心地開心,而不是像完成任務那般如釋重負。
爸爸媽媽取長補短,合力呵護孩子,孩子就會如我們所願健康成長。
結語
孩子在爸爸面前乖巧聽話,在媽媽面前淘氣任性,是孩子基于觀察後做出的有利于自己的本能反應。
不能評判哪一方做得好還是壞,爸媽在管孩子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需要根據情況進行分析,做出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改善。
希望爸爸媽媽們齊心協力,讓孩子在穩定、安全的環境中長大。
我是@凝媽悟語
兩男孩媽媽,10多年育兒經驗
陪孩子閱讀、英語啟蒙、科學啟蒙
分享育兒感悟、落地育兒幹貨
歡迎關注,育兒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