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君說
2021年9月底,我們邀請知名作家來磐安采風,走遍山山水水,感悟人文風情,他們把在磐安的所見所聞寫成一篇篇文章,并刊登在《中國作家》雜志上,讓更多的讀者有機會了解磐安。現在我們将這些作品進行選登,特推出“作家眼中的磐安”欄目,來看看作家眼中的磐安是什麼樣的吧!
這一期是來自作家李英的《大盤山,您想跟我說點什麼?》。
李 英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浙江省作協報告文學創委會副主任,金華市作家協會主席。在《中國作家》《北京文學》《散文選刊》《江南》《電影文學》等發表作品多部,著有長篇報告文學《孟祥斌,一個人感動一座城》《感動之城》《第三種權力》《大國治村》等多部,先後榮獲中國短篇報告文學獎、北京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浙江省五一個工程獎,浙江省優秀文學作品獎等重要獎項。
大盤山,您想跟我說點什麼?
■ 李 英
清風涼爽的秋季,大盤山又輕輕地撩撥着我的心思,如同我出生的磐安那個小山村袅袅升起的炊煙,蜿蜒流動的小溪水,牽動着我歸鄉的步伐。
陸遊曾經在這裡留下的印記,這裡的榉溪孔廟、江南藥谷,都在靜靜地等待,等待我們的又一次見面。

壹
是不是說,八百年前,有一個六歲的孩童來到這裡,在這裡度過了一生中重要的幾年光陰,後來,他的光輝照亮了曆史的天空;八百年後,我出生在這裡,度過了難忘的年少歲月;我曾經穿越時光的隧道,去追夢那個孩童八百年前在磐安的印記。
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二十六日,這裡人群熙攘,車來人往,往日甯靜的小鎮一下子熱鬧起來。
會稽公陸宰,參知政事龔茂良和尚書宴敦複各自攜帶自己的家眷千餘人,從山陰避亂磐安。避難隊伍随身行囊繁重,婦女老幼居多。最引人注目的是跟在陸宰身後的小男孩,他就是日後的文學家、詩詞家陸遊,那年他6歲。
陸遊的父親陸宰(1088—1148),字元鈞,号千岩,通經學,宋代著名藏書家,陸家典藏書籍上萬卷,與當時藏書大家石公弼、諸葛行仁齊名,被譽為浙中三大藏書家。此次避難,陸宰讓家眷帶着13000多卷藏書,把“七世相傳一束書”的書香之家也搬到磐安來了。
陳宗譽領着義軍,不遠百裡,前往相迎,確定路上不受盜匪之擾。陸宰見義軍整齊有序,旗幟鮮明,訓練有素,禮儀頗周,原先的憂慮煙消雲散,頓生感激之情。
磐安是一座山城,舊屬東陽管轄,地處東陽東南部。這裡四面環山,奇峰重疊,進城就是安文溪,河流湍急,橫亘于山口,地勢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适宜防守。更有溪流淙淙,山環水繞,四季繁花,景色迷人,陸遊一家在這裡避難,仿若隐居桃花源裡,自是賓至如歸,身心兩安。
作為一代英才的陸遊,雖出生世代詩書簪纓之家,卻自幼磨難不斷,颠沛流離,嘗盡艱辛,少年早慧。
在陳宗譽的操心下,陸遊進了磐安學堂,開始童年、少年的求學之旅。陸遊自幼聰慧過人,才情橫溢,跟着父親陸宰遊曆磐安山水,結交社會賢達,自然見多識廣,學業日進。
安福寺專門辟出一室,讓陸遊作為讀書之處。寺内有一泉,陸遊常取水煮茗,洗滌筆硯,如今此泉被叫作“放翁泉”。
在安福寺,父親陸宰當着客人的面,有意考考7歲的陸遊,指着對面飛過的烏鴉,讓他出個對子,陸遊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窮達得非皆有命,吉兇誰謂汝先知”,博得衆人一片喝彩,真可謂“黃卷青燈自幼童”,詩人早慧令人歎服。
陸遊在磐安寫出了《非烏詩》處女作,以及《别安福寺僧》《觀酴醾》等詩作。小小的陸遊就吟出了“避亂到安福,與僧常往還,東溪分别去,黃莺正鳴忙”的句子。
紹興三年(1133年),金軍撤退,戰火消停,時局漸穩,山陰來磐安避難的1000多人即将離開安文,陸宰帶着一家老小要從磐安回鄉。
安文溪街頭又一次喧鬧。為了張羅送行之事,陳宗譽已經忙了十餘天,他又親自出境餞别送行,尤為讓人感動的是,他專門雇人把陸宰随帶的13000卷藏書,包括《春秋後傳補遺》等寶貴史書和官吏文書,安全無損地運回山陰老家,十幾輛手推車排成似遊龍一樣的長隊,浩浩蕩蕩向山陰開拔。
磐安讓陸宰、陸遊流連忘返,他們已經和磐安結了不解之緣,尤其是信義之士陳宗譽更是情同手足,親如一家。陸宰在安文期間“著詠甚多”,今存《獨秀峰》和《安文山居》等一批詩作傳世。陸遊已經從童年成長為少年,不僅讀書作詩,更是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而且與磐安父老結下深厚情誼,後來他寫了許多回憶的詩篇,如《雜興第六》《齋中雜興》等等,對磐安曆史文化具有深刻影響。
陸遊自小對磐安充滿了敬意的情感,這裡的山山水水養育了這位大詩人。他後來寫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實也是對磐安的山勢和村落的描摹。大山深處,連綿不斷,古老村落,散布其間,自古民風淳厚,民俗古老而奇特,成為磐安文化中的明珠,這讓陸遊記憶猶深。
安福寺在獨秀峰下靜默無語,它經曆了風風雨雨,洗盡鉛華,記載着磐安的曆史文化,也留下了陸遊少年求學的滄桑印記。
紹興三十年(1160年)初春,陸遊奉命從福建卸任至臨安任職,一路遊山玩水,飲酒賦詩,到磐安時,又逢酴醾花壓架盛開之時,賦《東陽觀酴醾》詩:
福州正月把離杯,已見酴醾壓架開。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
陸遊途經安文小住,拜谒曾經寓居的安福寺,到陳氏宗祠專門看望陳宗譽老人,和其小酌叙舊,感歎世事如煙。
乾道二年(1166年),陳宗譽殁,應其第五子陳伯之請求,陸遊悲痛之餘為其撰寫《陳君墓志銘》,在文中盛贊其義行,表達了對陳宗譽的感激之情。
磐安山水讓陸遊魂牽夢萦,在他多次貶官、閑居在家時常故地重遊,應邀到東陽石洞書院講學,結交了許多東陽和磐安的朋友。直到八十歲那年,他還寫詩回憶磐安避難情形,“家本徏壽春,遭亂建炎初。南來避狂寇,乃複遇強胡。于時兩兩髦,幾不保頭顱。亂定不敢歸,三載東陽居。”
嘉定三年(1210年)除夕之夜,陸遊走完人生漫漫旅程,抱着“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駕鶴西去。臨終時,他留下了千古絕唱《示兒》詩:
死去方元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貳
大盤山,您想跟我說點什麼。
您告訴我,陸遊走了,他的詩留下來了;您告訴我,光陰走了,有些東西巍然聳立,成為曆史的見證,永遠留下來了。
到磐安看婺派建築典範,我看到中國文脈在民間流傳的脊梁。
被稱為“群峰之祖”的磐安縣,村莊農舍大都深藏在深山冷塢,但讓人想不到的是磐安居然有350多座婺派建築,除了200多幢廳堂民居,還有百餘座宗祠,六七十座寺廟,還有文昌閣、文昌塔、書屋、壁照、紙爐、涼亭等建築物。為什麼在一個山區縣婺派建築的體量會有那麼多,那麼大?為什麼千百年來北方遷入的士人們會在這裡紮下根來建造規模宏大的大宅院?為什麼磐安古民居建築也具有婺派建築的特征?我曾經跟随著名建築規劃師洪鐵城多次實地考察磐安古建築,也讀過他的專著《中國婺派建築》(磐安卷),是以對磐安婺派建築的獨創性早已耳熟能詳。
百聞不如一見。當你對磐安婺派建築實地考察,一定會大開眼界,歎為觀止。
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榉溪孔氏家廟,深藏在大盤山南部的山旮旯的榉溪村。這是一塊風水寶地,村北是金鐘山,村南是來龍山,榉溪從兩山之間汩汩流淌,自東往西穿村而過。
千百年來,榉溪孔廟藏在深閨人未識,鮮為外人所知。直至20世紀末,洪鐵城在《中國文物報》發表了題為《中國第三聖地,婺州南宋阙裡》,“婺州南宋”榉溪阙裡終于揭開神秘面紗,浮現在世人面前。從此,“南孔”便有衢州、婺州兩個。
這是一段被湮沒于往事煙塵中的久遠故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陷兖州,端躬與父若鈞、伯若傳、兄端友等護駕南渡來浙。伯若傳、兄端友寓居三衢,封聖公,後遂為孔氏南宗。孔端躬與父親繼續随駕,過越州(今紹興),至明州(今甯波),登溫州,輾轉台州往婺州。端躬父親不幸病逝途中,葬于榉溪金鐘山之後。端躬結廬守墓盡孝,與五個兒子住了下來,繁衍生息,散枝發葉。榉溪就成了大陸南方第二個孔氏後裔的故鄉。
孔氏家廟寬敞通透,檐檩雕着雙龍搶珠,美輪美奂。祭台前的兩個後金柱上保留着一副對聯:“脈有真傳尼山發祥燕山育秀,支無異派泗水源深桂水長流”。聯文中的“尼山”“泗水”在曲阜,“燕山”“桂水”在榉溪。孔氏家廟成為“婺州南宗”最好的佐證,正是洪鐵城的悉心考證,孔氏家廟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改寫了文化曆史上的“北孔曲阜,南孔衢州”的定論。雖然,孔氏家廟比不上衢州家廟的瑰麗精美,更比不上曲阜孔廟的宏大雄偉,但畢竟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這也是磐安孔氏後裔的福分了。
榉溪還有衆多的三合院、四合院民居,俗稱“十八明堂”,有十八座大型宅院建築相連,大院落、大戶型,氣勢恢宏,體量龐大,左右對稱,講究禮制。這便是大家族、大家庭選擇的居住模式,而且每座宅院都有九思堂、同德堂、聚聖堂等堂号,明顯地表現着儒家的文化背景。
榉溪村的婺派建築之多為外地罕見,除孔氏家廟、上祠堂和衆多四合院以外,還有白鶴廟、軍七公廟等公建遺構,還有鐘山、龍山、燕山與溪流相映成趣,古村、古墓、古橋、古井和老街、小巷、台階相依相伴,宛如一個婺派建築露天博物館。
從磐安婺派建築可以窺視磐安悠久曆史和地理人文,這也許正是磐安“群峰之祖,諸水之源”的密碼之一吧。
這就是洪鐵城先生所說山地版“中國婺派建築”。
叁
這個地方,深藏着無數無盡的寶藏。
對于中草藥的認識源自于我童年的記憶。外婆是一位很慈祥而又很神奇的人物,她的對襟罩衣總是散發着一種青草的香味。外婆一有空閑就侍弄那菜園子。菜園子四周有泥土築的圍牆,進出用木栅欄做成車門,裡面有兩棵杏樹像龐然大物蹲在那裡,又像大傘子一樣把大半個菜園遮住了,自然還有各種各樣的草,外婆說那都是寶,村裡人有個頭疼腦熱跌打損傷都會找上門來,外婆便樂不可支地陪他們到菜園子找草藥。後來,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并沒有讀到可以治病的中草藥,心裡就有幾許遺憾。好在後來,我還真和中草藥打了幾年交道,高中時讀了兩年醫學專業,跟着班主任老師去新安江采過中藥,那中草藥的芳香味道一直長留于我心中。
磐安有着千年藥鄉的美譽,唐朝天佑年間就開始種植元胡,迄今已有1100多年曆史;南宋期間,白術、玉竹、淡竹葉皆為貢品;到民國時期“磐五味”已成為五大傳統道地藥材,當時曾有記述“藥花開滿若霞绮,玄參白術與白芍,更有元胡,萬國皆來市”。玉山古茶場在清代就有“奉谕白術洋價稱頭碑”,是國内發現最早關于規範中藥材市場交易的實物史料。
磐安是天然的中草藥的寶座,這和磐安的地域特征密不可分。磐安是高山、低山、台地、丘陵相連的一個地區,為天台山、括蒼山、仙霞嶺、四明山四大山系的發脈處,又是錢塘江、瓯江、靈江、曹娥江的主要發源地。縣域内不同地段的氣溫、降水和日照差别較大,年平均氣溫在13.9℃—17.4℃,降水量也相對豐沛,适合各種中草藥生長。大盤山自然保護區是大陸唯一以藥用植物種植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大陸東部藥用植物野生種或近緣種的最主要種植資源庫,有野生藥用植物1219種,占全省藥用植物種類的68%。這是大自然留給磐安的最好禮物和饋贈。
江南藥鎮已經成為磐安的金名片,成為全省唯一以中藥材産業為基礎的特色小鎮,中藥材已經成為磐安的富民産業,元胡、貝母等老“磐五味”産量分别占全國的20%—60%,鐵皮石斛、三葉青等新“磐五味”規模穩步擴大,磐安縣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來自中藥材。
遊客到磐安都要到江南藥鎮一遊,占地三百餘畝的“浙八味”特産市場,可容納2000餘商家入場經營,各種名号的中藥堂招牌林立,商鋪連着商鋪,街巷連着街巷,令人眼花缭亂,在這裡你可以逛上一天,你的身上也就會飄滿清純的中藥香味。
也許,這就是我小時候記憶中的草藥清香味,這就是我年長時聞到的親切而又熟悉的中藥味,藥香中仿佛帶着外婆的嗓音,外婆的青草香。
您想跟我說點什麼,大盤山。
每一次重回故裡,大盤山,我仍然會為這裡的花草樹木,一磚一瓦激動莫名,就像一朵雲,偶然停在某個山頭,在花香攢動的清晨和黃昏,歡樂地回應。
.
有文化 懂旅遊 愛體育
關注磐安文旅 共享生活之美
【來源:磐安文旅】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