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作者:廖昊

文旅君说

2021年9月底,我们邀请知名作家来磐安采风,走遍山山水水,感悟人文风情,他们把在磐安的所见所闻写成一篇篇文章,并刊登在《中国作家》杂志上,让更多的读者有机会了解磐安。现在我们将这些作品进行选登,特推出“作家眼中的磐安”栏目,来看看作家眼中的磐安是什么样的吧!

这一期是来自作家李英的《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李 英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作协报告文学创委会副主任,金华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江南》《电影文学》等发表作品多部,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孟祥斌,一个人感动一座城》《感动之城》《第三种权力》《大国治村》等多部,先后荣获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北京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浙江省五一个工程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重要奖项。

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 李 英

清风凉爽的秋季,大盘山又轻轻地撩拨着我的心思,如同我出生的磐安那个小山村袅袅升起的炊烟,蜿蜒流动的小溪水,牵动着我归乡的步伐。

陆游曾经在这里留下的印记,这里的榉溪孔庙、江南药谷,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我们的又一次见面。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是不是说,八百年前,有一个六岁的孩童来到这里,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重要的几年光阴,后来,他的光辉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八百年后,我出生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年少岁月;我曾经穿越时光的隧道,去追梦那个孩童八百年前在磐安的印记。

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二十六日,这里人群熙攘,车来人往,往日宁静的小镇一下子热闹起来。

会稽公陆宰,参知政事龚茂良和尚书宴敦复各自携带自己的家眷千余人,从山阴避乱磐安。避难队伍随身行囊繁重,妇女老幼居多。最引人注目的是跟在陆宰身后的小男孩,他就是日后的文学家、诗词家陆游,那年他6岁。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陆游的父亲陆宰(1088—1148),字元钧,号千岩,通经学,宋代著名藏书家,陆家典藏书籍上万卷,与当时藏书大家石公弼、诸葛行仁齐名,被誉为浙中三大藏书家。此次避难,陆宰让家眷带着13000多卷藏书,把“七世相传一束书”的书香之家也搬到磐安来了。

陈宗誉领着义军,不远百里,前往相迎,确保路上不受盗匪之扰。陆宰见义军整齐有序,旗帜鲜明,训练有素,礼仪颇周,原先的忧虑烟消云散,顿生感激之情。

磐安是一座山城,旧属东阳管辖,地处东阳东南部。这里四面环山,奇峰重叠,进城就是安文溪,河流湍急,横亘于山口,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适宜防守。更有溪流淙淙,山环水绕,四季繁花,景色迷人,陆游一家在这里避难,仿若隐居桃花源里,自是宾至如归,身心两安。

作为一代英才的陆游,虽出生世代诗书簪缨之家,却自幼磨难不断,颠沛流离,尝尽艰辛,少年早慧。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在陈宗誉的操心下,陆游进了磐安学堂,开始童年、少年的求学之旅。陆游自幼聪慧过人,才情横溢,跟着父亲陆宰游历磐安山水,结交社会贤达,自然见多识广,学业日进。

安福寺专门辟出一室,让陆游作为读书之处。寺内有一泉,陆游常取水煮茗,洗涤笔砚,如今此泉被叫作“放翁泉”。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在安福寺,父亲陆宰当着客人的面,有意考考7岁的陆游,指着对面飞过的乌鸦,让他出个对子,陆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穷达得非皆有命,吉凶谁谓汝先知”,博得众人一片喝彩,真可谓“黄卷青灯自幼童”,诗人早慧令人叹服。

陆游在磐安写出了《非乌诗》处女作,以及《别安福寺僧》《观酴醾》等诗作。小小的陆游就吟出了“避乱到安福,与僧常往还,东溪分别去,黄莺正鸣忙”的句子。

绍兴三年(1133年),金军撤退,战火消停,时局渐稳,山阴来磐安避难的1000多人即将离开安文,陆宰带着一家老小要从磐安回乡。

安文溪街头又一次喧闹。为了张罗送行之事,陈宗誉已经忙了十余天,他又亲自出境饯别送行,尤为让人感动的是,他专门雇人把陆宰随带的13000卷藏书,包括《春秋后传补遗》等宝贵史书和官吏文书,安全无损地运回山阴老家,十几辆手推车排成似游龙一样的长队,浩浩荡荡向山阴开拔。

磐安让陆宰、陆游流连忘返,他们已经和磐安结了不解之缘,尤其是信义之士陈宗誉更是情同手足,亲如一家。陆宰在安文期间“著咏甚多”,今存《独秀峰》和《安文山居》等一批诗作传世。陆游已经从童年成长为少年,不仅读书作诗,更是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而且与磐安父老结下深厚情谊,后来他写了许多回忆的诗篇,如《杂兴第六》《斋中杂兴》等等,对磐安历史文化具有深刻影响。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陆游自小对磐安充满了敬意的情感,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这位大诗人。他后来写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也是对磐安的山势和村落的描摹。大山深处,连绵不断,古老村落,散布其间,自古民风淳厚,民俗古老而奇特,成为磐安文化中的明珠,这让陆游记忆犹深。

安福寺在独秀峰下静默无语,它经历了风风雨雨,洗尽铅华,记载着磐安的历史文化,也留下了陆游少年求学的沧桑印记。

绍兴三十年(1160年)初春,陆游奉命从福建卸任至临安任职,一路游山玩水,饮酒赋诗,到磐安时,又逢酴醾花压架盛开之时,赋《东阳观酴醾》诗:

福州正月把离杯,已见酴醾压架开。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

陆游途经安文小住,拜谒曾经寓居的安福寺,到陈氏宗祠专门看望陈宗誉老人,和其小酌叙旧,感叹世事如烟。

乾道二年(1166年),陈宗誉殁,应其第五子陈伯之请求,陆游悲痛之余为其撰写《陈君墓志铭》,在文中盛赞其义行,表达了对陈宗誉的感激之情。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磐安山水让陆游魂牵梦萦,在他多次贬官、闲居在家时常故地重游,应邀到东阳石洞书院讲学,结交了许多东阳和磐安的朋友。直到八十岁那年,他还写诗回忆磐安避难情形,“家本徏寿春,遭乱建炎初。南来避狂寇,乃复遇强胡。于时两两髦,几不保头颅。乱定不敢归,三载东阳居。”

嘉定三年(1210年)除夕之夜,陆游走完人生漫漫旅程,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驾鹤西去。临终时,他留下了千古绝唱《示儿》诗:

死去方元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您告诉我,陆游走了,他的诗留下来了;您告诉我,光阴走了,有些东西巍然耸立,成为历史的见证,永远留下来了。

到磐安看婺派建筑典范,我看到中国文脉在民间流传的脊梁。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被称为“群峰之祖”的磐安县,村庄农舍大都深藏在深山冷坞,但让人想不到的是磐安居然有350多座婺派建筑,除了200多幢厅堂民居,还有百余座宗祠,六七十座寺庙,还有文昌阁、文昌塔、书屋、壁照、纸炉、凉亭等建筑物。为什么在一个山区县婺派建筑的体量会有那么多,那么大?为什么千百年来北方迁入的士人们会在这里扎下根来建造规模宏大的大宅院?为什么磐安古民居建筑也具有婺派建筑的特征?我曾经跟随著名建筑规划师洪铁城多次实地考察磐安古建筑,也读过他的专著《中国婺派建筑》(磐安卷),因此对磐安婺派建筑的独创性早已耳熟能详。

百闻不如一见。当你对磐安婺派建筑实地考察,一定会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榉溪孔氏家庙,深藏在大盘山南部的山旮旯的榉溪村。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村北是金钟山,村南是来龙山,榉溪从两山之间汩汩流淌,自东往西穿村而过。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千百年来,榉溪孔庙藏在深闺人未识,鲜为外人所知。直至20世纪末,洪铁城在《中国文物报》发表了题为《中国第三圣地,婺州南宋阙里》,“婺州南宋”榉溪阙里终于揭开神秘面纱,浮现在世人面前。从此,“南孔”便有衢州、婺州两个。

这是一段被湮没于往事烟尘中的久远故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陷兖州,端躬与父若钧、伯若传、兄端友等护驾南渡来浙。伯若传、兄端友寓居三衢,封圣公,后遂为孔氏南宗。孔端躬与父亲继续随驾,过越州(今绍兴),至明州(今宁波),登温州,辗转台州往婺州。端躬父亲不幸病逝途中,葬于榉溪金钟山之后。端躬结庐守墓尽孝,与五个儿子住了下来,繁衍生息,散枝发叶。榉溪就成了大陆南方第二个孔氏后裔的故乡。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孔氏家庙宽敞通透,檐檩雕着双龙抢珠,美轮美奂。祭台前的两个后金柱上保留着一副对联:“脉有真传尼山发祥燕山育秀,支无异派泗水源深桂水长流”。联文中的“尼山”“泗水”在曲阜,“燕山”“桂水”在榉溪。孔氏家庙成为“婺州南宗”最好的佐证,正是洪铁城的悉心考证,孔氏家庙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写了文化历史上的“北孔曲阜,南孔衢州”的定论。虽然,孔氏家庙比不上衢州家庙的瑰丽精美,更比不上曲阜孔庙的宏大雄伟,但毕竟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这也是磐安孔氏后裔的福分了。

榉溪还有众多的三合院、四合院民居,俗称“十八明堂”,有十八座大型宅院建筑相连,大院落、大户型,气势恢宏,体量庞大,左右对称,讲究礼制。这便是大家族、大家庭选择的居住模式,而且每座宅院都有九思堂、同德堂、聚圣堂等堂号,明显地表现着儒家的文化背景。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榉溪村的婺派建筑之多为外地罕见,除孔氏家庙、上祠堂和众多四合院以外,还有白鹤庙、军七公庙等公建遗构,还有钟山、龙山、燕山与溪流相映成趣,古村、古墓、古桥、古井和老街、小巷、台阶相依相伴,宛如一个婺派建筑露天博物馆。

从磐安婺派建筑可以窥视磐安悠久历史和地理人文,这也许正是磐安“群峰之祖,诸水之源”的密码之一吧。

这就是洪铁城先生所说山地版“中国婺派建筑”。

这个地方,深藏着无数无尽的宝藏。

对于中草药的认识源自于我童年的记忆。外婆是一位很慈祥而又很神奇的人物,她的对襟罩衣总是散发着一种青草的香味。外婆一有空闲就侍弄那菜园子。菜园子四周有泥土筑的围墙,进出用木栅栏做成车门,里面有两棵杏树像庞然大物蹲在那里,又像大伞子一样把大半个菜园遮住了,自然还有各种各样的草,外婆说那都是宝,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跌打损伤都会找上门来,外婆便乐不可支地陪他们到菜园子找草药。后来,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并没有读到可以治病的中草药,心里就有几许遗憾。好在后来,我还真和中草药打了几年交道,高中时读了两年医学专业,跟着班主任老师去新安江采过中药,那中草药的芳香味道一直长留于我心中。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磐安有着千年药乡的美誉,唐朝天佑年间就开始种植元胡,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南宋期间,白术、玉竹、淡竹叶皆为贡品;到民国时期“磐五味”已成为五大传统道地药材,当时曾有记述“药花开满若霞绮,玄参白术与白芍,更有元胡,万国皆来市”。玉山古茶场在清代就有“奉谕白术洋价称头碑”,是国内发现最早关于规范中药材市场交易的实物史料。

磐安是天然的中草药的宝座,这和磐安的地域特征密不可分。磐安是高山、低山、台地、丘陵相连的一个地区,为天台山、括苍山、仙霞岭、四明山四大山系的发脉处,又是钱塘江、瓯江、灵江、曹娥江的主要发源地。县域内不同地段的气温、降水和日照差别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3.9℃—17.4℃,降水量也相对丰沛,适合各种中草药生长。大盘山自然保护区是大陆唯一以药用植物种植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陆东部药用植物野生种或近缘种的最主要种植资源库,有野生药用植物1219种,占全省药用植物种类的68%。这是大自然留给磐安的最好礼物和馈赠。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江南药镇已经成为磐安的金名片,成为全省唯一以中药材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中药材已经成为磐安的富民产业,元胡、贝母等老“磐五味”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0%—60%,铁皮石斛、三叶青等新“磐五味”规模稳步扩大,磐安县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中药材。

游客到磐安都要到江南药镇一游,占地三百余亩的“浙八味”特产市场,可容纳2000余商家入场经营,各种名号的中药堂招牌林立,商铺连着商铺,街巷连着街巷,令人眼花缭乱,在这里你可以逛上一天,你的身上也就会飘满清纯的中药香味。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也许,这就是我小时候记忆中的草药清香味,这就是我年长时闻到的亲切而又熟悉的中药味,药香中仿佛带着外婆的嗓音,外婆的青草香。

您想跟我说点什么,大盘山。

每一次重回故里,大盘山,我仍然会为这里的花草树木,一砖一瓦激动莫名,就像一朵云,偶然停在某个山头,在花香攒动的清晨和黄昏,欢乐地回应。

.

「作家眼中的磐安」李英:大盘山,您想跟我说点什么?

有文化 懂旅游 爱体育

关注磐安文旅 共享生活之美

【来源:磐安文旅】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