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不知道,校園霸淩其實就在身邊,它的發生率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高得多。
為全面了解校園欺淩現狀,2019-2020年,華中師範大學教育治理現代化課題組對大陸六個省份進行了實地調查。抽樣調查了一百三十餘所中國小的一萬餘名學生。
調查結果的資料顯示,校園霸淩的發生率為32.4%。

可見校園霸淩事件的發生率非常之高。也就是說
十個學生裡面有三個孩子曾經遭遇過霸淩事件。
霸淩是指一個孩子被其他人反複多次,故意持續做出了負面行為,對受害者身體上,精神上造成很大的傷害。
面對霸淩,大多數孩子不知道如何應對。
因用錯誤方式反霸淩被送進監獄
曾經有優秀的學生因為還手而被送進監獄的悲慘事件
前段時間,有位“刺死霸淩者當事人獄中拿刑法大專文憑”上了熱搜。
主人公叫陳泗翰,他的經曆和遭遇能深深觸動我們内心的無奈和憤怒。
多年前在學校食堂排隊打飯的時候,陳泗翰被男同學踩了一腳。
他還要求對方道歉被拒絕後,兩個人在食堂厮打起來。
沒想到,放學後,對方找來了十多個人一起毆打他。
對方十幾個人圍着陳泗翰拳打腳踢。
這時候圍觀的同學給霸淩者遞上一把刀,霸淩者接過來,直接給陳泗翰後背一刀。陳泗翰也雙手舉刀刺向對方胸口,然後暈過去了。
沒想到,陳泗翰醒過來後,等待他的是八年的牢獄之災。
霸淩并非肢體傷害
陳泗翰事件告訴我們,孩子并不知道如何去處理校園霸淩事件。如果霸淩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會惶恐,或者隐忍,或者以霸制霸。
大多數家長認為霸淩事件就是孩子被其他人毆打,但是霸淩形式很多,有的霸淩事件,孩子身體上雖然沒受到傷害,但是心靈上卻遭遇更長遠的負面影響。
華東師範大學課題組認為霸淩可分為關系欺淩、言語欺淩、身體欺淩、網絡欺淩等形式。
關系欺淩發生率為10.5%、語言欺淩發生率為17.4%、身體欺淩發生率為12.7%、網絡欺淩發生率為6.8%。
可見非身體的80形式能占到60%,不容小觑。
這些形式,對于幼稚園的孩子來說,不容易辨識。
幼稚園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大多來自3種家庭,父母類似
有一天J媽跟朋友聊天,朋友是一位幼稚園長,從教30餘年。
園長說,在幼稚園待了這麼多年,教出了上萬名小孩子, 容易遭受校園霸淩的孩子,大多有下面幾類父母。
※ 經常責怪孩子的父母
不接受錯誤是人類的特質,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重蹈他們的覆轍,把自己沒有達成的願望,寄希望于孩子身上。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會要求孩子滿足自己的期望值。
如果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那麼父母在社會上就會得到認可,被認為是理想的父母。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聽話,容不得孩子犯一點錯誤,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的育兒方式很簡單直接,那就是批評。
幼稚園園長告訴我:經常受到父母責怪的孩子,如果在外面被霸淩,回家就更不敢跟父母講。他怕父母說他們無能,懦弱。
※過于嚴厲的父母
幼稚園園長還說:“如果父母不想别人欺負你的孩子,你就不要欺負自己的孩子。”
父母太過嚴厲,讓孩子不敢抵抗,不敢說“不”。
在面對外界的霸淩時,孩子已經形成了心理定勢,不敢反擊。
※經常嘲諷孩子的父母
嘲笑孩子的父母會經常批評,諷刺,嘲笑孩子。
孩子在家庭已經習慣這種育兒風格,也就是說,孩子們預設被取笑、被批評、被諷刺、被貶低。
這樣當孩子在外面遭遇類似的待遇的時候,也會默許。
而霸淩者,面對“軟柿子”,當然會更近一尺。
面對校園霸淩,父母應該如何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孩子被欺負,打回去或告老師?教他打回去不一定有用,下面3個方法,是聰明父母的做法,值得學習。
1、跟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
如果孩子第一次告訴您,有人欺負他,父母一定要認真對待,要給孩子提供安全和支援,要讓孩子感覺到,她不是一個人面對霸淩。
讓孩子敞開心扉,談談被欺負的過程,要多了解情況,比如發生了多長時間,涉及的人員有哪些,發生了什麼行為。
在談話中,確定孩子明白:被人欺負不是他們的錯,他們不應該受到批評和責備。讓孩子知道他們并不孤單,保護他們,確定他們遠離被欺負是父母的責任。
2、支援和授權孩子
聽到孩子被霸淩後,父母要跟孩子一起制定行動計劃,來制止霸淩行為。
跟孩子一起讨論,是選擇讓學校老師進行幹預,還是由自己或者家長來制止。
J媽看到過一個真實事件。
一位二年級的小女孩,由于成績太好,被同學嫉妒。每天放學後,被幾個女同學進行語言霸淩。
女孩的媽媽知道後,每天接孩子放學。霸淩者看到家長來接孩子,就終止了語言嘲諷和尾随。
但是有一天媽媽沒有去,另外幾個女孩就又開始輪番侮辱這個女孩。
後來,女孩媽媽在放學路上,直接找到這幾個孩子,義正言辭對她們說:這是我的女兒,不許欺負她,我會保護她像你們父母保護你們那樣,如果再有人每天跟着她,侮辱她,我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反擊。但是孩子們,阿姨希望你們成為朋友,大家互相一起幫助,都能成績優異。
媽媽還請那幾個孩子去快餐店吃了漢堡。
以後,這些女孩們就成了朋友,每天都開開心心的。
還有育兒專家建議,如果孩子遭受了肢體上的霸淩,可以打回去,但是要有度。有的孩子不敢打回去,家長要給他們這種授權,學會自我正當适度保護。
總之,父母和孩子一起商量,面對各種欺淩,應該如何回擊,絕對不能熟視無睹。
3、一起學習反霸淩的心理和反擊知識
第一次霸淩大多發生在幼稚園時期,孩子生活在集體中,一定會遇到同學的白眼,嘲諷,排擠,推搡。
而孩子小,不明白這些行為帶來的影響。
父母要幫助孩子提前預習,把這些霸淩行為扼殺在搖籃中。
當它們第一次發生的時候,就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回擊,讓霸淩不再發生第二次。
J媽給孩子買了一套《反霸淩繪本》,覺得裡面的方法非常科學,簡單容易操作,對于孩子來說不傷自尊自信心,也容易操作。如果您的孩子處于幼稚園階段,真心建議帶孩子一起讀一讀這套書。
這套繪本給出了校園霸淩的八種常見形式:比如:被亂摸,被造謠,被排擠,被起綽号,被排擠,被嘲笑。
孩子讀完這套書以後,就能夠學會如何辨識非肢體暴力的霸淩行為,并且能夠給對方有力有效地還擊。
比如:
《我不喜歡被嘲笑》 :我總是被同學嘲笑為“又矮又胖的小洋芋”,都不想去教室了。這種情況到底該怎麼辦?我們需要勇敢,更可以尋求幫助。
《我不喜歡被亂摸》 :布朗先生總是想方設法地靠近我,會用手在我身上慢慢地摸來摸去, 我很讨厭這種感覺,也很害怕。媽媽說我應該學會正確定護自己。
《我不喜歡被推搡》 :納威總是會攔住我的去路,并一把将我推倒在地,我真的好害怕。可是不能逃避,越害怕越會被欺負,我要用正确的辦法保護自己。
《我不喜歡被欺負》 :媽媽給我準備了非常美味的便當,但是貝拉卻搶走我的飯盒,還會拿走我最心愛的玩偶。我是一個勇敢的孩子,我可以保護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