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時光清淺
來源 | 蜂氓
ID | fengmeng2019

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
最近在微網誌上看到了一段少女毆打母親的視訊。
一度,我以為這是一個不懂規矩、毫無感恩之心的孩子,甚至對女孩有點鄙夷,但在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後,我開始同情她,盡管她打母親并不對。
原來女孩和母親商量好要買一部新手機,女孩出4000元,母親出2000元。當孩子的舅舅說舊手機修修還能用,母親便當場反悔了。
倆人從手機店裡開始吵,一直吵到了店外,女兒委屈到大哭,過路的人漸漸圍聚過來,那些不明是以的人一邊倒地站在了母親這邊,對女孩指指點點。
母親見狀,更是嘟嘟囔囔地當衆數落女孩,路人聽了母親的一面之詞,不免以為女孩太任性、太浪費,甚至有路人說出了“女孩子不能慣”之類的話。
圖檔來源:全景視覺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說過:“想要摧毀一個孩子,就當衆出他的醜,當着外人的面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
大庭廣衆之下,女孩成了衆人指責的中心,有些人甚至拿起手機開始拍照、錄像,這更合了母親的心意。女孩很惶恐,她催促着母親趕緊走,母親卻把腳死死踩在馬路牙石上,雙手扶住車把紋絲不動,吸引更多的人過來譴責自己的女兒,證明自己不給她買手機是正确的。
終于,女孩忍受不了了,她坐在電動車的後座上推搡母親,用力擊打母親的頭部,她的行為有多瘋狂,她的内心就有多動蕩。
董進宇在《培育優秀子女的規律》一書中寫道:“人的自尊心就像人的脊梁柱,一個人要活得有尊嚴,就必須擡頭挺胸。”
孩子的世界無小事,他們也是有臉面的。
教育的本意不該是傷害。要教育孩子,首先應該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
一個自尊心被狠狠踐踏過的孩子,會像蝸牛一樣把自己縮進殼裡,沒有強大内心的孩子,又怎會擁有對抗外界的力量呢?
共情教育,避免制造人為挫折
樂嘉曾經帶年僅4歲的女兒參加了一個“爸爸帶我去沙漠”的活動,盡管女兒一直喊困喊累,大腿起了疹子,腳底磨出水泡,晚上無法睡好,但是樂嘉沒有妥協,父女兩個還是完成了4天76公裡的目标。在微網誌上,樂嘉自豪地寫道:“成功了,靈兒到達終點時,淚流滿面!”
這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議,肉體的折磨暫且抛開不論,有的網友擔心一天20公裡的運動量會不會影響孩子的骨骼發育,會不會導緻骨關節的磨損,畢竟孩子太小了。
第13屆網易教育金翼獎頒獎盛典上,陶勇醫生分享了他對挫折教育的心得,他建議,對于正常的孩子來說,家長不需要刻意搞挫折教育。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的某些幸福的瞬間确實會滋養我們的一生,讓我們感受溫暖,獲得力量。顯然,人為的挫折教育是達不成這一目的的。
思竹是一名12歲的女孩,飽受媽媽挫折教育之苦,自記事起,媽媽就經常打她,有時一周打三四次,每次持續一兩個小時。思竹改變不了媽媽,是以來到了《四大名助》節目求助。
媽媽說:“女孩就是要多磨練,要獨立,堅強,不能太嬌氣,不能太寵慣着她,要盡量多地給她挫折,要不然她将來受不了打擊。”
媽媽在思竹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讓舅舅将她帶到了沙漠,美其名曰“荒野求生”,在那四天三夜裡,這個12歲的女孩恐懼又無助,她感到了深深的無力感與絕望,但是媽媽卻絲毫不體諒女兒,而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女兒。
這樣的家庭,傳遞給孩子的不是愛與溫暖,而是冷漠,甚至是冷酷。思竹有一個念頭,就是考上大學後再也不回來了。
其實,每個孩子從小到大都在經受挫折,他們私底下會有各種比較,比吃穿用度、比旅遊、比成績,甚至比誰朋友多,或許每個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都會有一定的挫敗感,隻是父母認為這些都是小事。
是以,制造額外的挫折大可不必,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很多的愛,讓孩子感覺到溫暖,隻有這樣才能擁有對抗外部世界的底氣。
不做自戀型父母,讓孩子真正做自己
劉小磊的父親劉軍是一位為了滿足自我需要的自戀型家長。
劉軍原來是一名企業高管,為了更好地教育兒子,他辭職了。他為孩子打造博物館,用蔬菜為兒子雕刻英文字母,為兒子建立成長相冊,将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
劉小磊也沒有辜負爸爸的期望,學習成績非常好,但是他也有自己的苦惱。
在他還沒上幼稚園之前,在家需要說英文;到了3歲,爸爸要求他以畫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甚至在平時去同學家玩耍的時候,還需要将同學家的廢品帶回來,因為爸爸沒有工作,他的收入基本靠賣廢品以及粉絲的打賞。
劉小磊托福首考時閱讀和口語雙滿分,但他在考入美國某知名大學之後卻選擇自殺,這不禁令人唏噓。
劉軍與尚愛蘭一樣,他們對孩子是高度付出和高度控制并行的,但這種愛更多是為了滿足自我需要。
孩子從來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也不應該變成實作我們理想的一種工具。
美國著名的育兒專家及童書作家茱莉亞·庫克曾說:“要想教好一個孩子,就得進入孩子的世界,學會用他的視角了解生活。”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父母的寶貝,我們應該珍惜這短短的幾年,多了解孩子,找到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讓他們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