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絡繹精選論文|複旦學者發現新冠緻病重要靶标,或将提出一種全新治療政策

自 2019 年底起,新冠病毒在全球大爆發,至今仍沒有放緩腳步的迹象。在這場全球共同參與的抗疫中,科學家一直潛心探求病毒與宿主之間的互相作用,以及引發多種并發症背後的機制。

2022 年 2 月 3 日,複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于文強研究團隊及合著者在柳葉刀子刊、金色開放擷取期刊EBioMedicine上發表題為“SARS-CoV-2 RNA elements share human sequence identity and upregulate hyaluronan via NamiRNA-enhancer network”的最新成果,通過生物資訊學的研究方法,從新冠緻病關鍵分子機制入手,揭示了 NamiRNA- 增強子介導的透明質酸的積累機制,并發現或許可以通過透明質酸抑制劑,降低透明質酸累積水準,為新冠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論文基本資訊

通訊作者:

徐建青,複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研究員

于文強,複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

汪海林,中國科學院生态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論文标題:

SARS-CoV-2 RNA elements share human sequence identity and upregulate hyaluronan via NamiRNA-enhancer network

領域方向:生物資訊學

來源期刊:EBioMedicine

DOI:10.1016/j.ebiom.2022.10386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396422000457#!

發表時間:2022-2-3

期刊影響因子:8.143

JCR分區:Q1

miRNA 作為 20 世紀 90 年代生物醫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在多個物種中廣泛被發現,具有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特征。複旦大學于文強課題組經過六年的探索,發現不同于在細胞質中發揮抑制功能,細胞核内的 miRNA 可結合增強子發揮激活基因的作用。他們将這類細胞核内具有激活功能的 miRNA 命名為 NamiRNA,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NamiRNA-增強子–基因激活”的調控新模式。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于文強團隊與合作者通過生物資訊學方法在分析病毒序列相似性時,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有 5 段與人基因完全相同的序列,并将其命名為“Human Identical Sequences(HIS)”。HIS 的作用可能是通過直接的基因組互相作用,激活宿主增強子,并上調鄰近和遠端基因,包括細胞因子基因和透明質酸合成酶 2 (HAS2)。此外,HIS 可激活人胚腎細胞 HEK293T、人胚肺成纖維細胞 MRC5 和人臍靜脈内皮細胞 HUVEC 中發炎相關基因表達。這為解釋新冠的全身症狀提供了理論基礎。

絡繹精選論文|複旦學者發現新冠緻病重要靶标,或将提出一種全新治療政策

圖 | SARS-CoV-2與人類基因組中的相似序列(來源:EBioMedicine)

于文強團隊發現,HIS 有可能導緻透明質酸累積,加速引發 COVID-19 患者的發炎,導緻宿主細胞因子風暴、淋巴細胞降低,以及肺部毛玻璃樣變等新冠肺炎發生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在在病理進展中發揮作用。不過,研究人員發現,目前已上市的一種老藥羟甲香豆素(Hymecromone)可顯著抑制新冠病毒 HIS 介導的透明質酸累積,而且安全性極高,有望成為一種治療新冠的新型政策。

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