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孩子總說“我不要”的時候,怎樣才能讓他主動配合?

相信當爸媽的都會有個體會,在某個時間段,孩子總是把“不要挂嘴邊,讓吃飯,不要;讓睡覺,不要:讓出去玩,還是不要。

當孩子總說“我不要”的時候,怎樣才能讓他主動配合?

有的家長就覺得孩子這是慣壞了,得立立規矩,但實際上,這是孩子自我意識大爆發了,他開始像根據自己的想法來做選擇,如果這時候家長強迫,反而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怎麼樣,才能讓孩子願意配合呢?

給孩子選擇,在選擇中獲得自主

讓孩子變得願意配合家長的關鍵在于激發孩子的内在能動性。孩子願意做某件事情,是他們真的認為應該那樣做,而不是出于被威脅、被強迫或者賄賂。

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在《内在動機》書中說到,“人們對于自主感和自我決定感或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内在需要”。

激發内在動機首先需要讓孩子感受到自主,最好的做法是給孩子提供選擇。

相信很多孩子起床都是件困難的事,特别是冬天。

當孩子總說“我不要”的時候,怎樣才能讓他主動配合?

父母常見的做法可能是,“我數10下,馬上給我起床”,“快點起床,不然你要的那個玩具不給你買了”,或者 “快起來,媽媽給你買巧克力”。

而給孩子提供選擇的做法可以是,“你是要現在起床?還是再多睡5分鐘再起?”,孩子一般會選擇5分鐘後再起。

有意義的選擇能讓孩子産生意願,認為他們現在是起床時間應該起床,孩子接下來也會主動配合穿衣,洗漱,吃飯,出門參加活動。

設定規則,溫柔而有邊界

支援自主,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和自由,不是嬌縱。

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天性和發展階段,提前溝通活動規範,做到溫柔而有邊界。

活動前事先給予提醒

美國兒童教育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把這種在特定場景中會發生什麼,需要怎麼做,提前跟孩子做好溝通的做法,稱之為“播下種子”。

帶孩子去餐廳吃飯前,告訴孩子,“晚上爸爸媽媽帶你去餐廳吃飯,為了讓大家都開心地享用美味的大餐,不可以大喊大叫,不可以到處亂跑哦”。

快到洗漱睡覺時間,孩子還要求玩玩具,可以跟孩子說,“你可以再玩15分鐘哦,玩好我們就該洗漱準備睡覺啦”。

提前跟孩子做好溝通,播下合作的種子。

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

《内在動機》在談到如何設定邊界時說,當人們了解設立界限的原因時,他更有可能接受界限。

媽媽帶孩子去沙坑玩,不是直接要求他說,“不許把沙子弄到草地上”,而是跟他解釋說,“如果把沙子堆在草地上,小草會枯死,而且如果沙坑裡沙子變少,以後就不好玩了”。

采用解釋為什麼不可以來設定邊界的做法,孩子更容易接受,也不會被界限困擾。

用直接後果教育孩子

直接後果也是自然後果,諸如被雨淋了,衣服會濕;不吃飯,肚子會餓;不穿衣會冷,嚴重的會感冒。

合适的情況下,需要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直接結果。

在上面起床的情景中,如果孩子遲遲不起床,不強迫、不威脅、不賄賂,那是他的選擇,如果錯過了活動就是孩子需要承擔的直接後果。

用直接後果教育孩子不是為了懲罰孩子,而是讓孩子切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感受并了解孩子的感受,給孩子歸宿感

很多時候孩子拒絕配合,是因為孩子有情緒,并且不能正确認識和處理情緒。

有的時候孩子累了困了,情緒會很毛躁;有的時候,孩子因為沒有玩上玩具,沒吃上好吃的,會不開心或者難過;還有可能跟朋友玩有沖突,心裡有委屈。

在要求孩子合作之前,接受并回應孩子的感受,是父母首先要做的。

當孩子總說“我不要”的時候,怎樣才能讓他主動配合?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當我感到有人了解我的時候,我就不會那麼有敵對情緒,也更願意和人去交流”。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

“我知道你現在困了,感覺有些煩躁”,“媽媽知道讓你不繼續玩,會有些不開心”,“媽媽知道你現在心裡有點委屈”,接納、了解和認可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穩穩的安全感,和包容有愛的歸屬感。

“最好的教育源自内心,展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從孩子的角度考慮,感受孩子的感受,不強迫不賄賂,相信孩子,尊重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自帶無限潛能的,合作會是孩子給予父母的愛最直接的回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