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可能發生驚人變化

學會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是所有父母的終身必修課啊!

作者 | 茱莉 張惠姗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01

前兩天,我在茶樓裡和一對母子拼桌。

當時媽媽拿着勺子,往3歲多的孩子嘴裡喂粥,孩子說“燙”。

媽媽大聲吼道:“哪裡燙!你就是不想吃!”

孩子愣住了,我也愣住了。

“整天給我惹麻煩,煩死了!”媽媽憤憤地說。

隻見孩子低着頭,配合着吃,眼眶分明紅了,有眼淚在打轉着,硬是沒掉下來。

孩子哭都不敢哭出聲,多半是經曆多了這種咆哮,知道哭是沒有好果子吃的,隻能忍受。

最終,媽媽簡單、粗暴地完成了她的喂食。

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可能發生驚人變化

這種吼叫的親子模式,你熟悉嗎?

美國社會學家莫裡·斯特勞斯的一項研究表明:親子相處有問題的家庭中,90%的父母都吼過孩子。

現實生活中,我也見過不少家庭,溝通基本都靠吼。

家庭日漸像個情緒垃圾場。

明明是為了孩子好,說出的話卻句句都像刀。

當我們以愛的名義,肆無忌憚地吼罵孩子,自以為是在“管教”和幫助孩子,殊不知,那個沉默着不說話的孩子,内心早已傷痕累累。

父母的沖動一時,孩子卻可能是以賠上一生。

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可能發生驚人變化

02

網上有個問題:“從小被吼大的孩子,後來怎樣了?”

很多網友默默地答了兩個字:自卑。

而這種自卑,是被大人親手教會的。

記得在家門口的廣場碰到過一個7、8歲的女孩。

晚飯後,被父母帶出來玩兒,不小心摔了,手掌蹭出血來。

“這麼笨!”

“玩也不會玩!”

孩子爸咬牙切齒地吼。

小女孩直接一聲不吭、頭也不回地走了,轉身對着媽媽哭訴:

“我又不是故意要摔的,”

“我覺得爸爸一點也不愛我……”

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可能發生驚人變化

當我們大吼大叫時,孩子不能學到任何教訓或道理,隻會被席卷進情緒的黑暗漩渦裡,并且照單全收大人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将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ta一定不愛我。”

“他們貶低我,說明我有問題,我不好。”

“我隻有讓别人開心了,才會得到愛……”

心理學家科胡特這樣說:

“孩子需要母親眼中反映的光輝來維持自戀的滿足……”

父母冷酷的目光,将把一個孩子遺棄在空寥的宇宙之中,永遠找不到回家的歸途。

一切都是不确定,那就不斷尋求關注、不斷讨好。

活得怯懦,小心。

一旦受傷害,隻會默默承受。

即使做得很好,也傾向于自我貶低。

自卑到骨子裡。

一個孩子的價值感和自信心,就是這樣被摧毀的。

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可能發生驚人變化

03

吼孩子的殺傷力,當然不止于此。

我在一節手工體驗課上,遇到過一個媽媽和她6歲的兒子。

制作手工的過程中,孩子媽媽一個勁兒地吼孩子:你應該這樣,不能那樣,你都聽不見我說的話嗎?耳朵聾了嗎?……

孩子一直咬着嘴唇不說話,手裡的動作明顯減緩。

作品好不容易完成後,孩子又被媽媽拉着拍照。

全程,孩子都僵硬地配合着媽媽,但是眼神裡滿是空洞、茫然。

這個孩子的整個狀态,其實是“木”的。

總是被吼罵的孩子,他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欲望,明顯在下降。

腦科學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長期大吼大叫的環境中,孩子大腦中的杏仁核會被不斷刺激。

杏仁核,主要是負責處理憤怒和恐懼這兩種情緒的。

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可能發生驚人變化

如果杏仁核反複被刺激,孩子就随時生活在恐懼中。

一個随時都在擔驚受怕的孩子,他的學習注定低效。

正如《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校長問學生拉加:“你如此用功,學習成績卻一直都很差,原因到底是什麼?”

拉加答:“恐懼”。

哈佛醫學院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的研究結果,更加觸目驚心。

他和他的團隊發現:

長期被語言暴力對待的孩子,他們的海馬體(記憶形成的關鍵腦區)和胼胝體(連接配接左右腦的神經纖維束)體積縮減。

這說明,孩子的記憶力和反應速度明顯下降,孩子整個智商都受到直接影響!

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可能發生驚人變化

04

都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孩子這一生,就是在父母的舌尖上長大的。

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可能發生驚人變化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改變動辄吼罵孩子的情況?

第一、學會喊停。

育兒專家羅靜說:“對于容易情緒失控、愛吼孩子的父母來說,學會喊停,是育兒中特别特别重要的一課。”

喊停,意味着我們開始放下所有的“你應該”“你必須”之類的執念,真正看見孩子;

意味着,我們終于明白,孩子生來就是跟我們不同的生命個體,他們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志,一路摸爬滾打,一路犯錯和嘗試,最終去長成他們獨一無二的樣子。

下一次,當我們覺得孩子不聽話、表現不如意時,當我們忍不住要吼孩子時,請對自己喊停。

如果很難刹車,那不妨暫時離開孩子,到一個角落,情緒緩和以後再回孩子身邊。

我們還可以在日常溝通中教會孩子:“寶貝,如果我情緒上來了,你可以跟我說:爸爸/媽媽,請停一下!”

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可能發生驚人變化

第二,學會覺察

如果喊停很難,那麼先從記錄我們的情緒開始。

《超級育兒師》中就有過這麼一段畫面:

一位媽媽說話随時在咆哮,他的孩子脾氣也非常急,動辄就在哭鬧。

孩子問媽媽問題,媽媽答得不耐煩了,直接吼:“不許再煩我了!不許再問我了!”

孩子哭着求抱,媽媽大喊:“我拎着東西怎麼抱你?”

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可能發生驚人變化

節目組安排這位媽媽到聲音體驗場所。

當聽到自己吼孩子的聲音在耳邊回放時,這位媽媽崩潰了。

她淚如雨下,表示對自己的歇斯底裡感到“害怕”“恐懼”。

連大人都扛不住的吼罵,孩子又是如何煎熬着過來的?

是以,如果你一直習慣于靠吼去跟孩子溝通,不妨試着記錄下自己的情緒。

用紙筆,或者錄音、錄像。

這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覺察和檢討,進而一點點學會,放慢語速,放低語調,用更溫和的态度,去跟孩子溝通。

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可能發生驚人變化

第三,試着用一些溝通技巧

人們隻有在情緒良好的情況下,才能配合、檢討、作出改變。大人是這樣,小孩更如此。

是以,日常生活中,記得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件。

比如,孩子吵着想要吃餅幹,而家裡剛好沒有。

不要急着吼罵孩子不懂事,而是看到孩子的心情:“你現在很想吃某個餅幹,我其實也很想吃……”

再處理事件:“我也很想現在有,我們明天去買,你明天一定一定要提醒我去買啊。”

另外,多用“我”而不是“你” 做主語。

比如看到孩子把顔料扔一地,不說“你怎麼又把顔料亂扔?!……”,而是說“我看到地闆上都是顔料……”

前者是指責,容易引發孩子抗拒或回避;後者是描述,孩子樂于配合、尋求解決辦法。

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可能發生驚人變化

第四,從根上改善親子關系

有研究資料表明:

親子關系增長10%,國小生的學校歸屬感相應提高8.42%,良性的品德行為提高7.14%,學習成績提高4.01%,認知能力提高3.36%。

可惜很多父母本末倒置了。

他們不惜破壞親子關系,去反複盯住孩子的那些“問題”、“毛病”。

誤以為:隻有孩子聽話了、有進步了、變得優秀了,才能好好尊重他、愛他、接納他。

全錯了。

不是孩子聽話了,我們才尊重孩子;而是我們尊重孩子了,孩子才聽話。

不是孩子進步了,我們才信任孩子;而是我們信任和接納孩子了,孩子才能進步,也才可能更優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父母需要善待自己。

承認自己也會有做得不當的時候,接納自己,然後下次改善。

當我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又不接納自己的情緒時,就很容易向孩子大吼大叫。

是以,先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再去照顧孩子的人生吧!

與所有父母共勉!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

别忘了文末【點贊】噢~

—— End ——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