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手媽媽的提問:當孩子哭着說「我不想長大後,你們會去世」時,該如何與她談論「死亡」?
有一天,孩子不聽話,當時自己也是氣急敗壞,于是很生氣地回複了孩子,“你現在不好好努力學習,等你大了,爸媽死了,你怎麼辦?”第二天,孩子邊哭邊問我,“媽媽,為什麼我長大了,你們會死?我不要你們死。”她說很害怕,而且哭得很傷心。瞬間發現自己錯了,不應該那樣說。請問怎麼回答孩子,等她長大,父母會死的問題?
同為媽媽,我對這個問題深有同感,就來簡單談談我的了解吧。
孩子無法接受自己的父母突然去世,這一方面說明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之重,關系之親,無人能敵;另一方面也說明孩子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正在逐漸發展和完善,他能通過簡單一句話,想象出沒有父母不在身邊時,自己的凄苦情景。
記得可愛多2歲多時,我每次清唱《世上隻有媽媽好》,他都會扁嘴哇哇大哭抗議。我很疑惑,這首歌不是宣傳媽媽好嗎?為什麼孩子一聽就哭呢?難道我唱得太難聽了?
後來,可愛多長大了,學會用句子表達了,他告訴我,這首歌聽起來太“苦”了。他隻喜歡前一句,不喜歡後一句。
世上隻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沒有媽媽最苦惱,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
每次聽到“沒媽的孩子像根草”,他就會自行腦補失去媽媽後,自己孤苦無依的場景。
“媽媽,我不想變成沒媽的孩子,我要你一直陪在我身邊。”
世事瞬息萬變,誰也說不準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該有的生命教育還是得有,不能因為孩子無法接受“死亡”,就教他使用逃避,自我欺瞞的方式。
挑一本與之相關的優質繪本,陪孩子多讀幾遍,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從中汲取能量和經驗,學會用正确的方式面對“死亡”和離别。
我個人比較推薦的是小雞球球生命友情繪本系列。這套書共兩冊,分别是《小雞球球和向日葵》——生命教育、《小雞球球和小刺猬》——友情教育。
這兩本書的故事情節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畫風溫柔可愛,語言Q萌有趣,特别符合幼齡兒童的閱讀口味。
談及死亡,不像傳統意義上那麼嚴肅沉重,也沒有絲毫的回避和欺騙,而且教育孩子正視死亡,學會發洩内心的悲傷,學會正确看待親朋好友的死亡,了解生命的循環變化過程。
“
1
《小雞球球和向日葵》
下面,我來簡單叙述下《小雞球球和向日葵》的故事情節,供你參考。
有一天,小雞球球出門散步覓食時,偶遇了一粒種子。
“種子,種子,有花紋的種子。叽叽叽,看上去很香,我吃啦!”這時,種子說話了。“等一等,等到明天,你就可以吃到葉子了。”
為了能夠吃到葉子,小雞球球忍住了當下直接開吃的欲望,等着第二天吃。
第二天,小雞球球再次來到小山坡,種子果然如約長出了兩片小葉子。
“葉子,葉子,兩片小葉子。叽叽叽,看上去很嫩,我吃啦!”
這時,葉子又說話了。
“再等一等,會長出更多的葉子。”
在種子的不斷引導下,小雞球球一直沒舍得吃,而是耐心地等呀等,等呀等,每天去小山坡上幫忙拔草、澆水,細心地照料。
經過一段時間的朝夕相處,小雞球球與向日葵産生了深厚的友情。向日葵教會了小雞球球好多知識,昆蟲的名字、花的種類、什麼時候會下雨等等,還會幫小雞球球擋雨,擋夏日毒辣的太陽;小雞球球會給向日葵送象征幸運的四葉草,會幫向日葵捉蟲、澆水和拔草,會每天來陪向日葵說話和玩耍。
小雞球球再也不想吃向日葵的葉子了。
“向日葵,像太陽,光閃閃,亮堂堂。待在你身邊,心情真好啊!”
然而,花開花謝是向日葵躲不開的命運。即使小雞球球每天去很遠的池塘運來一桶一桶的水澆灌,也無濟于事。
沒多久,向日葵杆彎了,葉子黃了,幹枯了。
初秋的一天,向日葵用微弱的聲音說:“小雞球球,再見啦……謝謝……”說完,就倒下了。葵花籽從幹枯的葵花上飛落下來。
“向日葵,向日葵……”
向日葵沒有回答。
向日葵終究還是死了。但文章并沒有直接提到“死”,而是用“倒下”、“沒有回答”等動作來表現向日葵已然逝去。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死亡”顯然更有畫面感,更柔和,更容易被接受。
小雞球球的眼睛裡流出一顆一顆大淚珠。
“我不要這樣,不要。”小雞球球在山坡上,一直哭呀,哭呀……
這時,小雞球球的腳邊響起了小小的、可愛的聲音。
“小雞球球,不要哭。”
“不要哭。”
“明年夏天,請到小山坡上來。”
“一定來喲!”
第二年夏天,小雞球球如約來到了小山坡,小山坡上開出了一大片向日葵。
小雞球球成功找到了伴侶,孕育了寶寶,成為了父母。新生代的小雞球球們與新生代的向日葵們開始了嶄新的友誼。
當然,這部分的解讀也可以是小雞球球帶着自己的爸爸媽媽和兄弟姐妹們來向日葵樹林玩耍。但我覺得小雞球球成為父母的解讀,更能凸顯出個人成長的含義和生命循環變化的意義。
作為生命教育繪本,《小雞球球和向日葵》沒有刻意弱化我們面對親友“死亡”的悲傷,反而告訴我們,可以用大聲哭泣來發洩内心的難過。時間會帶走我們的難過。
生命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也許我們最愛的人逝去了,但她/他總會留下愛的種子,讓愛繼續生根發芽。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是愛的種子。即使有一天爸爸媽媽不在了,但愛不會中斷,因為你就是愛的延續,愛的象征,愛的意義。”
當然,我不建議家長過度給孩子渲染死亡,更不能用威脅的方式來闡述死亡,這樣隻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總活在父母可能随時會死的恐懼之中。長時間下來,孩子可能會變得怕黑、愛哭、粘人、怕生。
2
《小雞球球和小刺猬》
作為《小雞球球和向日葵》的姐妹篇,《小雞球球和小刺猬》同樣溫馨動人,重點在于人際交往。
秋風吹得波斯菊搖來搖去。小雞球球出去散步。叽叽叽,啪哒,啪哒,叽叽叽,吧嗒,吧嗒,吧嗒嗒。
故事開頭,就是小雞球球散步的場景,運用了大量拟聲詞,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又極具畫面感。
小雞球球來到森林邊,發現了一群小松鼠唱着歌,正圍在一起用木棍試着挑刺球。
刺刺的、尖尖的栗子殼,裡面有香香的、甜甜的栗子。
可當它們用樹枝把刺球翻過身來,卻發現小刺球不是想象中的甜栗子,而是會說話的“栗子妖怪”。
小松鼠們吓壞了,一哄而散。唯獨小雞球球沒逃走,還跟會說話的刺球面對面聊起了天。
“我是刺猬栗栗。你是誰?”
“我是小雞球球。你拿的是四葉草嗎?”
“對呀!這是給媽媽的禮物。小雞球球,去我家吃栗子吧!”
“好啊!我真想嘗嘗栗子。”
于是,小刺猬帶着小雞球球回家了。小刺猬身上長着尖刺,手拉手走路時,一不小心就會紮到小雞球球。
“對不起,小雞球球。”
當注意到自己身上的尖刺弄疼了小雞球球時,小刺猬非常有禮貌地進行了道歉。并且全程照顧小雞球球,使勁推小雞球球上高高的瀑布時特别小心,盡量避免身上的尖刺紮到對方。途徑野葡萄隧道時,小刺猬把肚皮貼在地上,慢慢地朝前走。
小雞球球很疑惑,“你為什麼這樣走?”
“我怕把野葡萄紮碎呀!”
小雞球球這才發現,滿身尖刺的刺猬栗栗心地善良,并沒有外表看起來那樣難以親近。
回到家裡,刺猬栗栗把四葉草送給了刺猬媽媽。正當它們坐下來準備吃栗子的時候,卻發現一隻狐狸在虎視眈眈地盯着它們。
小刺猬靈機一動,把栗子殼蓋在了小雞球球的頭上,将小雞球球也僞裝成身帶尖刺的小刺猬。刺猬媽媽則豎起後背上的尖刺,勇敢地與狐狸打鬥。
刺猬媽媽的勇敢和小刺猬的機靈,幫助小雞球球躲過一劫,順利趕跑了獵食者狐狸。大家這才安心坐下來享受甜甜的美味的栗子大餐。
刺刺的、尖尖的小刺猬,刺刺的,尖尖的栗子殼,兩個好朋友,都是小刺球。
這個故事既有關于友情的提示,看人看事不要隻看表面,多靠近别人一點,你就會發現對方身上更多的優點;也有關于親情的歌頌,爸爸媽媽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都會奮不顧身,即使勢單力薄也絕不輕易放棄;還有關于逃生技能的指導,遇到生命危險時,我們可以像自然界裡的動植物一樣學習僞裝。
其實,孩子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脆弱與無助,他們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堅強和勇敢。隻要我們用正确的方式來表達和疏導,孩子是可以正視和接受親人終将“死亡”這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