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六十分家長,剛剛好

以前看網上說做六十分家長,比百分家長要好,一直不太懂。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是一位網友基于電影《幸福來敲門》的觀後感。我反複看了好幾遍,若有所悟,與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幸福來敲門》取材于真實故事,是以這電影本身也是值得我們用心觀看、思考、感悟,作出調整的。

文章說,60分家長就是最好的家長,能夠養育出最健康的孩子。

那麼,作為心理疾病孩子的家長,我們跨入上有老、下有小的沉重歲月,忽然發現養育出了最不健康的孩子,一家人的命運是以拐了個大彎。還能不能拐回來?需要多久?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作為家長,我們能得多少分?接下來,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想這應該是每個家長茶不思、飯不想、夜不能寐,愁眉苦臉、痛苦萬分,天天壓在心上的問題吧。

很多家長說,從前很多關再難也闖過來了,可到了孩子這關,感覺很是力不從心、,特别絕望無助。

文章說“在這60分裡,克裡斯是英雄、是依靠,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第一、無論何時何地,絕不放棄孩子。

克裡斯始終相信,自己能成為一名好父親,能照顧好兒子。

第二、在殘酷的現實裡,為孩子創造快樂。

克裡斯一邊背負着生活的重擔,一邊努力把陽光帶給兒子。”

文章作者,提到一個嶄新的名詞“不含誘惑的深情:父母對孩子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愛着你,且不給你設任何條件。”

覺得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無條件的愛”嗎?

文章說:“在剩下的40分裡,他是一名失敗者。

因為他會食言,會發怒,會有很多無能為力的時刻。

用60分為孩子提供愛與支援,剩下的40分,向孩子坦誠自己的局限與無力。

進而讓孩子感受到:爸爸是愛我的,會竭盡所能地保護我。

但爸爸不是萬能的,也會有做不到的時候。”

60分的家長,能恰如其分地為孩子提供愛與支援,“不含誘惑的深情”,或者說叫“無條件的愛”,家長和孩子之間架起了一座聯結情感的橋梁——有愛、有熱情、有生命的能量在流動。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背後堅實的支撐,和發自内心的喜悅與飽滿。

是的,被愛的孩子就有底氣,就不會過度懼怕失敗與挫折,就會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我一位朋友的孩子這樣告訴媽媽:“其實我們在學校也會有很多壓力,但隻要在家裡得到了足夠的愛,那麼我就不容易受傷和放棄,我就有力氣承受和堅持。”

為什麼說60分剛剛好,好過100分家長呢?

因為100分家長太能幹了,對孩子的關注過度積極,經常會剝奪孩子獨立思考和嘗試的機會。是以,孩子缺少獨立戰勝困難、完成任務的鍛煉過程,導緻自我效能感匮乏,産生了“爸爸媽媽很厲害,而我很無能”的想法。就會不自覺地選擇依賴家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會不斷消退,慢慢就會厭學,甚至厭世。生命能量和内驅力受到了嚴重威脅,漸漸地活得無精打采、了無生趣。

是以,100分家長,是對孩子生命能量和内驅力的一種抑制,會消弱孩子獨立成長的積極性。

當然,0分家長更糟糕。他們完全無法給孩子提供愛與支援,甚至在孩子成長中常年缺席,活成了家裡的牌位。“缺位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得0分的家長中,更多的是爸爸。

0分家長養育的孩子,會出現兩個極端:

第一、内心嚴重缺乏力量:毫無主見,凡事都聽從、依賴于别人。

第二、過度野蠻,無法無天:缺乏規則與邊界,常冒犯别人而不自知。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這樣形容自我:“每個人的自我像是一個能量球,每個能量球都想伸展自己。”

那麼,60分的家長,坦誠自己的局限與無力,正是給了孩子能量向外延伸的空間。

是以,我們每一位家長,都放棄對自己的苛刻要求,向60分靠攏,60分萬歲,多一分都浪費。

總結一句話,就叫做“能做到的部分,努力去做。做不到的部分,坦然接受。”

是以,面對孩子的需求,“你沒盡力就說做不到,是逃避。你盡力了依然做不到,是真誠。”

隻有擁有當一名好家長的決心,并願意持續為之付出努力,哪怕最終做不到,你也已經是一個好家長了。

有一位智慧的朋友這樣給其他家長支招,當孩子總是提出這樣那樣的理由轉學,并以不轉學就不上學為威脅,家長不知道該怎麼應對。朋友說,讓孩子參與整個努力轉學的過程,讓孩子知道求人辦事的艱辛和不容易,關鍵的是态度,讓孩子看到家長重視他的感受和意見,并已經盡力而為。不是不辦,而是辦不到。果然,雖然最終轉學沒有如願辦成功,但孩子願意坦然接受,高高興興報名上學去了。

于我而言,我也會如實向女兒坦誠自己在經濟能力、情緒控制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和無力感。

我會告訴女兒,我從小是怎麼長大的?我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子?是以在情緒控制和管理方面,會低于人類平均水準,會控制不住的易怒、發火,而且解決問題的思維會比較單一、僵化。有時候,面對突發或者複雜的狀況,大腦會出現一片空白、或“嗡”地一聲快要爆炸的感覺,控制不住地抓狂。是以,有些時候,可能她是對的。但需要給媽媽足夠的時間好好思考和緩沖一下。

從前,聽了一位朋友的話,說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家長權威,要裝得特别強大,不要讓孩子看到家長的脆弱軟弱、缺點和不足,不然就鎮不住孩子了。可我沒有實力,裝得四不像,最後用惱羞成怒,用怒斥、指令、道德綁架、控制作為武器,強行鎮壓孩子。結果,兩敗俱傷。

現在,我學會了做真實的自己,向女兒坦誠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心裡輕松了不少。和女兒的相處也變得更加和諧起來。大概是女兒覺得媽媽原來這麼弱雞,這麼可憐,我還是不要難為她了。是以,放我一馬了。有時候,看到我因為某一事件悶悶不樂,還會來開解我。總之,我不再是她對抗的敵人,而是朋友了。

在經濟方面,我也會坦言,媽媽隻是一個普通女人,雖然主觀上希望能掙更多的錢,滿足她的一切願望。但客觀上隻能保證溫飽,力所能及地滿足她一部分願望。并不是她的願望過分,而是媽媽能力有限。

“能力範圍内痛快滿足,能力範圍外溫和拒絕。”确實,挺管用的。“我了解,但是......”,先共情、接納,再有溫度地拒絕,這是一句很好用的句式。

春節時我看她教訓五歲的小妹妹,有闆有眼,"喜歡就要買嗎?那我喜歡大别墅,你去給我買回來!沒錢?你也知道要先有錢才能買呀。是以說,要量入為出,有多少錢,就買多少東西。要學會節約,知道嗎?”

真的,放棄做100分家長,做回60分家長。因為在能力範圍内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是以變得很放松快樂,焦慮是以減少了很多,更能輕裝前行,人生變成了越來越美好的樣子。

做六十分家長,剛剛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