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做六十分家长,刚刚好

以前看网上说做六十分家长,比百分家长要好,一直不太懂。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是一位网友基于电影《幸福来敲门》的观后感。我反复看了好几遍,若有所悟,与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幸福来敲门》取材于真实故事,所以这电影本身也是值得我们用心观看、思考、感悟,作出调整的。

文章说,60分家长就是最好的家长,能够养育出最健康的孩子。

那么,作为心理疾病孩子的家长,我们跨入上有老、下有小的沉重岁月,忽然发现养育出了最不健康的孩子,一家人的命运因此拐了个大弯。还能不能拐回来?需要多久?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作为家长,我们能得多少分?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想这应该是每个家长茶不思、饭不想、夜不能寐,愁眉苦脸、痛苦万分,天天压在心上的问题吧。

很多家长说,从前很多关再难也闯过来了,可到了孩子这关,感觉很是力不从心、,特别绝望无助。

文章说“在这60分里,克里斯是英雄、是依靠,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第一、无论何时何地,绝不放弃孩子。

克里斯始终相信,自己能成为一名好父亲,能照顾好儿子。

第二、在残酷的现实里,为孩子创造快乐。

克里斯一边背负着生活的重担,一边努力把阳光带给儿子。”

文章作者,提到一个崭新的名词“不含诱惑的深情:父母对孩子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爱着你,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

觉得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条件的爱”吗?

文章说:“在剩下的40分里,他是一名失败者。

因为他会食言,会发怒,会有很多无能为力的时刻。

用60分为孩子提供爱与支持,剩下的40分,向孩子坦诚自己的局限与无力。

从而让孩子感受到:爸爸是爱我的,会竭尽所能地保护我。

但爸爸不是万能的,也会有做不到的时候。”

60分的家长,能恰如其分地为孩子提供爱与支持,“不含诱惑的深情”,或者说叫“无条件的爱”,家长和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结情感的桥梁——有爱、有热情、有生命的能量在流动。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背后坚实的支撑,和发自内心的喜悦与饱满。

是的,被爱的孩子就有底气,就不会过度惧怕失败与挫折,就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我一位朋友的孩子这样告诉妈妈:“其实我们在学校也会有很多压力,但只要在家里得到了足够的爱,那么我就不容易受伤和放弃,我就有力气承受和坚持。”

为什么说60分刚刚好,好过100分家长呢?

因为100分家长太能干了,对孩子的关注过度积极,经常会剥夺孩子独立思考和尝试的机会。因此,孩子缺少独立战胜困难、完成任务的锻炼过程,导致自我效能感匮乏,产生了“爸爸妈妈很厉害,而我很无能”的想法。就会不自觉地选择依赖家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会不断消退,慢慢就会厌学,甚至厌世。生命能量和内驱力受到了严重威胁,渐渐地活得无精打采、了无生趣。

所以,100分家长,是对孩子生命能量和内驱力的一种抑制,会消弱孩子独立成长的积极性。

当然,0分家长更糟糕。他们完全无法给孩子提供爱与支持,甚至在孩子成长中常年缺席,活成了家里的牌位。“缺位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得0分的家长中,更多的是爸爸。

0分家长养育的孩子,会出现两个极端:

第一、内心严重缺乏力量:毫无主见,凡事都听从、依赖于别人。

第二、过度野蛮,无法无天:缺乏规则与边界,常冒犯别人而不自知。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这样形容自我:“每个人的自我像是一个能量球,每个能量球都想伸展自己。”

那么,60分的家长,坦诚自己的局限与无力,正是给了孩子能量向外延伸的空间。

所以,我们每一位家长,都放弃对自己的苛刻要求,向60分靠拢,60分万岁,多一分都浪费。

总结一句话,就叫做“能做到的部分,努力去做。做不到的部分,坦然接受。”

所以,面对孩子的需求,“你没尽力就说做不到,是逃避。你尽力了依然做不到,是真诚。”

只有拥有当一名好家长的决心,并愿意持续为之付出努力,哪怕最终做不到,你也已经是一个好家长了。

有一位智慧的朋友这样给其他家长支招,当孩子总是提出这样那样的理由转学,并以不转学就不上学为威胁,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朋友说,让孩子参与整个努力转学的过程,让孩子知道求人办事的艰辛和不容易,关键的是态度,让孩子看到家长重视他的感受和意见,并已经尽力而为。不是不办,而是办不到。果然,虽然最终转学没有如愿办成功,但孩子愿意坦然接受,高高兴兴报名上学去了。

于我而言,我也会如实向女儿坦诚自己在经济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和无力感。

我会告诉女儿,我从小是怎么长大的?我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子?因此在情绪控制和管理方面,会低于人类平均水平,会控制不住的易怒、发火,而且解决问题的思维会比较单一、僵化。有时候,面对突发或者复杂的状况,大脑会出现一片空白、或“嗡”地一声快要爆炸的感觉,控制不住地抓狂。所以,有些时候,可能她是对的。但需要给妈妈足够的时间好好思考和缓冲一下。

从前,听了一位朋友的话,说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家长权威,要装得特别强大,不要让孩子看到家长的脆弱软弱、缺点和不足,不然就镇不住孩子了。可我没有实力,装得四不像,最后用恼羞成怒,用怒斥、命令、道德绑架、控制作为武器,强行镇压孩子。结果,两败俱伤。

现在,我学会了做真实的自己,向女儿坦诚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心里轻松了不少。和女儿的相处也变得更加和谐起来。大概是女儿觉得妈妈原来这么弱鸡,这么可怜,我还是不要难为她了。所以,放我一马了。有时候,看到我因为某一事件闷闷不乐,还会来开解我。总之,我不再是她对抗的敌人,而是朋友了。

在经济方面,我也会坦言,妈妈只是一个普通女人,虽然主观上希望能挣更多的钱,满足她的一切愿望。但客观上只能保证温饱,力所能及地满足她一部分愿望。并不是她的愿望过分,而是妈妈能力有限。

“能力范围内痛快满足,能力范围外温和拒绝。”确实,挺管用的。“我理解,但是......”,先共情、接纳,再有温度地拒绝,这是一句很好用的句式。

春节时我看她教训五岁的小妹妹,有板有眼,"喜欢就要买吗?那我喜欢大别墅,你去给我买回来!没钱?你也知道要先有钱才能买呀。所以说,要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就买多少东西。要学会节约,知道吗?”

真的,放弃做100分家长,做回60分家长。因为在能力范围内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因此变得很放松快乐,焦虑因此减少了很多,更能轻装前行,人生变成了越来越美好的样子。

做六十分家长,刚刚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