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娃,經過20年,過得是兩種人生

有一位寶媽的詢問:究竟該不該打孩子?不同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回答不一樣,有的家長表示可以打孩子,畢竟不打不成才,孩子不打就不長記性,你看你打了之後孩子就變乖了。

但也有家長說不應該打孩子,打得多了可能會對孩子的以後産生影響,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那麼誰說的是對的呢?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娃,經過20年,過得是兩種人生

打孩子其實是最錯誤地教育孩子的方式,曾經看過一個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鏡頭前的他非常陽光,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但是轉過身的他,卻是一身的淤青,孩子無助、害怕、恐懼,但他沒有任何辦法,廣告的最後是孩子的呐喊。

很多父母覺得打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變得乖巧聽話,這比講多少道理都有用,孩子不聽話時,打上一頓,快速解決問題,殊不知,父母這是在逐漸毀了孩子,二十年之後,孩子可能和不經常挨打的孩子,過的是兩種人生,經常挨打對孩子來說會有什麼影響?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娃,經過20年,過得是兩種人生

一、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知乎上,一位讨好型人格患者發過一封求助信,父母離婚之後,她便和媽媽一起生活,媽媽是個非常強勢的女人,她不聽話的時候,媽媽對她是大吼大叫,後來演變成了拳打腳踢,媽媽罵她時,她頂嘴媽媽便會對她拳打腳踢,她開始害怕媽媽,她學會做家務讨好媽媽,媽媽沒下班時給媽媽準備飯菜,這才讓媽媽對她的态度好了一點。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娃,經過20年,過得是兩種人生

後來媽媽重新嫁人了,跟繼父有了一個兒子,媽媽讓她照顧弟弟,她不想照顧但她要讨好媽媽和繼父,時間長了,她讨好别人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改不掉的習慣,上大學之後,她脫離了那個家,但是還是會讨好别人,讨好室友,哪怕室友經常說她壞話。

她不敢去看心理醫生,怕别人發現了自己的心理問題,但是讨好别人她自己活得很累,便在知乎求助,她應該怎麼辦。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娃,經過20年,過得是兩種人生

看完這個故事,非常心酸,沒有辦法想象一個嚴重的讨好型人格患者的生活,他們究竟活得有多累,委屈自己讨好别人,父母如果經常打孩子,孩子就有可能會形成讨好型人格,為了不挨打,他們就會聽話讨好父母。

二、孩子容易變得自卑

曾經看過一位寶媽講的故事:她恨鐵不成鋼,經常打孩子,剛開始孩子還會頂嘴,還會躲,後來孩子就聽之任之,任由她打,她沒有發現孩子的不對勁,以為孩子是意識到了錯誤。

後來她才發現,孩子變的很自卑,他不敢做任何事情,生怕自己做錯了,在學習中也是一樣,畏首畏尾的,孩子沒有朋友,因為他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他自卑,覺得自己配不上任何人。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娃,經過20年,過得是兩種人生

父母打孩子次數多了,孩子就有可能會變得自卑,他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都要挨打,甚至覺得自己活着就是一個錯誤,把自己想的一無是處,自卑的孩子在别人面前擡不起頭,他們的内心敏感又脆弱,一件事情可能就會毀了他們。

三、孩子可能會學習父母的言行舉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不自覺地學習父母的一些行為習慣,比如父母經常打孩子,孩子會覺得,棍棒教育是正确的,到了他的孩子,他也會使用棍棒教育,形成了一個循環。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娃,經過20年,過得是兩種人生

父母望子成龍心切,我們可以了解,打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有時候會适得其反,孩子也有可能會變得叛逆,最終毀了孩子。

親情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東西,母親要多陪伴孩子,親情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陪伴是最長情的愛,可以讓孩子感到溫暖,内心充足。

好的媽媽是孩子的好榜樣,對孩子的作用勝過好老師,媽媽要用溫柔和愛帶領孩子、引導孩子成長。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将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一定要科學正确地教育孩子,這樣養出來的孩子才是身心健康的孩子,也是父母真正想要的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