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娃,经过20年,过得是两种人生

有一位宝妈的询问:究竟该不该打孩子?不同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回答不一样,有的家长表示可以打孩子,毕竟不打不成才,孩子不打就不长记性,你看你打了之后孩子就变乖了。

但也有家长说不应该打孩子,打得多了可能会对孩子的以后产生影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那么谁说的是对的呢?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娃,经过20年,过得是两种人生

打孩子其实是最错误地教育孩子的方式,曾经看过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镜头前的他非常阳光,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但是转过身的他,却是一身的淤青,孩子无助、害怕、恐惧,但他没有任何办法,广告的最后是孩子的呐喊。

很多父母觉得打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变得乖巧听话,这比讲多少道理都有用,孩子不听话时,打上一顿,快速解决问题,殊不知,父母这是在逐渐毁了孩子,二十年之后,孩子可能和不经常挨打的孩子,过的是两种人生,经常挨打对孩子来说会有什么影响?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娃,经过20年,过得是两种人生

一、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知乎上,一位讨好型人格患者发过一封求助信,父母离婚之后,她便和妈妈一起生活,妈妈是个非常强势的女人,她不听话的时候,妈妈对她是大吼大叫,后来演变成了拳打脚踢,妈妈骂她时,她顶嘴妈妈便会对她拳打脚踢,她开始害怕妈妈,她学会做家务讨好妈妈,妈妈没下班时给妈妈准备饭菜,这才让妈妈对她的态度好了一点。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娃,经过20年,过得是两种人生

后来妈妈重新嫁人了,跟继父有了一个儿子,妈妈让她照顾弟弟,她不想照顾但她要讨好妈妈和继父,时间长了,她讨好别人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改不掉的习惯,上大学之后,她脱离了那个家,但是还是会讨好别人,讨好室友,哪怕室友经常说她坏话。

她不敢去看心理医生,怕别人发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但是讨好别人她自己活得很累,便在知乎求助,她应该怎么办。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娃,经过20年,过得是两种人生

看完这个故事,非常心酸,没有办法想象一个严重的讨好型人格患者的生活,他们究竟活得有多累,委屈自己讨好别人,父母如果经常打孩子,孩子就有可能会形成讨好型人格,为了不挨打,他们就会听话讨好父母。

二、孩子容易变得自卑

曾经看过一位宝妈讲的故事:她恨铁不成钢,经常打孩子,刚开始孩子还会顶嘴,还会躲,后来孩子就听之任之,任由她打,她没有发现孩子的不对劲,以为孩子是意识到了错误。

后来她才发现,孩子变的很自卑,他不敢做任何事情,生怕自己做错了,在学习中也是一样,畏首畏尾的,孩子没有朋友,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他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任何人。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娃,经过20年,过得是两种人生

父母打孩子次数多了,孩子就有可能会变得自卑,他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都要挨打,甚至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一个错误,把自己想的一无是处,自卑的孩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他们的内心敏感又脆弱,一件事情可能就会毁了他们。

三、孩子可能会学习父母的言行举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不自觉地学习父母的一些行为习惯,比如父母经常打孩子,孩子会觉得,棍棒教育是正确的,到了他的孩子,他也会使用棍棒教育,形成了一个循环。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娃,经过20年,过得是两种人生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我们可以理解,打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孩子也有可能会变得叛逆,最终毁了孩子。

亲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母亲要多陪伴孩子,亲情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陪伴是最长情的爱,可以让孩子感到温暖,内心充足。

好的妈妈是孩子的好榜样,对孩子的作用胜过好老师,妈妈要用温柔和爱带领孩子、引导孩子成长。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一定要科学正确地教育孩子,这样养出来的孩子才是身心健康的孩子,也是父母真正想要的孩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