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孩子打個盹|我愛寫随筆

民小編說

家長們常在不經意間以“愛”為名義給予和索取,這種有壓力的愛有時會讓孩子難以喘息。山林有休耕期,湖海有休漁期。張弛有度是一種智慧,短暫的休整能夠積蓄更大的力量,對孩子們的成長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給孩子們休息的時間,讓他們如願打個盹吧~

讓孩子打個盹|我愛寫随筆

老師帶了一位二年級的小朋友來我面前,孩子不肯做作業,一直不肯做。問他話,拒絕回答,臉上非常平靜,眼睛裡也是波瀾不驚。老師們反映,現在這樣的孩子是漸行漸多的。孩子笨嗎?孩子不笨。這是為什麼呢?

面對這位小朋友,我突然感覺自己像一個漁民,撐着一條小船,在熟悉的海域捕魚,但什麼魚也捕不到,一網又一網的撒,海面很平靜。

我仿佛聽到海的嘲笑:我就什麼魚也不長。

同樣,我仿佛聽見這位孩子心裡的一個聲音:我就啥也不給,包括一個表情。

為什麼曾經充滿生命活力的海域,成了一片魚蝦不生的安靜世界?我們都知道,是我們向這片海域索取得太多,海的能力有限,面對人們的索取,這片海可能也是很努力地想表現自己旺盛的能力,但終于有一天,他放棄了。于是,以一個魚蝦不生的空白面對索取的人們。

面對這樣的結果,人們搞了一個休漁期,用這種方式向這片海域妥協、向這片海域緻敬、或者是忏悔。

那麼,我們的這位孩子呢?他曾經也一定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他曾經一定也是力盡所能地把他的能力帶給他面對的成人們。但這些成人們在全方位無死角地向他索取。終于有一天,他厭倦了對成人索取的滿足,以一片空白來面對。

為此,人們創造了一個詞,叫“躺平”。

如果躺平的是一個二年級的孩子,我們又會懷疑他的“躺平”了。

其實孩子是不知道“躺平”的意義的,他以空白的方式面對成人,是一種本能,一種自我保護的選擇,如同我們的耳朵,聲音尖到一定程度,他便失聰。

父母老師可能會有異議:我們什麼時候變成向孩子索取啦?我們都是給予孩子的呀!

是的,我們都是無私地将所能達到的都給予我們的孩子,但在給予之後,我們又是迫不及待地向他索取:

我們曾經抱了他一會,就會想他對我們笑一下。

我們曾經帶他去玩了水,就想他會遊泳。

我們曾經送他去上了一年琴課,就想他彈出一曲。

我們給他上了一節課,我們就想他會寫字或解題。

……

我們的每一個給予後面,其實都連接配接着一個索取,一個或明或暗或遲或快的索取。

我們把我們的給予稱為“愛”。

我們把我們的索取也稱為“愛”。

我們很少去反思,我們的給予與我們的索取都符合孩子的需要與能力嗎?

當給予索取與需要能力之間的差距長久存在,當我們的給予索取都呈現全方位無死角的強大,強大到孩子連喘個氣的時間都不具備的時候,有一天,他會關上讨好成人的那扇“門”。

有的孩子在二年級的時候關上了這扇門。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時候,以不同的程度在做關門的事情,而他絕不會告訴成人們。

山要有封的時候,海要有禁的時間。

是以,給孩子一個打盹的時間吧。

不要上學結束有托管,托管結束有興趣班,不留死角地安排了孩子的全部時間。

不要字會寫了要會算,讀書會了要會跑,跑步快了要會彈……總是要會所有不會的東西,會了還要比邊上的人優秀;邊上人比完了還要比遠處的人;遠處的人比完了還要與電視裡的人比……終于有一天,這些無休止的要求,換來孩子一次關于成長的“熔斷”。

給孩子打個盹,是留一個時間空間讓他生息,留一個能力空間讓他自療。

給孩子打個盹,是給他一個打盹的安全感,不會因為打盹而招來訓斥。

給孩子打個盹,在他需要的時候。

或者,給一個忘記他的時間,他便能如願地打個盹。

(作者系浙江金華師範學校附屬國小校長)

文章作者|俞正強

微信編輯|張璐瑤

責任編輯|譚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