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爾雅·釋宮》:“宮謂之室,室謂之宮”,宮和室是同義詞。差別開來說,宮是總名,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圍牆包着,室隻是其中的一個居住機關。(上古宗廟也稱宮室,這裡不讨論。)
上古時代,宮指一般的房屋住宅,無貴賤之分。是以《孟子·滕文公上》說:“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秦漢以後,隻有王者所居才稱為宮。
古代宮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築物的内部空間分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兇大禮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後面是室,住人。室的東西兩側是東房和西房。整幢房子是建築在一個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是以堂前有階。要進入堂屋必須升階,是以古人常說“升堂”。《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上古堂前沒有門,堂上東西有兩根楹(yíng)柱。堂東西兩壁的牆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也就稱為東序、西序。堂後有牆和室房隔開,室和房各有戶和堂相通。古書上所說的戶通常指室的戶。東房後部有階通往後庭。
室戶偏東。戶西相應的位置有一個視窗叫牖(yǒu)。《論語·雍也》說:“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室還有一個朝北的視窗叫向,《說文》說:“向,北出牖也。”《詩經·豳風·七月》說:“塞向墐(jìn)戶。”
古人席地而坐。堂上的座位以室的戶牖之間朝南的方向為尊,是以古書上常說“南面”。室内的座位則以朝東的方向為尊。《史記·項羽本記》說:“項王、項伯東向坐。”又《魏其武安侯列傳》說,田(fén)“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自坐東鄉,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讀náo,屈,使相位的尊嚴受屈)”,可見漢代還是這種習俗。
漢代文獻上常常提到閣和廂,這是堂的東西兩側和堂毗連平行的房子,和後世閣廂的概念不盡相同。上文說,堂東西有牆叫序。序外東西各有一個小夾室,叫東夾、西夾,這就是閣(漢代閣又指小門)。東夾、西夾前面的空間叫東堂、西堂,這就是廂。閣和廂有戶相通,廂前也有階。樂府詩《雞鳴》篇:“鳴聲何啾啾,聞我殿東廂。”東廂就是東堂,殿就是前面所說的堂屋。《說文》說:“堂,殿也。”秦漢以前叫堂不叫殿,漢代雖叫殿,但不限于帝王受朝理事的處所,後來殿才專用于宮廷和廟宇裡的主要建築。
以上所說的大緻可以代表上古宮室主體建築的基本法式。當然,從帝王宮殿到小康之家,宮室的豐儉崇卑是各不相同的,曆代宮室制度也有變化發展,這裡不能一一叙述。
漢代帝王宮殿和将相之家還有廊庑(wǔ)。《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說,孝景帝拜窦(dòu)嬰為大将軍,賜金千斤,窦嬰把所賜金“陳之廊庑下”。顔師古說:“廊,堂下周屋也。”《說文》說:“庑,堂下周屋。”廊庑似乎沒有多少分别。(顔師古說:“庑,門屋也。”王先謙認為:“庑是廊下之屋,而廊但是東西廂之上有周檐、下無牆壁者,蓋今所謂遊廊,《說文》新附以為東西序,是也。”此說不同。)一般人家大約是沒有廊庑的。
台榭(xiè)觀阙(què)都是統治者的建築。台高而平,便于瞭望。榭是台上的木建構築,特點是隻有楹柱沒有牆壁。觀是宗廟或宮廷大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兩觀之間有一個豁口,是以叫作阙。漢宮中有白虎觀,這種觀卻是獨立的建築物,至于道教的廟宇叫觀,更是後起的意義了。
附帶說一說,先秦文獻很少看見“樓”字。《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趙岐注“岑樓,山之銳嶺者”,據此則不是樓房的樓。《說文》“樓,重屋也”,又“層,重屋也”,《考工記》上也講到“殷人重屋”,重屋指的是複屋(棟上加棟),而複屋是不可以住人的(段玉裁說)。可能戰國晚期出現了樓房,漢代顯然有樓房了,而且不止兩層。
窮人的房子正好是一個鮮明的對比。他們的住房是筚(bì)門圭窦,甕(wèng)牖繩樞。
大陸建築有悠久的曆史。古代勞動人民和匠師們在不斷地改進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根據田野考古報告,我們知道殷代一般住房是在地面上挖一個地穴,穴周加培低牆,然後立柱蓋頂,出入口有斜坡或土階。這種形式的住房,考古工作者認為就是(fù)。《詩經·大雅·綿》說:“古公亶(dàn)父,陶複陶穴,未有家室。”複就是“”字的假借。帝王的宮室是建築在地面上的,現在還看到當時的基礎。基是夯(hāng)土而成的台基或地基,礎是柱子底部的墊石。後世建築一直很講究基礎。
殷代遺址至今還沒有發現瓦,屋頂大概是茅草蓋的。據推測至遲周初已發明瓦,但是大多數的房子仍然是茅草屋,是以古人說“茅茨土階”“茅茨不剪”。《詩經·豳風·七月》說:“晝爾于茅,宵爾索(táo)。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可見瓦屋是挨不着農民住的。
磚的發明比瓦要晚些。戰國遺址發現過空心磚,那是用于墓中的。但是《詩經·陳風·防有鵲巢》已經說“中唐有甓(pì)”,唐指堂塗,是堂下通過中庭通往前門去的一條路,甓,舊說是瓴(líng)甋(dì)(一作令适),也就是磚。(晉代陶侃有運甓的故事,也是指運磚。)但是用磚砌牆是比較後起的事。
古人築牆很早就運用版築技術。《孟子·告子下》:“傅說(yuè)舉于版築之間”,所謂版築是說築土牆用兩塊木闆相夾,兩版中間的寬度等于牆的厚度,版外用木柱襯住,裝滿泥土,用杵搗緊,築畢拆除木柱木闆,就成了一座牆了。版築技術在古代建築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現在有的地方還用這種築牆技術。後來又用土坯砌牆,土坯叫作墼(jí)。(墼和磚在很多方面相近,是以東漢時也有稱磚為墼的,不少漢磚上面有“墼”字。)
鬥栱是大陸古代進階木結建構築裡的重要構件,同時有裝飾的作用。《論語·公冶長》說臧(zāng)文仲“山節藻棁(zhuó)”,舊說棁是梁上短柱,節就是鬥栱。我們從戰國銅器圖案上可以見到類似鬥栱的結構構件。
關于古代宮室,我們就說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