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古代宫室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宫室有哪些特点?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和室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宫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包着,室只是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上古宗庙也称宫室,这里不讨论。)

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

古代宫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整幢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上古堂前没有门,堂上东西有两根楹(yíng)柱。堂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也就称为东序、西序。堂后有墙和室房隔开,室和房各有户和堂相通。古书上所说的户通常指室的户。东房后部有阶通往后庭。

室户偏东。户西相应的位置有一个窗口叫牖(yǒu)。《论语·雍也》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室还有一个朝北的窗口叫向,《说文》说:“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说:“塞向墐(jìn)户。”

古人席地而坐。堂上的座位以室的户牖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所以古书上常说“南面”。室内的座位则以朝东的方向为尊。《史记·项羽本记》说:“项王、项伯东向坐。”又《魏其武安侯列传》说,田(fén)“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读náo,屈,使相位的尊严受屈)”,可见汉代还是这种习俗。

汉代文献上常常提到阁和厢,这是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连平行的房子,和后世阁厢的概念不尽相同。上文说,堂东西有墙叫序。序外东西各有一个小夹室,叫东夹、西夹,这就是阁(汉代阁又指小门)。东夹、西夹前面的空间叫东堂、西堂,这就是厢。阁和厢有户相通,厢前也有阶。乐府诗《鸡鸣》篇:“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东厢就是东堂,殿就是前面所说的堂屋。《说文》说:“堂,殿也。”秦汉以前叫堂不叫殿,汉代虽叫殿,但不限于帝王受朝理事的处所,后来殿才专用于宫廷和庙宇里的主要建筑。

以上所说的大致可以代表上古宫室主体建筑的基本法式。当然,从帝王宫殿到小康之家,宫室的丰俭崇卑是各不相同的,历代宫室制度也有变化发展,这里不能一一叙述。

汉代帝王宫殿和将相之家还有廊庑(wǔ)。《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说,孝景帝拜窦(dòu)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把所赐金“陈之廊庑下”。颜师古说:“廊,堂下周屋也。”《说文》说:“庑,堂下周屋。”廊庑似乎没有多少分别。(颜师古说:“庑,门屋也。”王先谦认为:“庑是廊下之屋,而廊但是东西厢之上有周檐、下无墙壁者,盖今所谓游廊,《说文》新附以为东西序,是也。”此说不同。)一般人家大约是没有廊庑的。

台榭(xiè)观阙(què)都是统治者的建筑。台高而平,便于瞭望。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特点是只有楹柱没有墙壁。观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所以叫作阙。汉宫中有白虎观,这种观却是独立的建筑物,至于道教的庙宇叫观,更是后起的意义了。

附带说一说,先秦文献很少看见“楼”字。《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赵岐注“岑楼,山之锐岭者”,据此则不是楼房的楼。《说文》“楼,重屋也”,又“层,重屋也”,《考工记》上也讲到“殷人重屋”,重屋指的是复屋(栋上加栋),而复屋是不可以住人的(段玉裁说)。可能战国晚期出现了楼房,汉代显然有楼房了,而且不止两层。

穷人的房子正好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他们的住房是筚(bì)门圭窦,甕(wèng)牖绳枢。

大陆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和匠师们在不断地改进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根据田野考古报告,我们知道殷代一般住房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地穴,穴周加培低墙,然后立柱盖顶,出入口有斜坡或土阶。这种形式的住房,考古工作者认为就是(fù)。《诗经·大雅·绵》说:“古公亶(dàn)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复就是“”字的假借。帝王的宫室是建筑在地面上的,现在还看到当时的基础。基是夯(hāng)土而成的台基或地基,础是柱子底部的垫石。后世建筑一直很讲究基础。

殷代遗址至今还没有发现瓦,屋顶大概是茅草盖的。据推测至迟周初已发明瓦,但是大多数的房子仍然是茅草屋,所以古人说“茅茨土阶”“茅茨不剪”。《诗经·豳风·七月》说:“昼尔于茅,宵尔索(táo)。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可见瓦屋是挨不着农民住的。

砖的发明比瓦要晚些。战国遗址发现过空心砖,那是用于墓中的。但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已经说“中唐有甓(pì)”,唐指堂涂,是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去的一条路,甓,旧说是瓴(líng)甋(dì)(一作令适),也就是砖。(晋代陶侃有运甓的故事,也是指运砖。)但是用砖砌墙是比较后起的事。

古人筑墙很早就运用版筑技术。《孟子·告子下》:“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所谓版筑是说筑土墙用两块木板相夹,两版中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版外用木柱衬住,装满泥土,用杵捣紧,筑毕拆除木柱木板,就成了一座墙了。版筑技术在古代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有的地方还用这种筑墙技术。后来又用土坯砌墙,土坯叫作墼(jí)。(墼和砖在很多方面相近,所以东汉时也有称砖为墼的,不少汉砖上面有“墼”字。)

斗栱是大陆古代高级木结构建筑里的重要构件,同时有装饰的作用。《论语·公冶长》说臧(zāng)文仲“山节藻棁(zhuó)”,旧说棁是梁上短柱,节就是斗栱。我们从战国铜器图案上可以见到类似斗栱的结构构件。

关于古代宫室,我们就说到这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