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扁鵲傳書《天回醫簡》今年出版,首個出土醫學文獻影像資料庫将建成

“就算發掘100處漢墓,也不一定能看到帶字的簡書。”

兩漢時期,厚葬成風。漢墓在大陸分布廣泛,數量巨大,但由于種種原因,漢墓的發掘在考古界往往有“十室九空”之說,出土簡書更是可遇不可求。

2012年,4座漢墓在成都被搶救性發掘,在位于天回鎮的3号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醫學簡書,并将其命名為天回醫簡。

扁鵲傳書《天回醫簡》今年出版,首個出土醫學文獻影像資料庫将建成

▲修複後複制的天回醫簡

“這一醫學簡書的發現,應該是中國考古史上數量最多、最難得的一次。”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特聘院長、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原所長柳長華評價說。

經過近10年的整理研究,紅星新聞從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了解到,名醫扁鵲、倉公所傳醫書《天回醫簡》将于2022年由國家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這也意味着由近1000支醫簡、25000餘字組成的8種珍貴醫書将首度面世。

與此同時,記者獲悉,以天回醫簡為基礎的出土醫學文獻影像資料庫也在緊鑼密鼓建設當中。作為全國首個出土醫學文獻影像資料庫,成都天回漢墓醫簡影像資料庫将以開創性成就與技術,引領中醫出土醫學文獻研究工作。

漢代醫學簡書在成都出土

為名醫扁鵲、倉公所傳之醫書

從滿城漢墓到長沙馬王堆漢墓再到南昌海昏侯墓,曆史文化價值極高的漢代墓葬常常受到社會關注,“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鎏金博山爐”等頂級文物的出土更是震驚世界。

2012年,成都地鐵三号線建設中搶救性發掘了一處西漢墓葬,出土了四台著名的蜀錦提花機模型,填補了大陸紡織史空白,實證了蜀錦作為“天下母錦”的名不虛傳。

值得關注的是,考古人員在3号墓中還發現了兩件無價之寶——天回醫簡,簡書數量之多,儲存之完善,堪稱考古史上之最;人體經穴髹漆人像,高約14厘米,是大陸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

在出土的近1000支醫簡上,文字多達25000餘個,兼見篆隸、古隸及隸書,其中還不乏齊地方言。令人驚喜的是,天回醫簡并非單本醫書,而是《脈書·上經》《脈書·下經》《逆順五色脈臧驗精神》《犮理》《刺數》《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療馬書》《經脈》8種醫書,涉及經脈、髒腑、腧穴、刺法、治療馬病等内容,更有沿用至今的多個古代方藥。

扁鵲傳書《天回醫簡》今年出版,首個出土醫學文獻影像資料庫将建成

▲柳長華識讀中醫古籍

“天回醫簡是國内迄今為止發現的内容最豐富、體系最完整、最具理論和臨床價值的古代醫學文獻。”2019年1月,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在四川省委宣傳部等相關部門的推動下成立,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原所長柳長華應邀出任院長。

根據醫簡内容及史料,柳長華初步判斷天回醫簡應是漢景帝時期由齊國傳入成都。

經過研究團隊反複求證,證明了天回醫簡為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扁鵲、倉公所傳之醫書,并在漢景帝時由齊傳入蜀地。

天回醫簡重見天日,不僅佐證了2000餘年前漢代中醫藥學的繁榮發達,更進一步證明了東漢時期四川三代脈學大師“涪翁—程高—郭玉”為扁鵲學派傳人的事實。

解讀千年漢代醫簡

1000支醫簡重見天日

每一次出土文獻的重大發現都給學術界帶來了重要影響。

在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中,共有三個相關的研究所和一個研究室,分别是簡帛研究所、中醫曆史研究所、中醫文化研究所和中醫數數字化研究室。

在天回醫簡的前期研究中,柳長華團隊常埋首于簡帛研究所,簡書本身的殘斷缺損、文字漫漶、散亂失序,以及古文字的釋讀障礙,都使研究工作變得異常艱難,需要研究人員耐心且細緻。

扁鵲傳書《天回醫簡》今年出版,首個出土醫學文獻影像資料庫将建成

▲柳長華(左二)講解摹寫的簡帛文字

“醫簡出土後基本都是散亂的,我們在綴合時要花費很大精力,要從内容、書寫、簡的形式上去判斷順序,把醫簡編連起來,盡可能還原到正确的順序,這也是很專業的一項工作。”

天回醫簡的研究包括清理、整理、釋文等程式,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醫簡進行掃描,以便識别。而要對兩千多年前的醫學簡書文字、曆史背景、學術内涵進行解讀,是整個醫簡研究整理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工作。

“這是最重要也是最艱巨的工作,這些醫簡所承載的時代曆史、文化、風情、人物等等,可能需要幾代人去研究。”柳長華稱。

與《黃帝内經》等早已編撰成書,曆經數百年的傳世醫學經典不同,天回醫簡距今已有2000餘年,傳播中斷且未經後人之手,簡書内容仍十分原始真實,對每一個字的确認都極費功夫。

在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時,就曾發現不少文本錯誤,而天回醫簡的文字整理,則需要古文字、中醫藥等交叉學科知識,更為專業嚴謹。

“比方說醫簡上的‘敝昔’就是‘扁鵲’通用字,是以我們得出了醫簡為扁鵲傳書的判斷;再比如醫簡是由齊入蜀,是以很多生僻字我們需要結合齊地方言進行解釋。”

研究過程中,柳長華團隊發現,天回醫簡所反映的漢代醫療水準已十分發達,甚至出現了記載成方制劑的《治六十病和齊湯法》,其醫學史價值已超越馬王堆醫書。

“有些人認為2000多年前的簡書肯定是落後的,但結果可能并不是這樣,天回醫簡的價值在我看來是曆久彌新的,我們做簡帛研究的宗旨也是如此,意在返本開新。”

以天回醫簡為基礎

首個出土醫學文獻影像資料庫将建成

近百年來,大陸出土了大量醫學簡帛文獻,這些簡帛文獻對重新發現上古、中古醫學,系統展示上古、中古時期醫學圖景,探究中醫學理論演變、傳承發展規律,系統梳理中醫發展的學術脈絡,複現、澄清早期醫學文化的文化基因、源流脈絡具有重要意義。

但出土文獻的出版書籍大多印數少,價格昂貴,圖檔資料多模糊,古僻字、漫漶字多,異構、訛别字多,閱讀分析不易,文句艱澀難懂,簡帛醫學内容與傳世古醫籍亦有明顯差異,對研究者而言材料搜集頗為不易,尤其對于中醫從業人員來說使用極為不便。

“是以,一個集存儲、加工、檢索、浏覽于一體的出土醫學文獻影像資料庫應運而生,我們将以天回醫簡為基礎,建成中國首個出土醫學文獻影像資料庫。”

扁鵲傳書《天回醫簡》今年出版,首個出土醫學文獻影像資料庫将建成

▲拷貝台上簡帛文字摹本制作

柳長華表示,天回醫簡價值巨大,除了其本身存在的重大史料價值及醫學價值,篆隸古隸與接近八分書隸書的三書共存,反映了秦漢之際漢字隸變的縮影,醫簡西傳與川藥入方也實證了漢代時期國内國外豐富的文化與物質交流,無愧為世界的寶藏。

他透露,出土醫學文獻影像資料庫将利用數字化的方式對天回醫簡的古文字進行摹拟,制作成電子摹本,形成電子文檔,讀者可對每一個字進行檢索識别,對醫學古籍的識别将更便利。同時,醫學古籍數字化後也為古籍本身的儲存保護提供了支援。

“建成資料庫後,醫學古籍的傳播變得更容易,也能推動更多人參與研究。我們将來的目标是建成國際一流的出土醫學文獻影像資料庫。也就是說,如果要研究中醫簡帛文物,到成都來就是了!”

紅星新聞記者 劉珂君

編輯 譚王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