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病(此文無價)

扁鵲曾有 “病有六不治”之原則:

“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陰陽并,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病人看病,醫者治病,天理也。

但是,凡事都有規律,也有準則,扁鵲第一不治之原則的病人,就是有“心病”的人,這也是他的第一治病原則。

為什麼扁鵲會将這一則原則放在首位呢?

原因大抵便是,驕恣不論于理這類病人,說白了就是不講道理這種人,就算你有醫術可以療愈他身上的病,也無法醫治存在他心裡的病。

看病二字,看似是在治療身體之病,實則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醫治自己内心裡的“頑疾”。

看病(此文無價)

1: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無論你如何解釋,對方都不會相信你所說的每一句話裡的每一個字。

其實,遇到三觀不合,保持認知水準有着巨大鴻溝的人,無論你如何解釋,都是一次“犯賤”,更是一種自我傷害。

正如王川說的那樣:

“試圖免費給不願意聽的人解釋,是一種病,必須治。

這就好像看到一個正在往山下滾的巨石,就馬上想去接住攔住,即使你主觀上是好意,客觀上也會被撞得傷痕累累。”

舉個例子,很多人說女人一旦陷入愛情的海洋裡,是沒有思考能力的,哪怕就連她們自己覺得對方很可能不會是可以陪伴自己一生的人,但就是聽不進自己的勸,也聽不進别人的勸。

不管讓你如何解釋,不管你找到了多少個強有力的觀點和判斷,都無法讓她選擇放棄。

看病(此文無價)

這些人,說到底從來就隻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且這種判斷還是完全出于她自己個人的感覺,以及非常淺薄的想象。

等真正等到了哪天,她完全感受到了當初的天真、幻想、作踐自己和感到深深懊悔之後,就知道後悔兩字怎麼寫了。

生活裡,我們總會遇到一些同自己三觀完全有巨大不同的人,他們一直都會堅持着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覺得,自己根本無法改變對方,那就讓對方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去對待人生吧,反正他的人生,終究是他的人生。

并且,自己的善意,自己的主動解釋,既有可能讓他們感到不爽,甚至還可能遭受到對方的排擠與怨恨。

看病(此文無價)

這個時候,多一事,就不如少一事。

你叫不醒一個正在裝睡的人,正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你越想說,他越不想聽。

這樣的情況,對于你,對于他,都不好,何不選擇冷靜下來,不去做任何的解釋。

你免費給别人“看病”,别人覺得自己“沒病”,你越是解釋他“有病”,他反而覺得你“有病”。

不如當作自己什麼都沒看到,看到了也當作沒看到,心裡無所謂,腦裡沒關系。

反正,如果你站在了理的這一方,對方早晚會因為自己的“無理”而吃虧,而吃苦,而受罪,時間會證明一切。

看病(此文無價)

2:給别人看病之前,先給自己看病

周敦頤在《通書·過二十六》:

“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甯滅其身而無悟也。”

人的劣根性在于,因為一時的自卑、膽怯,進而因為害怕遭遇失敗,然後總是小心翼翼地掩飾自己的缺點、錯誤,因為害怕遭受批評而畏首畏尾。

這些人像極了一個小孩子,明明他的實際年齡早已成年了,可他呈現出來的心智卻如同孩子一樣,生怕自己一時犯錯,就會遭受到大人的指責和追責。

于是,一旦發現自己身上存在一些問題,甚至這些問題是稀松平常的,很多人都會有的,但就是為了呈現出自己最好,最正直,最陽光燦爛的一面,是以選擇“諱疾忌醫”。

說白了,這是一種心理頑疾,這種心理疾病的典型表現在于,為了維護自己所謂的尊嚴和面子,幹脆離真實的自己越遠越好。

看病(此文無價)

《道德經》裡講到: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道自己的不知道,然後敢于去接受不同的聲音,聽進專業人士的聲音,這才是高尚的品質。

反之,明明不知道,卻偏偏喜歡假裝自己知道,這不光是一種缺點,還是一種心理生病的表現。

因為,喜歡自欺欺人的人,又怎能會過上健康的心理生活呢?

是以,《道德經》裡又接着說道: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性情聖潔的人,他們之是以沒病,就在于他們正視了自己的缺點,承認了自己不懂的知識,是以他們敢于承認自己的無知,大方接納自己的缺點,是以反倒在生活裡過得自在而健康。

不過,一個人格健康的人,不光要做到及時地發現自身和别人身上所存在的問題,還要做到的一點就是:給别人看病之前,先給自己看病。

也就是說,你認清了自己,就意味着也了解了對方,也就知道對方為什麼會有這麼一些性格表現。

但與此同時,不要因為别人與自己不同就滿嘴自以為是,或是樂此不疲地評價對方。

正如《了不起的蓋茨比》裡有這麼一句話:

“每當你想批評别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勢。”

因為你已經跨過了别人還沒跨過去的坎,是以認知能力比對方高出許多。

但你也不能因為認知能力比對方強,然後就可以随意地評價别人,站在道德制高點,或是帶着一種優越感來給對方“看病”。

如果你真的那樣做了,說明了自己還是“有病”。

看病(此文無價)

3:做自己的醫生,成為别人的朋友

人世間裡,沒有任何東西是非黑即白的,我們也沒有任何道理要成為一個“絕對”的人。

正如沒有真正的病人,也沒有真正的醫生。

人活一世,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心靈上的,多多少少都會帶點“病”。

一個人,懂得為自己看病,是一種本事,也是一種智慧,而懂得成為“病人”的朋友,則是一種眼界,更是一種格局。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講到:

“知人者智,自知之明。”

懂得了解别人,不失為一種聰明,隻有做到了了解自己,才能夠成就智慧。

的确,人生當中,一個人隻有做到了成為自己的醫生,成為别人的朋友,才能真正活得惬意自在,也才會過得快樂幸福。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