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學術“四大發現”集體亮相國家典籍博物館,來看看都有啥?

中國學術“四大發現”集體亮相國家典籍博物館,來看看都有啥?

  ▲(國家圖書館供圖)

1月14日,“二十世紀國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展廳預展,面向社會公衆開放。

國家典籍博物館是依托于國家圖書館宏富館藏,以展示中國典籍、弘揚中華文化為宗旨的國家級博物館,是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的新拓展。

展覽分為“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四個專題。據了解,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内閣大庫檔案是20世紀國中國學術的“四大發現”。“這次我們聯合了四家機構,把分别藏于四個不同地區的文物集中進行展示,目的就是讓我們普通的觀衆能夠了解中華文化的根脈,重拾那個時代的記憶,最終能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圖書館展覽部主任顧恒介紹道。

殷墟甲骨 文化根脈

本次展覽首次将分藏于各處的四大文獻荟萃一堂,展出面積近3000平方米,集中了甲骨、簡牍、敦煌遺書、明清檔案等多種類型的珍貴文物文獻共249種,382件,也是目前為止“四大發現”文物最大規模的展覽。其中,“殷墟甲骨”專題共展出展品50種54件,分為“重制的文明”“神秘的文字”“神奇的王國”“探索的旅程”四個單元,包括甲骨實物展示、考古發掘資料圖檔、相關研究成果集錦等。

亮點展品有記載商王田獵,獵獲麋鹿和兔的龜腹甲殘片甲骨2174,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後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現出來,十分生動傳神。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數最多的甲骨5405,記錄了商代日食——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載之一的甲骨5509也在其中。此外,甲骨6006經著名甲骨文專家董作賓與其他甲骨碎片綴合,确定了商王世系,不僅印證了《史記·殷本紀》中相關記載基本正确,還對《史記·殷本紀》所記載商王順序進行了修正,解決了商王世系的重大疑問。

居延漢簡 曆史見證

“居延漢簡”專題展出展品總計81種,155件。包含“有冊有典”“流沙墜簡”“居延漢塞”“大漠孤煙”“手不釋卷”五個單元。“有冊有典”“流沙墜簡”兩單元溯源了簡牍發展曆史,系統介紹了居延漢簡的三批重要發現;“居延漢塞”生動地展示了居延地區的曆史發展軌迹和戍邊吏卒的重要職責,真實還原漢代邊塞屯戍的軍隊面貌,其中圖文并茂地介紹了通報敵情的“候望”、巡視天田痕迹的“日迹”制度、功過獎懲制度,以及武器裝備情況、武器管理制度等内容;“大漠孤煙”“手不釋卷”則從衣、食、住等後勤保障中展現戍邊吏卒的日常生活,以及戍邊吏卒在工作之餘的學習情況,讓大家得以窺見兩千年前居延戍邊生活的細節點滴。

敦煌遺書 中古傳奇

“敦煌遺書”展覽選取了不同時期敦煌石窟的紋樣、佛像等元素,并在展廳中大面積采用經典洞窟壁畫,營造出璀璨瑰麗的敦煌特色,展示敦煌遺書中盛衰相繼、融彙中西、異彩紛呈的中古世界。

為全方位展現長卷,展覽采用了大量長通櫃,盡可能讓觀衆看到展品全貌“敦煌遺書”專題展品共計49種,50件,全部藏于國家圖書館,還有部分由敦煌研究院提供的數字壁畫資源。亮點展品包括抄寫于西涼建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417年1月30日)的《四分律初分》,是現存最早的抄本,同時也是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中有紀年的最早一卷。還有為搶救敦煌遺書,1909年護理陝甘總督毛慶蕃呈送清學部的樣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五十七》,完整儲存了卷軸裝書籍的形态。

明清檔案 國家記憶

明清檔案是中國明清時期社會發展史的多方位記載,是大陸曆史上儲存數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檔案。“明清檔案”專題展出展品69種123件,是中國明清時期社會發展史的多方位記載,是大陸曆史上儲存數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檔案。展覽特别梳理《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曆史沿革》《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錄〉檔案清單》《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檔案全宗目錄》等資料,通過表格、圖檔與檔案展品,生動直覺地展示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在不同時期對于明清檔案的保管與利用。“明清檔案作為一種檔案文書,在明清時期更多的是以檔案或者是文書來治理國家。現在我們從中能夠看到當時的曆史風貌,它是最直接或者是最真實的一種展現。”顧恒告訴記者。

展覽開展後,國家圖書館還通過直播活動、線上展覽等方式增進與觀衆的互動。同時,開發展覽“線上超現實看展體驗項目——古籍巡遊記”,選取重要展品近30件,利用VR技術生動講述展品故事,将文物陳展與VR技術深度結合,借助虛拟現實技術讓古籍“活起來”。(完)(原标題:中國學術“四大發現”首次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集中亮相)

記者/李翊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