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父母都把孩子當作寶貝,在他們成長中小心翼翼呵護,唯恐他受到委屈。同齡或年齡相仿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上幼稚園、國小會接觸更多同學,孩子們相處難免會有摩擦。當被欺負挨打時,父母很心疼也會很困惑,很少有爸爸媽媽得知自己孩子被欺負無動于衷,直接代替他出頭呢還是讓孩子“以牙還牙”,相信這兩種做法都有。

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講他也許知道自己被打受委屈,但并不知道該怎樣去做,要麼就是傷心哭泣,要麼就是告訴媽媽,還有一些自我保護意識強的孩子會出手還擊。
01、孩子被打,遠沒有打回去那麼簡單
幼兒教育節目《不要小看我》,兩個孩子産生沖突,一個男孩兒抓住另一個的頭發,這時教授王弢立馬告訴被打的孩子還手。
這個做法評論區絕大多數人都支援,要打回去,否則被欺負慣了,會成為”受氣包”。但是少數人認為,以暴制暴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教孩子自我保護遠離傷害才最重要。
心理學家曾經追蹤記錄過2583次孩子之間出現過摩擦後的處理方式,總結出孩子面對欺負時不同反應決定不同後果。
記錄中有80%的孩子被打時,會退縮哭泣不會反抗,導緻後續還會被欺負。20%的孩子被欺負時會還擊,那些還擊成功的幾乎不會再次被打,還擊失敗後默默承受的孩子在後續生活中被欺負得更頻繁。直接求助父母或老師的孩子,日後也不會再次被欺負。
02、孩子被打,父母的引導決定他一生
打回去或者默不作聲不同角度看,各有道理,但是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還擊的勇氣和力量,對那些本性就比較柔弱溫和的孩子,讓他出手還擊打人挑戰性很大。
1、“打回去”會有更大隐患
《老師請回答》中有一個小女孩兒,從小就被媽媽教育被欺負直接打回去,直到打赢為止,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使她也養成了暴力解決問題的習慣。有時與同學有摩擦會把男生打出彩,被同學們孤立,沒有朋友,集體活動也總不合群被忽視。
被欺負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反抗打回去,如果不考慮當時的場合和狀況,孩子撕打中造成傷害得不償失。或者孩子本身沒有反抗的實力硬着頭皮上,一旦反抗失敗内心産生挫敗感,孩子會因為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而自責,下次被欺負可能選擇閉口不講,甚至招緻對方變本加厲。
還有一個嚴重問題,欺負就打回去,在孩子的意識中留下了簡單粗暴的行事方式,
2、不計較
《婆婆和媽媽》中秦昊的女兒米粒,因為在幼稚園被一個小男孩兒刻意撞倒,男孩兒被老師要求道歉。但是從那以後,這位小男孩兒總是找茬撞米粒,即便被逼到牆角,米粒也沒有反擊。
對此事秦昊的媽媽說,都是小孩兒,不用計較。很多家長認為小孩子之間的小摩擦打打鬧鬧正常,其實對幼小的孩子來說會造成自我保護意識缺乏,内心受到傷害。
孩子被欺負直接還擊隻是暫時安全,而父母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忽視态度,更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這都影響着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将來為人處事方式。
每一個孩子成長階段都會遇到被打,父母作為引導者除了保護孩子不被欺負,教給他随機應變的能力最重要。
03、教給孩子善良的同時懂得自我保護
曾經的主持人王小骞分享女兒早早在幼稚園被小朋友咬傷臉,她的做法大家一緻點贊。
當時正是午睡時間,小朋友們都在睡覺,早早擔心影響大家并沒有哭。王小骞問為什麼沒有第一時間告訴老師,而早早卻認為小朋友是和她玩,告訴老師是在告狀。
王小骞感慨孩子不想影響别人不告訴老師,這是善良但是要有底線,不要讓自己受傷害。
她引導孩子再遇到類似情況直接把對方推開,并且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作為媽媽王小骞沒有憤怒地去替女兒出頭,也沒有忽視女兒的傷害,而是教給她怎樣保護自己。
平時應該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遠離傷害,培養自我保護意識。
首先讓孩子擁有不被欺負的實力,從小培養自主意識,讓他懂得與人相處的分寸,在被欺負時能第一時間察覺,勇敢說不。
其次培養樂觀性格,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都要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即便犯錯誤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指責,要了解情況讓孩子擁有開朗樂觀的性格,懂得與人相處的技巧,更容易交到朋友遠離欺淩。
最後父母做好後盾,讓孩子明白父母永遠無條件保護他,遇到被欺負一定第一時間讓爸爸媽媽知道,帶給孩子安全感和勇氣。
結語:
在《奇葩說》中蔡永康講過:有必要還擊,但傳遞給孩子有智慧地還擊更重要。在遇到孩子被打,每一位父母心疼又氣憤,但沖動“報仇”的心理不可取。一定了解情況,冷靜分析,過度保護和忽視都不是最好的方法。教給他必要的保護方式,讓孩子的善良有底線。
(本文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