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父母都把孩子当作宝贝,在他们成长中小心翼翼呵护,唯恐他受到委屈。同龄或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上幼儿园、小学会接触更多同学,孩子们相处难免会有摩擦。当被欺负挨打时,父母很心疼也会很困惑,很少有爸爸妈妈得知自己孩子被欺负无动于衷,直接代替他出头呢还是让孩子“以牙还牙”,相信这两种做法都有。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讲他也许知道自己被打受委屈,但并不知道该怎样去做,要么就是伤心哭泣,要么就是告诉妈妈,还有一些自我保护意识强的孩子会出手还击。
01、孩子被打,远没有打回去那么简单
幼儿教育节目《不要小看我》,两个孩子产生冲突,一个男孩儿抓住另一个的头发,这时教授王弢立马告诉被打的孩子还手。
这个做法评论区绝大多数人都支持,要打回去,否则被欺负惯了,会成为”受气包”。但是少数人认为,以暴制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教孩子自我保护远离伤害才最重要。
心理学家曾经追踪记录过2583次孩子之间出现过摩擦后的处理方式,总结出孩子面对欺负时不同反应决定不同后果。
记录中有80%的孩子被打时,会退缩哭泣不会反抗,导致后续还会被欺负。20%的孩子被欺负时会还击,那些还击成功的几乎不会再次被打,还击失败后默默承受的孩子在后续生活中被欺负得更频繁。直接求助父母或老师的孩子,日后也不会再次被欺负。
02、孩子被打,父母的引导决定他一生
打回去或者默不作声不同角度看,各有道理,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还击的勇气和力量,对那些本性就比较柔弱温和的孩子,让他出手还击打人挑战性很大。
1、“打回去”会有更大隐患
《老师请回答》中有一个小女孩儿,从小就被妈妈教育被欺负直接打回去,直到打赢为止,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使她也养成了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有时与同学有摩擦会把男生打出彩,被同学们孤立,没有朋友,集体活动也总不合群被忽视。
被欺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反抗打回去,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场合和状况,孩子撕打中造成伤害得不偿失。或者孩子本身没有反抗的实力硬着头皮上,一旦反抗失败内心产生挫败感,孩子会因为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而自责,下次被欺负可能选择闭口不讲,甚至招致对方变本加厉。
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欺负就打回去,在孩子的意识中留下了简单粗暴的行事方式,
2、不计较
《婆婆和妈妈》中秦昊的女儿米粒,因为在幼儿园被一个小男孩儿刻意撞倒,男孩儿被老师要求道歉。但是从那以后,这位小男孩儿总是找茬撞米粒,即便被逼到墙角,米粒也没有反击。
对此事秦昊的妈妈说,都是小孩儿,不用计较。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子之间的小摩擦打打闹闹正常,其实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会造成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内心受到伤害。
孩子被欺负直接还击只是暂时安全,而父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忽视态度,更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这都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将来为人处事方式。
每一个孩子成长阶段都会遇到被打,父母作为引导者除了保护孩子不被欺负,教给他随机应变的能力最重要。
03、教给孩子善良的同时懂得自我保护
曾经的主持人王小骞分享女儿早早在幼儿园被小朋友咬伤脸,她的做法大家一致点赞。
当时正是午睡时间,小朋友们都在睡觉,早早担心影响大家并没有哭。王小骞问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而早早却认为小朋友是和她玩,告诉老师是在告状。
王小骞感慨孩子不想影响别人不告诉老师,这是善良但是要有底线,不要让自己受伤害。
她引导孩子再遇到类似情况直接把对方推开,并且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作为妈妈王小骞没有愤怒地去替女儿出头,也没有忽视女儿的伤害,而是教给她怎样保护自己。
平时应该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远离伤害,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让孩子拥有不被欺负的实力,从小培养自主意识,让他懂得与人相处的分寸,在被欺负时能第一时间察觉,勇敢说不。
其次培养乐观性格,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即便犯错误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指责,要了解情况让孩子拥有开朗乐观的性格,懂得与人相处的技巧,更容易交到朋友远离欺凌。
最后父母做好后盾,让孩子明白父母永远无条件保护他,遇到被欺负一定第一时间让爸爸妈妈知道,带给孩子安全感和勇气。
结语:
在《奇葩说》中蔡永康讲过:有必要还击,但传递给孩子有智慧地还击更重要。在遇到孩子被打,每一位父母心疼又气愤,但冲动“报仇”的心理不可取。一定了解情况,冷静分析,过度保护和忽视都不是最好的方法。教给他必要的保护方式,让孩子的善良有底线。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