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一種感覺,輔導孩子一道最簡單的數學題,你自認為孩子一定會的。但結果……,當時就讓你感覺血液一直湧上頭頂,有種想要歸西的沖動!
我家孩子今年7歲,開始的時候這種崩潰的感覺一直陪伴着我。但後來找到了一些辦法就好多了。今天開始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育兒的一些淺見和不成熟的方法!隻代表個人觀點!不要拔高哦!
孩子四歲的時候,我回家考她幼稚園老師給留了幾道數學題,比如12+13等于多少?她掰着手指頭算了一會說:爸爸,等于15,聽到這答案你是什麼感覺?其實我們不用發火,那樣孩子會害怕,也影響今後的親子關系!家長應該對孩子建立規則,建立獎罰制度,而不是發洩情緒,盡量别把外面的情緒帶到孩子身邊,至少應該時常檢討一下自己階段性的做法。
回到上面的問題,基礎的數學對于五歲以下的孩子是從具象階段到抽象階段的,她們現在掰手指算錯是正常的,因為5以上的數字是她們認知以外的(神童例外),一年級孩子和三年級孩子的認知程度也是有很大差別的!随着年齡增長也要改變對孩子的引導方式。
孩子長大了一些後就面臨着各種需要我們去輔導完成的作業,其實換個角度想想,孩子也挺可憐的,他們甚至不知道寫作業是為了什麼?學鋼琴是為了什麼?小時候父母對我們解釋學習的意義你能了解嗎?作業就是孩子的天敵,無一例外。

在她寫作業的時候,我會坐在離她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告訴她爸爸也在寫作業,爸爸的作業就是工作,從監督者變成戰友,和孩子一起恢複到重新開機狀态,她遇到不會的就會來問你,你就能深切了解孩子做不出題的感受了!不能因為她做錯題你就焦慮的聯想到災難性的後果,比如:就這學習成績,以後可怎麼辦啊?不得學壞了?大可不必這樣,因為你的焦慮其實并不值得那麼焦慮。
也不要認為我們小時候是學霸,就自然而然的認為我們的孩子也應該是學霸,這就是典型的“回歸”心理,千萬要杜絕!你想我都做過學霸了,這已經很好了。這樣你就會平衡一點了。
有時我會給孩子列印一些複習題,讓她沒有顧慮先做,然後檢查,把做對的題劃出來表揚鼓勵她,這樣你和孩子都會有一些成就感,然後再循環,直到把所有的題都作對,孩子的自信心自然也就堅固了!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在高三剩下一個月的時候,他還有時間打遊戲,而且他的媽媽還陪着他一起玩,我就很懷疑他的學習時間是怎麼配置設定的,後來他跟我說:我是研究做題,而不是刷題,老師布置的題型可能要求我們做30道同類型題,可他就做3道,然後利用這個題型的公式來為别的同學出題,做錯了還給他們講解,這就夯實了他對這道題的徹底了解!就是《費曼》學習法。這很有用。
當然學渣也有辦法,他們可以選擇分工的做法,選自己會做的題,再把方法分享給其他合作的同學,互相循環!這也是以後社會的一種生存法則!
今天就分享到這吧!待續!歡迎家長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