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共育校園】我們這樣陪孩子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有了規則,人們才能夠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保證社會穩定。

具體到人這個複雜的生命體來說,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成長的過程,絕不能像對待一個簡單的機械體一樣,有明确的、複雜的、具體的步驟。

複雜體系,需要用簡單的規則去驅動,這也是最玄妙、最有趣的地方。到底什麼樣的規則,才能讓孩子成為富有生命力的個體,讓孩子成為了一個為自己負責的人?

【共育校園】我們這樣陪孩子

因為我們替孩子操再多的心,你能陪他到什麼時候呢?他如果沒有處理問題的能力,他如果沒有能夠保護自己的能力,父母再使勁都沒有用。比如:從孩子寫作業這麼一件事,我們就能夠看得出來。就是大量的家長,在孩子上一年級以後開始緊張,說怎麼能夠幫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後很多人就出馊主意,說一年級是最重要的時候,一定要盯住他,幫他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等他學會了寫作業就好啦。然後從一年級開始盯他寫作業。糟了,這一盯他寫作業,就得一直盯。因為隻要你不盯,這孩子就開始放松。然後很多家長特别奇怪,說平常都父慈子孝的,都特别開心,為什麼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一寫作業就生氣,一股莫名的怒火就從後腦勺冒上來。

【共育校園】我們這樣陪孩子

我們知道大喊大叫對于孩子寫作業沒有任何幫助,但是很多父母就是忍不住大喊大叫,還心髒病發作被送到醫院等等,搞出很多問題來。

是以,我們需要讓孩子自己會往前跑。當這個孩子内心當中存在着生命力,你抑制不住他。他就會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追尋,不斷地自己找書去讀。這才是一個人一生當中發展最重要的來源和力量。

那麼具體來講,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成長呢?

第一個叫作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能夠帶來什麼?就是信任、尊重、安全感。

因為雖然每一個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說,我是最愛他的。但是要真的建立無條件的愛,我們需要和兩樣東西做鬥争:一個東西叫作交換,一個東西叫作威脅。

【共育校園】我們這樣陪孩子

那天我在外面吃早餐,聽到了一位媽媽不停唠叨:“你會快點不會,再不快點要遲到了,再這樣以後幹脆别吃飯,餓着去學。”這種威脅的方法,就會讓孩子處在不安全感之中。當父母喜歡用威脅的方法對待孩子時,孩子也在不斷地跟你學習。我們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是以在青春期以前,你對待這個孩子的方法有多麼簡單粗暴,多麼容易搞定他,你就會收獲一個多麼殘酷的青春期,就這麼簡單。因為他在跟你學習,他在跟你學習所有處理問題的方法。等他有能力以後,他會把所有從你身上學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全部首先應用在你的身上。

【共育校園】我們這樣陪孩子

還有很多父母喜歡随口承諾。今年如果成績考得好,帶你去旅遊或者給你買手機。結果成績出來,一臉不屑地說成績太差了,什麼也别想了。那一刻,孩子立刻意識到你愛的不過是那個成績。是以,我們用這種錯誤的溝通方式,跟孩子之間沒法建立無條件的愛。

但是無條件的愛不代表溺愛,無條件的愛是可以批評的。孩子做錯了事,一定要有人出來指正,這個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但你要注意,在批評他之前,你要先闡明無條件的愛。“因為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是以,我要告訴你,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因為爸爸媽媽是最關心你的,是以,我要堅決制止你做這樣的事情。講完了之後,你可以說得很嚴厲,講完了之後,還要告訴他說,你看,今天爸爸雖然批評了你,但是爸爸媽媽永遠是愛你的。”你得不斷地強調這件事情,他才能夠知道說:“哦,原來爸媽向我提意見,批評我,是真的為了我好。”

第二叫作價值感。

無條件的愛可以帶來歸屬感,他知道我屬于這個家。怎麼建立價值感呢?就是你要讓孩子知道,他是有價值的,他是有能力的,他是可以自己解決很多問題的,他的自尊水準才會高,這個就叫作價值感的建立。

【共育校園】我們這樣陪孩子

我們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有一種習慣性打擊。孩子無論表現得好還是不好,父母都負責打擊他。表現得好,說你翹尾巴,表現得不好,說你看你,你比别人差多少。然後父母隻要出現,永遠不允許孩子得意,永遠不允許孩子高興,不允許孩子驕傲。這種習慣性的打擊導緻的結果是:我們在一天到晚地降低孩子的自尊水準,但是你要知道,一個人的自尊水準決定了他的自律性。自尊水準高的人自律性就強,但是如果一個人自尊水準低,他覺得我做什麼事都不行,做不了,那麼他的自律性也會差。為什麼大量的孩子拿起手機就停不下來?原因就是他的自尊水準極低,他覺得我反正管不了我自己,我這個人沒法管自己。因為父母整天說“你管不住自己”。孩子會逐漸地長成父母嘴裡描述的樣子。是以,我們需要提高孩子的自尊水準,就是我們需要在孩子做對事的時候,立刻站出來告訴他,你剛剛這件事情做得對,原因是什麼。表揚他,并且說為什麼。把為什麼說清楚以後,孩子通過做了這麼一件正确的事,學會了一輩子堅持這個正确的事。當我們提高了他的價值感以後,他的自尊水準提高,他的自律性才能夠相應地提高,進而為自己負責。

這讓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個案例。

【共育校園】我們這樣陪孩子

陶行知在學校裡面看到兩個學生打架,一個年紀大一點的學生揪着另外一個小朋友打。陶行知過去制止了他們,了解了一下情況,然後對高年級的那個學生說,你到辦公室裡面去等我。然後就離開了。到了辦公室,看見那個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在那裡了,陶行知馬上拿出一顆糖對他說:“來,拿着。”學生十分詫異:“怎麼了,老師?”陶行知說:“我讓你來,你就來了,還跑得很快,馬上就到了辦公室,比我還先到,說明你心目中有我這樣一個校長,說明你很尊敬師長,我得獎勵你。”學生說:“謝謝校長。”陶行知又拿出一顆糖給學生說:“來,拿着。”學生又詫異了:“怎麼了,校長?”心裡面納悶萬分,難道我今天還打對了?陶行知接着說:“我已經調查過了,你打了那個小朋友,是因為他欺負女生。你見義勇為,十分的勇敢、正義,非常不錯,值得表揚!”

學生說:“謝謝校長。”陶行知接着問:“那你覺得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來解決這個事情呢?”學生連忙說:“校長,我錯了,我可以隻是把他們拉開就行了,不需要打他的。這是我做的不對。我下次不會這樣魯莽,這樣暴力了。”陶行知馬上拿出第三顆糖,對他說:“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你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過錯,馬上承認自己的錯誤,并能想到後面不再犯了,真是好孩子。我應該獎勵你。”

三顆糖,我們想想看,如果你是這個孩子,你這輩子會不會忘記這件事?陶行知先生用這三顆糖,幫助孩子塑造了哪三個行為呢?

第一個行為叫作尊敬師長,第二個行為叫作見義勇為,第三個行為叫作知錯能改,這才是價值觀。

第三個是終身成長的心态。

一個人這一輩子就算有愛,有價值感,他也很難不遇到挫折。但如果遇到了挫折之後,他的第一反應是我害怕,我不敢做了,我太丢人了,我不要再做了,那麼他永遠不可能成功。那真正能夠讓他不斷地向前邁進的,就是終身成長的心态。他把每一次挫折,都視作是一次學習的機會。

【共育校園】我們這樣陪孩子

一個人為什麼努力?一個人為什麼勇于嘗試?一個人為什麼勇于接受挑戰?你去考察背後的心态一定都是來自于終身成長。我可以不斷地改變,我可以不斷地進步。但如果一個人是固定型的心态,覺得我可不能丢臉,我都混到這個份上了,要失去這一切可怎麼辦?當你不斷地想這樣的問題的時候,你變得越來越狹隘,越來越閉塞,越來越固步自封。

那怎麼才能夠幫助孩子成長呢?

首先,我們應該學會不要給孩子貼大量的标簽。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與别人的孩子比。因為人這一輩子,并不跟任何人作鬥争,人這一輩子并不跟任何人做比較,人這一輩子隻跟自己比賽。就是你最終有沒有跑過自己,有沒有讓自己變得更強。

其次,你是不是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你在肯定一個孩子的行為的時候,你肯定的是這個行為所帶來的結果,還是這個行為背後的動機?結果是暫時的,動機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終身成長。

現在我們想想看,一個孩子内心有無條件的愛,父母很愛他,他愛這個社會;自尊水準很高,他的價值感很強,他知道自己能夠解決問題;同時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困難,他能夠用終身成長的心态不斷地反思,不斷地進步。

把這三點放到一個孩子體内,我相信這個人一定會自我不斷地成長。因為人是一個複雜體,隻有他真正的内在動力足夠,生命力旺盛,有愛,他才能夠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這樣的一個人。

作者:劉海霞,女,中國小一級教師,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洛陽市骨幹教師,洛陽市優秀班主任,嵩縣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任教于嵩縣鶴鳴國小。(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編輯:嶽曉男 校核 :曉月 圖檔:柴浩虹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

請點贊分享轉發朋友圈

【共育校園】我們這樣陪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