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共育校园】我们这样陪孩子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有了规则,人们才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保证社会稳定。

具体到人这个复杂的生命体来说,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绝不能像对待一个简单的机械体一样,有明确的、复杂的、具体的步骤。

复杂体系,需要用简单的规则去驱动,这也是最玄妙、最有趣的地方。到底什么样的规则,才能让孩子成为富有生命力的个体,让孩子成为了一个为自己负责的人?

【共育校园】我们这样陪孩子

因为我们替孩子操再多的心,你能陪他到什么时候呢?他如果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他如果没有能够保护自己的能力,父母再使劲都没有用。比如:从孩子写作业这么一件事,我们就能够看得出来。就是大量的家长,在孩子上一年级以后开始紧张,说怎么能够帮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很多人就出馊主意,说一年级是最重要的时候,一定要盯住他,帮他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他学会了写作业就好啦。然后从一年级开始盯他写作业。糟了,这一盯他写作业,就得一直盯。因为只要你不盯,这孩子就开始放松。然后很多家长特别奇怪,说平常都父慈子孝的,都特别开心,为什么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一写作业就生气,一股莫名的怒火就从后脑勺冒上来。

【共育校园】我们这样陪孩子

我们知道大喊大叫对于孩子写作业没有任何帮助,但是很多父母就是忍不住大喊大叫,还心脏病发作被送到医院等等,搞出很多问题来。

因此,我们需要让孩子自己会往前跑。当这个孩子内心当中存在着生命力,你抑制不住他。他就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寻,不断地自己找书去读。这才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发展最重要的来源和力量。

那么具体来讲,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长呢?

第一个叫作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能够带来什么?就是信任、尊重、安全感。

因为虽然每一个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说,我是最爱他的。但是要真的建立无条件的爱,我们需要和两样东西做斗争:一个东西叫作交换,一个东西叫作威胁。

【共育校园】我们这样陪孩子

那天我在外面吃早餐,听到了一位妈妈不停唠叨:“你会快点不会,再不快点要迟到了,再这样以后干脆别吃饭,饿着去学。”这种威胁的方法,就会让孩子处在不安全感之中。当父母喜欢用威胁的方法对待孩子时,孩子也在不断地跟你学习。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所以在青春期以前,你对待这个孩子的方法有多么简单粗暴,多么容易搞定他,你就会收获一个多么残酷的青春期,就这么简单。因为他在跟你学习,他在跟你学习所有处理问题的方法。等他有能力以后,他会把所有从你身上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部首先应用在你的身上。

【共育校园】我们这样陪孩子

还有很多父母喜欢随口承诺。今年如果成绩考得好,带你去旅游或者给你买手机。结果成绩出来,一脸不屑地说成绩太差了,什么也别想了。那一刻,孩子立刻意识到你爱的不过是那个成绩。所以,我们用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跟孩子之间没法建立无条件的爱。

但是无条件的爱不代表溺爱,无条件的爱是可以批评的。孩子做错了事,一定要有人出来指正,这个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但你要注意,在批评他之前,你要先阐明无条件的爱。“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所以,我要告诉你,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因为爸爸妈妈是最关心你的,所以,我要坚决制止你做这样的事情。讲完了之后,你可以说得很严厉,讲完了之后,还要告诉他说,你看,今天爸爸虽然批评了你,但是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你的。”你得不断地强调这件事情,他才能够知道说:“哦,原来爸妈向我提意见,批评我,是真的为了我好。”

第二叫作价值感。

无条件的爱可以带来归属感,他知道我属于这个家。怎么建立价值感呢?就是你要让孩子知道,他是有价值的,他是有能力的,他是可以自己解决很多问题的,他的自尊水平才会高,这个就叫作价值感的建立。

【共育校园】我们这样陪孩子

我们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有一种习惯性打击。孩子无论表现得好还是不好,父母都负责打击他。表现得好,说你翘尾巴,表现得不好,说你看你,你比别人差多少。然后父母只要出现,永远不允许孩子得意,永远不允许孩子高兴,不允许孩子骄傲。这种习惯性的打击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在一天到晚地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但是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决定了他的自律性。自尊水平高的人自律性就强,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尊水平低,他觉得我做什么事都不行,做不了,那么他的自律性也会差。为什么大量的孩子拿起手机就停不下来?原因就是他的自尊水平极低,他觉得我反正管不了我自己,我这个人没法管自己。因为父母整天说“你管不住自己”。孩子会逐渐地长成父母嘴里描述的样子。所以,我们需要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就是我们需要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立刻站出来告诉他,你刚刚这件事情做得对,原因是什么。表扬他,并且说为什么。把为什么说清楚以后,孩子通过做了这么一件正确的事,学会了一辈子坚持这个正确的事。当我们提高了他的价值感以后,他的自尊水平提高,他的自律性才能够相应地提高,从而为自己负责。

这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案例。

【共育校园】我们这样陪孩子

陶行知在学校里面看到两个学生打架,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学生揪着另外一个小朋友打。陶行知过去制止了他们,了解了一下情况,然后对高年级的那个学生说,你到办公室里面去等我。然后就离开了。到了办公室,看见那个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在那里了,陶行知马上拿出一颗糖对他说:“来,拿着。”学生十分诧异:“怎么了,老师?”陶行知说:“我让你来,你就来了,还跑得很快,马上就到了办公室,比我还先到,说明你心目中有我这样一个校长,说明你很尊敬师长,我得奖励你。”学生说:“谢谢校长。”陶行知又拿出一颗糖给学生说:“来,拿着。”学生又诧异了:“怎么了,校长?”心里面纳闷万分,难道我今天还打对了?陶行知接着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打了那个小朋友,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见义勇为,十分的勇敢、正义,非常不错,值得表扬!”

学生说:“谢谢校长。”陶行知接着问:“那你觉得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解决这个事情呢?”学生连忙说:“校长,我错了,我可以只是把他们拉开就行了,不需要打他的。这是我做的不对。我下次不会这样鲁莽,这样暴力了。”陶行知马上拿出第三颗糖,对他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马上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想到后面不再犯了,真是好孩子。我应该奖励你。”

三颗糖,我们想想看,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这辈子会不会忘记这件事?陶行知先生用这三颗糖,帮助孩子塑造了哪三个行为呢?

第一个行为叫作尊敬师长,第二个行为叫作见义勇为,第三个行为叫作知错能改,这才是价值观。

第三个是终身成长的心态。

一个人这一辈子就算有爱,有价值感,他也很难不遇到挫折。但如果遇到了挫折之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我害怕,我不敢做了,我太丢人了,我不要再做了,那么他永远不可能成功。那真正能够让他不断地向前迈进的,就是终身成长的心态。他把每一次挫折,都视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共育校园】我们这样陪孩子

一个人为什么努力?一个人为什么勇于尝试?一个人为什么勇于接受挑战?你去考察背后的心态一定都是来自于终身成长。我可以不断地改变,我可以不断地进步。但如果一个人是固定型的心态,觉得我可不能丢脸,我都混到这个份上了,要失去这一切可怎么办?当你不断地想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你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闭塞,越来越固步自封。

那怎么才能够帮助孩子成长呢?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不要给孩子贴大量的标签。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因为人这一辈子,并不跟任何人作斗争,人这一辈子并不跟任何人做比较,人这一辈子只跟自己比赛。就是你最终有没有跑过自己,有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强。

其次,你是不是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你在肯定一个孩子的行为的时候,你肯定的是这个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还是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结果是暂时的,动机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终身成长。

现在我们想想看,一个孩子内心有无条件的爱,父母很爱他,他爱这个社会;自尊水平很高,他的价值感很强,他知道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同时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困难,他能够用终身成长的心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进步。

把这三点放到一个孩子体内,我相信这个人一定会自我不断地成长。因为人是一个复杂体,只有他真正的内在动力足够,生命力旺盛,有爱,他才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这样的一个人。

作者:刘海霞,女,中小学一级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洛阳市骨干教师,洛阳市优秀班主任,嵩县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任教于嵩县鹤鸣小学。(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岳晓男 校核 :晓月 图片:柴浩虹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

请点赞分享转发朋友圈

【共育校园】我们这样陪孩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