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月20日電 (王玉玲)近日,國家藥監局釋出公告稱,即日起停止蓮必治注射液在國内的生産、銷售、使用,并登出其藥品注冊證書。
蓮必治是首個被國家藥監局下文停止産銷的中藥注射劑,标志中藥注射劑上市後評價已經開啟,這對未來中藥注射劑市場有哪些影響?實際上,一直以來,中藥注射劑的有效性、安全性問題就飽受争議,并且在近年受到越來越嚴格的監管,包括修改說明書、醫保報帳受限、重點監控目錄等。那麼,相關公司該如何應對?
上市後評價開啟
中新經緯查閱發現,本次被國家藥監局責令下架的蓮必治注射液為中藥注射劑,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作用,主要用于細菌性痢疾、肺炎、急性扁桃體炎的治療,成分為亞硫酸氫鈉穿心蓮内酯,給藥途徑為肌内注射和靜脈滴注。
雖然國家藥監局未直接給出蓮必治注射液下架原因,但在此前,2018年6月,北京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季度報告(2018年第1季度)》中表示,生産企業和相關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蓮必治注射液不良反應監測,必要時對該藥進行再評價,以確定臨床用藥安全。
另據國家藥監局公告,本次對蓮必治注射液開展了上市後評價。由此,蓮必治也成為國内首個被國家藥監局責令退市的中藥注射劑。多位業内人士對此表示,這或許會成為中藥注射劑産品面臨的“轉折點”。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其中明确,未來将嚴格藥品注射劑審評審批,同時對已上市藥品注射劑進行再評價。但實際上,一直未執行。
所謂上市後再評價,即通過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藥物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試驗等方法,對藥品在使用過程中的療效、不良反應、藥物互相作用、特别人群的用藥情況及藥物風險/效益比等進行監測和評價。
如果中藥注射劑産品廣泛開啟上市後再評價,意味着什麼?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郭瑞臣教授對中新經緯評論道,蓮必治中藥注射劑的退市可能不是孤例,如果上市後評價開啟,未來會有更多不合規産品面臨退市。
“中藥注射劑如不與時俱進,提高品質,仍以提取物(摻雜混合、未知成分),肯定不被醫生、患者認可、接受,而被淘汰。但不能說是不合格品,隻能說品質标準在提高,用新标準衡量為不合格品,是時代特色,或局限性(按當時注冊、生産、品質标準是合格品)。”郭瑞臣補充說道。
藥企影響幾何?
近年來,國家藥監局一直在加強對中藥注射劑的監管,包括修改說明書中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醫保報帳限定适用範圍、列入重點監控目錄、輔助用藥嚴管理等。一套“組合拳”之下,中藥注射劑銷售增速出現下滑。
健康産業資料平台中康CMH提供的資料顯示,2017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中藥注射劑在醫院終端(僅二級以上公立醫院,不包括基層醫療和私立醫院)銷售額高速下滑,從2017年的569億元下降至2020年的335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銷售額僅為249億元;在零售藥店市場,中藥注射劑銷售額低速波動下滑,2017年為1.53億元,2020年為1.47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銷售額為0.84億元。
上市後評價開啟之後,随着更多不合規的中藥注射劑下架,藥企也将面臨新一輪挑戰。例如此次遭下架的蓮必治注射液,據國家藥監局公告,目前國内有三家企業有蓮必治注射液準許文号,分别是:無錫濟煜山禾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濟煜山禾)、神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神威藥業)、江蘇九旭藥業有限公司(下稱九旭藥業)。中新經緯查閱發現,目前,三家企業都無法檢索到蓮必治注射液相關内容。
在合規與市場壓力之下,部分藥企已在着手進行轉型。中新經緯梳理發現,有的企業開始逐漸降低中藥注射劑的比重,向西藥、口服藥轉型。比如神威藥業在2021年半年報中表示,集團重點發展政策為拓展口服制劑增長,口服産品銷售比例已達集團總體銷售額的59.1%。
華潤三九在投資者電話交流會上表示,公司正在積極應對政策影響,持續優化業務結構,第一,專科業務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強化現有産品的循證研究,不斷豐富産品管線,經過消化、中藥注射劑占比有限;第二,國藥業務以配方顆粒為核心業務,加強全産業鍊布局;第三,積極調整抗感染業務。
也有藥企在加大研發投入,并加強對安全性方面的研究。中恒集團就曾在2020年年報中表示,公司後續計劃進一步加強血栓通循證醫學研究,加快安全性、有效性的再評價工作,加強血栓通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為臨床使用提供支撐。完成血栓通标準化建設,不斷提升血栓通産品品質,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加強學術推廣,提高醫生對血栓通的了解,提高臨床使用的安全性。
北京鼎臣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史立臣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表示,中藥注射劑相關企業的轉型主要有幾個方向:“第一,把中藥注射劑轉換為口服類産品;第二,做四期臨床,明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等相關臨床資料,進而進入臨床路徑;第三,放棄中藥注射劑,轉做其他品類,比如生物藥、新型中成藥、醫美産品、保健産品等。”
中藥注射劑合規問題待解
一直以來,中藥注射劑的有效性、安全性問題就飽受争議。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顯示,2013年報告中藥注射液不良反應12.1萬例次,其中嚴重報告占5.6%。2014年,不良反應報告為12.7萬例次,其中嚴重報告占6.7%。2015年嚴重報告比例增加,占7.7%。2017年中藥不良反應報告中,注射劑占比54.6%。
中國藥科大學客座教授康震對中新經緯分析道:“中藥注射劑的問題在于,第一,中醫講究陰陽平衡,單一飲片的适應證比較模糊,中醫講究組方用藥治療病症;第二,方劑從傳統的湯劑變成西式劑型—注射劑,可能會丢失原有組方的優勢;第三,中藥注射劑的工藝要求更高,需要去除很多超微顆粒,是以藥物治療原則是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打點滴。”
康震認為,臨床應用中藥注射劑如果缺失中醫理論指導,反而不良反應增多,适應證難于對症,是以這類藥品市場在嚴謹的監管下也許會萎縮。
另外從納入醫保的角度看,康震指出,藥監局對于中藥注射劑的準入将更加嚴格,因為很多中藥注射劑的臨床應用不可能是萬能藥,醫保會認為這是浪費錢。“從臨床應用看,應該遵循中醫理論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而不是濫用,需要講究中醫理論指導。”康震說。
但他也強調,不能對中藥注射劑的使用不能“一棒子打死”,對于一些疑難重症、危急重症,中藥注射劑仍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法律系教授鄧勇看來,中藥注射劑企業應依據有關部門釋出的《關于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實施藥品醫療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相關政策(征求意見稿)》,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相關規定,根據中藥注射劑藥品科學進步情況,對已準許上市的中藥注射劑安全性、有效性和品質可控性開展再評價。
“對于中藥注射劑這類影響公衆健康的産品,應該将安全性評價的結果及時公開,并轉化到說明書上,做到風險清楚,管理到位,以盡量消除公衆的恐慌和疑慮。”鄧勇對中新經緯說道。
他還對中藥注射劑行業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第一,目前,新老注射劑品質不平衡、主流企業和小企業産品品質不平衡、原研廠和仿制廠産品品質不平衡。應通過提高行業門檻的方式,對中藥注射劑生産企業進行重新洗牌,把規模小、技術低、品質差的企業關停并轉。
第二,中藥注射劑生産企業應加強與醫藥大學、醫科學院的合作,加強中藥注射劑内含物化學物質的基礎研究,加快中藥注射劑提純技術的成果轉化。
第三,某些企業擔心大規模安全性集中監測的成果有可能被分享,是以在不良反應監測(ADR)中不願意投入。對此,不同中藥注射劑廠家之間可以進行合作,共同加大對不良反應集中監測的資金和人員投入。同時,在不良反應集中監測過程中,要建立規範的臨床安全性評價方法。打破用新藥臨床試驗規範(GCP)的思維來看待集中監測的模式,創新集中監測的方法。
最後,建立中藥注射劑安全事件的應對機制。一旦出現不良反應事件,企業應全面開展風險排查,強化市場監測;對發現的風險問題,及時有效進行整改;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報告政府有關部門。(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公司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