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莲必治下架背后,上市后评价开启将如何影响药企?

中新经纬1月20日电 (王玉玲)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称,即日起停止莲必治注射液在国内的生产、销售、使用,并注销其药品注册证书。

莲必治是首个被国家药监局下文停止产销的中药注射剂,标志中药注射剂上市后评价已经开启,这对未来中药注射剂市场有哪些影响?实际上,一直以来,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安全性问题就饱受争议,并且在近年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包括修改说明书、医保报销受限、重点监控目录等。那么,相关公司该如何应对?

上市后评价开启

中新经纬查阅发现,本次被国家药监局责令下架的莲必治注射液为中药注射剂,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作用,主要用于细菌性痢疾、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的治疗,成分为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给药途径为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

虽然国家药监局未直接给出莲必治注射液下架原因,但在此前,2018年6月,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季度报告(2018年第1季度)》中表示,生产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监测,必要时对该药进行再评价,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另据国家药监局公告,本次对莲必治注射液开展了上市后评价。由此,莲必治也成为国内首个被国家药监局责令退市的中药注射剂。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这或许会成为中药注射剂产品面临的“转折点”。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其中明确,未来将严格药品注射剂审评审批,同时对已上市药品注射剂进行再评价。但实际上,一直未执行。

所谓上市后再评价,即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试验等方法,对药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疗效、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特别人群的用药情况及药物风险/效益比等进行监测和评价。

如果中药注射剂产品广泛开启上市后再评价,意味着什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郭瑞臣教授对中新经纬评论道,莲必治中药注射剂的退市可能不是孤例,如果上市后评价开启,未来会有更多不合规产品面临退市。

“中药注射剂如不与时俱进,提高质量,仍以提取物(掺杂混合、未知成分),肯定不被医生、患者认可、接受,而被淘汰。但不能说是不合格品,只能说质量标准在提高,用新标准衡量为不合格品,是时代特色,或局限性(按当时注册、生产、质量标准是合格品)。”郭瑞臣补充说道。

药企影响几何?

近年来,国家药监局一直在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监管,包括修改说明书中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医保报销限定适用范围、列入重点监控目录、辅助用药严管理等。一套“组合拳”之下,中药注射剂销售增速出现下滑。

健康产业数据平台中康CMH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中药注射剂在医院终端(仅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不包括基层医疗和私立医院)销售额高速下滑,从2017年的569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335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销售额仅为249亿元;在零售药店市场,中药注射剂销售额低速波动下滑,2017年为1.53亿元,2020年为1.47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销售额为0.84亿元。

上市后评价开启之后,随着更多不合规的中药注射剂下架,药企也将面临新一轮挑战。例如此次遭下架的莲必治注射液,据国家药监局公告,目前国内有三家企业有莲必治注射液批准文号,分别是:无锡济煜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济煜山禾)、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神威药业)、江苏九旭药业有限公司(下称九旭药业)。中新经纬查阅发现,目前,三家企业都无法检索到莲必治注射液相关内容。

在合规与市场压力之下,部分药企已在着手进行转型。中新经纬梳理发现,有的企业开始逐渐降低中药注射剂的比重,向西药、口服药转型。比如神威药业在2021年半年报中表示,集团重点发展策略为拓展口服制剂增长,口服产品销售比例已达集团总体销售额的59.1%。

华润三九在投资者电话交流会上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应对政策影响,持续优化业务结构,第一,专科业务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强化现有产品的循证研究,不断丰富产品管线,经过消化、中药注射剂占比有限;第二,国药业务以配方颗粒为核心业务,加强全产业链布局;第三,积极调整抗感染业务。

也有药企在加大研发投入,并加强对安全性方面的研究。中恒集团就曾在2020年年报中表示,公司后续计划进一步加强血栓通循证医学研究,加快安全性、有效性的再评价工作,加强血栓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临床使用提供支撑。完成血栓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血栓通产品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加强学术推广,提高医生对血栓通的了解,提高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表示,中药注射剂相关企业的转型主要有几个方向:“第一,把中药注射剂转换为口服类产品;第二,做四期临床,明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等相关临床数据,从而进入临床路径;第三,放弃中药注射剂,转做其他品类,比如生物药、新型中成药、医美产品、保健产品等。”

中药注射剂合规问题待解

一直以来,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安全性问题就饱受争议。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报告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12.1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5.6%。2014年,不良反应报告为12.7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6.7%。2015年严重报告比例增加,占7.7%。2017年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剂占比54.6%。

中国药科大学客座教授康震对中新经纬分析道:“中药注射剂的问题在于,第一,中医讲究阴阳平衡,单一饮片的适应证比较模糊,中医讲究组方用药治疗病症;第二,方剂从传统的汤剂变成西式剂型—注射剂,可能会丢失原有组方的优势;第三,中药注射剂的工艺要求更高,需要去除很多超微颗粒,所以药物治疗原则是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输液。”

康震认为,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如果缺失中医理论指导,反而不良反应增多,适应证难于对症,因此这类药品市场在严谨的监管下也许会萎缩。

另外从纳入医保的角度看,康震指出,药监局对于中药注射剂的准入将更加严格,因为很多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不可能是万能药,医保会认为这是浪费钱。“从临床应用看,应该遵循中医理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而不是滥用,需要讲究中医理论指导。”康震说。

但他也强调,不能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不能“一棒子打死”,对于一些疑难重症、危急重症,中药注射剂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邓勇看来,中药注射剂企业应依据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实施药品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相关政策(征求意见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根据中药注射剂药品科学进步情况,对已批准上市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开展再评价。

“对于中药注射剂这类影响公众健康的产品,应该将安全性评价的结果及时公开,并转化到说明书上,做到风险清楚,管理到位,以尽量消除公众的恐慌和疑虑。”邓勇对中新经纬说道。

他还对中药注射剂行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第一,目前,新老注射剂质量不平衡、主流企业和小企业产品质量不平衡、原研厂和仿制厂产品质量不平衡。应通过提高行业门槛的方式,对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进行重新洗牌,把规模小、技术低、质量差的企业关停并转。

第二,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应加强与医药大学、医科学院的合作,加强中药注射剂内含物化学物质的基础研究,加快中药注射剂提纯技术的成果转化。

第三,某些企业担心大规模安全性集中监测的成果有可能被分享,因此在不良反应监测(ADR)中不愿意投入。对此,不同中药注射剂厂家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共同加大对不良反应集中监测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同时,在不良反应集中监测过程中,要建立规范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打破用新药临床试验规范(GCP)的思维来看待集中监测的模式,创新集中监测的方法。

最后,建立中药注射剂安全事件的应对机制。一旦出现不良反应事件,企业应全面开展风险排查,强化市场监测;对发现的风险问题,及时有效进行整改;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政府有关部门。(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公司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