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眼中那個“熊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你眼中那個“熊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随着“雙減”政策的落地,家庭教育引起了社會及教育界,甚至普通群眾的關注。教育機構關于“父母與孩子相處模式”的現場互動調查中,有九成的父母被動員進行父母、子女角色的互換。結果,這些被“身份置換”的家長有一個驚人的發現:我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我自己的問題。他們的認知被一場不經意的現場活動再次颠覆,意識到了愛的名義下的殘忍與無知。

你眼中那個“熊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搬來新房子已經第五個年頭,這是一處新開發的學區房,地理位置極佳。業主大都是3、40歲的年輕人,每天車進車出、步履匆匆,想來應該都是有正經事情要幹的人,素質應該也差不多哪兒去。但就在2020年春節剛過,孩子們要上學報道的時候,出事了。

你眼中那個“熊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那天早晨,我和平常一樣,乘電梯下樓,準備去公司。出電梯時,驚奇地發現單元樓圍了好些個身着警服的人,有幾個還持槍核彈,這陣勢有點駭人。雖然好奇,但我不想遲到被罰去10來元錢,是以匆匆穿過小區院子開始我一天的生活。

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剛好到下班時間。隻想早點回家,監督家裡那位“不讓人放心”的兒子,想象着被他折騰得無處下腳的客廳地面又會是什麼樣子。其他事情都被扔到南極洲去了吧,我經常對朋友這樣述說我這個不安現世的媽媽的模樣。

你眼中那個“熊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進到小區院子,一切安靜得和往日并無兩樣。快到單元樓的時候,還是發現了異樣。一個上了年齡的老太太在草坪旁的空地上抹着眼淚,旁邊三男兩女,估計在安慰老者吧。上了樓,找鑰匙的時候,鄰居正好要出門,他問我知不知道頂樓的事情,原來是頂樓的一個小女孩跳樓了,是剛才哭泣着的老太太的孫女兒。聽到這樣的消息,不知道說什麼,也不知道怎樣去安慰那可憐的老太太,一顆心隻有往下沉的份兒。

你眼中那個“熊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出事後兩三天,我才又從院子的鄰居嘴裡得知,跳樓的小女孩是附近國小五年級的學生,跳樓的直接原因跟假期作業沒完成,擔心影響開學報道有關系。後來又聽說,出事的小女孩,爸爸整日粘在麻将桌上幾乎不着家,媽媽在附近經營着一家小飯館打發日子,早出晚歸,陪伴孩子的時間可以用五個指頭算過來。家裡隻留老奶奶負責小女孩的一日三餐,至于其他,外人不得而知。

你眼中那個“熊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每個人的生活不同,對日子的态度不一樣,我們又能說什麼呢?替小女孩惋惜,逝者已去,唯祝願小女孩在去往天堂的路上有個認真陪伴她,聽她哭,聽她笑的爸爸媽媽吧。我似乎能聽見小女孩的哀求和不甘:“請給我一絲溫柔的叮咛吧,我快要想不起來你們的聲音了。”這是無言的抗争麼?隻是十來歲的小姑娘,對生活懵懂之時,對待生命的方式太過于慘烈,讓人不忍直視。這對父母的傷心是肯定的,聽說家裡還有一個小兒子,通過這場事故,他們是不是意識到該換一種環境溫柔于小兒,旁人也是不得而知的。

你眼中那個“熊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民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啟超博學多才,在多個學科都有很深的造詣,他的9個子女也是學業範圍很廣,梁公在對待子女的教育問題上,總是自己去深入學習、研究,以期與孩子有共同的知識和能力,可以一起交談,可以一起讨論。甚至會影響孩子對事業的追求。他的執著和高度的自律直接影響着孩子們對生活和學業的态度。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言傳身教正是我們很大一部分人身上所欠缺的。他們總是寄希望于“孩子的自省、自悟”,卻忘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道理。

你眼中那個“熊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李嘉誠在對子女教育問題上也是張弛有度,他關心子女,但從小以自身的行為引導他們誠信、獨立,他的子女們後來也都各有建樹,樂善好施。

你眼中那個“熊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中國父母把自己修煉成了一堵牆,無堅不摧,把孩子托舉到了可承受範圍内的塔尖,卻絲毫不自知塔尖的孩子瑟瑟發抖。好比“水桶理論”,貪多則水不達,雙方都筋疲力盡卻無果而終。不如退後一步,給彼此一點空間,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承認自身的不足,以謙遜的态度持續學習,提高自身的認知。隻管成長自己,孩子反而成長得快而輕松,雙方關系積極,孩子可承載的東西也增多了,最後孩子以倍數級的速度在成長。又何樂而不為呢?

你眼中那個“熊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父母子女一場,實屬不易,得是多少個日夜輪回才換來塵世走一回的緣分?一雙溫暖的小手足以融化千年冰塊,一聲媽媽一世情。眼前的你我,便是世人眼裡的那一簇華麗,豔而不膩。雖不舍但終要放手。在你轉身的那一天,我是那樣強烈地預感,你用你的成長成就了我,救贖了我。那麼,從此刻起,給你,我的孩子,以我全部的溫柔和愛,去武裝你,給你力量,給你支撐。足矣!

你眼中那個“熊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文化的接替者南環瑾先生就提出了:“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是教我們做人;教育從開教開始,家教最重要,之後才是跟先生學習。人格教育、學問修養是貫穿一生的。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模闆,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土壤,是樹根。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隻有把自身成長視為終身修行的父母,才有能力與資格追趕上兒女快速前進的列車,茶話南北,快意人生。不是嗎?

你眼中那個“熊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