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志向這麼難立?問題在哪裡?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資訊,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内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台!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志向這麼難立?問題在哪裡?

對很多孩子來說,為什麼志向這麼難立?問題在哪裡?

最容易犯的錯誤首先是,孩子的善心沒有被滋養。從早上6點鐘起床到晚上11點鐘睡覺,除了忙着上課和寫作業,沒有時間養善心,越往後走,善心越枯萎,離志向越遠。到了社會以後,即使需要他們做的事情很多,眼裡依然看不見。

窮人在那裡,特蕾莎修女看見了,決心幫助他們。她是怎麼看見的?用一顆大善之心看見的。

育人的核心在于使作善,沒有這個育,就沒有那個志。近代愛國英雄林則徐講過“十無益”,其中有三條:“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學生如果行止不端正,書裡的知識不能成為他幫助别人的技能,無論碩士博士,沒有一顆為社會服務的心,隻是拿了一個成績而已,讀書的意義不大。做事乖張,《論語》裡說:“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聖人之言。”不能客觀地看世界,這種人越聰明,思維就越狹隘,越心高氣傲。一個人的學識和才華,是用來做什麼的?用來幫助别人還是輕視别人?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才華用錯了,用來炫耀,即使學曆再高,也失去了讀書人的樣子。古人讀書,位卑未敢忘憂國,不以學問輕一人。學以緻用,善利萬物而不争,當社會有問題,挺身而出,緻力于解決問題。

第二個錯誤,以名為志。諸葛亮教育兒孫,“非淡泊無以明志”,淡泊什麼?名和利。名利是為自己,志向是為大衆,能夠對名和利淡泊時,真正的志向才能顯發出來。如果從小被名利所牽,好名者虛榮,不願擔當,隻喜歡做那些能出名的事,取巧走捷徑。走慣了捷徑,就不願意默默付出了,這樣的孩子成不了大事。

曆史上偉人都有美名,但這不是他們求來的,他們追求的是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因為對社會的貢獻,才得到社會的尊敬。名不是靠炒作,能一夜成名也能一夜無名,十年以前所謂的報紙頭條當紅人物,現在還能記住他們嗎?而前邊說的那些大人物,再過百年,大家依然記得。他們對人類做出了真實的貢獻,而他們本人追求的是天下太平、百姓和樂。真正有大志的人都極謙卑。前不久央視播出《南懷瑾》紀錄片,南老師晚年評價自己:“一無所長,一無是處。”他當年從峨眉山下山,立志要把中國傳統文化延續下來,為往聖繼絕學,一生為中華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令後人又敬仰又慚愧。《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裡有一句話:“每一個人必須成熟到一個境界,不要為了赢取他人的感謝和贊美,才去從事良善、正确的事物,而應該隻是單純地在能力範圍内,當仁不讓地行所當行、為所當為。”可見,志向裡可有名利,名利裡難有志向。

第三個錯誤,外緣的誤導。孩子們從國小到中學,沒有機會去讀史,或者說讀正史,看不到真正有志向的人,隻把曆史當作笑話、愛情劇。老師選擇曆史題材時不知道如何選擇,很多家長不知道讓孩子們看什麼書籍和影片。在孩子們所能接觸到的世界裡,缺少偉人,沒有可以追仿的對象,看到的隻是暴力、金錢和沒有責任與道德的愛情,分辨不清楚是非。南方有個學校,調查孩子志向,有的同學居然說長大想當貪官。這就是他們一直見聞的世界,可見誤導之深。

第四個錯誤,從小養成了逐利的心。《圍爐夜話》中說:“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好利者貪婪,見利而忘義,忘義怎麼會有志?

儉以養德,古人不主張從小讓孩子過奢侈的生活,“賢而多财,則損其志”,如果從小對财富過于貪婪,一定會損志。志在儉中養,欲從奢處生,王陽明、範仲淹、陳嘉庚、周恩來,生活都極為儉樸。他們關注的不是我生活得怎麼樣,而是老百姓生活得怎麼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私欲造成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這是志向。

第五個錯誤,玩物喪志。春秋時,衛懿公特别喜歡鶴,如癡如迷,不理朝政,不問民情。公元前六五九年,北狄部落侵入國境,衛懿公帶兵出征,戰敗而死。《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有大學生發表文章稱一個同學因為打遊戲挂科太多被勸退,母親來到學院跪在學院上司面前說:“我自己在家裡吃剩菜葉供他讀書,求你們給他一次機會吧!”當時我聽到這樣的事情時,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剩菜葉供孩子在大學裡打遊戲,混日子?還要求情“給機會”?給他繼續打遊戲的機會嗎?

目前中國大學生網絡成瘾問題日趨嚴峻,中斷學業的大學生百分之八十都是因為網絡成瘾,他們對于網絡的依賴比高中生還要厲害。電子産品過量使用,學生長期沉浸其中,志向難立。

第六個錯誤,因情色損志。色情本身就是一種欲望,它會亂人的名節,損人的身心。曾國藩說:“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孩子少年沾染色情,身體和大腦受損傷,萎靡不振,志向立不起來。

- END -

文章版權屬于作者,文中觀點不代表釋出方,僅供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