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志向这么难立?问题在哪里?

定期推送传统文化课程信息,传统文化新闻、精彩善文,传统文化用品、礼品,传统文化修学书籍、音像等诸多优质内容,一站式传统文化学习资讯服务微信平台!构筑您的幸福人生!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志向这么难立?问题在哪里?

对很多孩子来说,为什么志向这么难立?问题在哪里?

最容易犯的错误首先是,孩子的善心没有被滋养。从早上6点钟起床到晚上11点钟睡觉,除了忙着上课和写作业,没有时间养善心,越往后走,善心越枯萎,离志向越远。到了社会以后,即使需要他们做的事情很多,眼里依然看不见。

穷人在那里,特蕾莎修女看见了,决心帮助他们。她是怎么看见的?用一颗大善之心看见的。

育人的核心在于使作善,没有这个育,就没有那个志。近代爱国英雄林则徐讲过“十无益”,其中有三条:“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学生如果行止不端正,书里的知识不能成为他帮助别人的技能,无论硕士博士,没有一颗为社会服务的心,只是拿了一个成绩而已,读书的意义不大。做事乖张,《论语》里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不能客观地看世界,这种人越聪明,思维就越狭隘,越心高气傲。一个人的学识和才华,是用来做什么的?用来帮助别人还是轻视别人?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才华用错了,用来炫耀,即使学历再高,也失去了读书人的样子。古人读书,位卑未敢忘忧国,不以学问轻一人。学以致用,善利万物而不争,当社会有问题,挺身而出,致力于解决问题。

第二个错误,以名为志。诸葛亮教育儿孙,“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什么?名和利。名利是为自己,志向是为大众,能够对名和利淡泊时,真正的志向才能显发出来。如果从小被名利所牵,好名者虚荣,不愿担当,只喜欢做那些能出名的事,取巧走捷径。走惯了捷径,就不愿意默默付出了,这样的孩子成不了大事。

历史上伟人都有美名,但这不是他们求来的,他们追求的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因为对社会的贡献,才得到社会的尊敬。名不是靠炒作,能一夜成名也能一夜无名,十年以前所谓的报纸头条当红人物,现在还能记住他们吗?而前边说的那些大人物,再过百年,大家依然记得。他们对人类做出了真实的贡献,而他们本人追求的是天下太平、百姓和乐。真正有大志的人都极谦卑。前不久央视播出《南怀瑾》纪录片,南老师晚年评价自己:“一无所长,一无是处。”他当年从峨眉山下山,立志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下来,为往圣继绝学,一生为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令后人又敬仰又惭愧。《当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每一个人必须成熟到一个境界,不要为了赢取他人的感谢和赞美,才去从事良善、正确的事物,而应该只是单纯地在能力范围内,当仁不让地行所当行、为所当为。”可见,志向里可有名利,名利里难有志向。

第三个错误,外缘的误导。孩子们从小学到中学,没有机会去读史,或者说读正史,看不到真正有志向的人,只把历史当作笑话、爱情剧。老师选择历史题材时不知道如何选择,很多家长不知道让孩子们看什么书籍和影片。在孩子们所能接触到的世界里,缺少伟人,没有可以追仿的对象,看到的只是暴力、金钱和没有责任与道德的爱情,分辨不清楚是非。南方有个学校,调查孩子志向,有的同学居然说长大想当贪官。这就是他们一直见闻的世界,可见误导之深。

第四个错误,从小养成了逐利的心。《围炉夜话》中说:“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好利者贪婪,见利而忘义,忘义怎么会有志?

俭以养德,古人不主张从小让孩子过奢侈的生活,“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如果从小对财富过于贪婪,一定会损志。志在俭中养,欲从奢处生,王阳明、范仲淹、陈嘉庚、周恩来,生活都极为俭朴。他们关注的不是我生活得怎么样,而是老百姓生活得怎么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私欲造成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志向。

第五个错误,玩物丧志。春秋时,卫懿公特别喜欢鹤,如痴如迷,不理朝政,不问民情。公元前六五九年,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带兵出征,战败而死。《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有大学生发表文章称一个同学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菜叶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这样的事情时,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剩菜叶供孩子在大学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打游戏的机会吗?

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中断学业的大学生百分之八十都是因为网络成瘾,他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比高中生还要厉害。电子产品过量使用,学生长期沉浸其中,志向难立。

第六个错误,因情色损志。色情本身就是一种欲望,它会乱人的名节,损人的身心。曾国藩说:“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孩子少年沾染色情,身体和大脑受损伤,萎靡不振,志向立不起来。

- END -

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文中观点不代表发布方,仅供参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