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二個結合”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意義

作者:中國青年雜志
“第二個結合”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意義
“第二個結合”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意義

原載于《中國青年》雜志2024年第8期

文-楊懷川在考察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這一重要論述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共産黨推進理論創新創造的重要作用,将“兩個結合”上升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路徑和方法的高度。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深刻闡明了“第二個結合”的深邃内涵及其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意義。是以,“第二個結合”是準确把握黨的創新理論的“金鑰匙”,是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科學指針。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成為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提出起就是将國際主義的内容與民族形式相結合,即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的過程。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命題時,并沒有特别強調時代化的問題,這與當時中國所處的時代環境、與世界的關系密切相關。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都是以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本土化的形象展現在世界上。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上具有越來越重大深遠的影響,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為世界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标志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堅持“中國向度”的基礎上開啟了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世界向度”和“人類向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既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又是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既在“兩個大局”交織激蕩中一體謀劃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偉大事業,又在曆史的十字路口解答“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問題。那麼,如何認識中國共産黨理論創新成果中的“立足中國”和“胸懷世界”的關系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這一論述充滿着唯物辯證法的思想智慧,為我們了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何以可能成為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重要的認識啟迪,即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到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反映的正是沖突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辯證關系,而這個過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呈現樣态上則展現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雙向互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首先要是“當代中國”的,隻有以具有鮮明民族特點、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把民族性的問題解決好,才能實作由特殊性向普遍性的轉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第二個結合”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深植根于本國、本民族的曆史文化沃土,推動其由特殊性上升為普遍性,在民族性中展現出世界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抛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抛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産黨立黨立國、興黨強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缺了“魂脈”,中國共産黨的理論創新就會迷失方向、無所适從。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曆史縱深,缺了“根脈”,中國共産黨的理論創新就如無根之水、無本之木。是以,“第二個結合”本身就是創新,它不僅讓馬克思主義深深紮根于中華曆史文化土壤和群衆基礎之中,而且是古今中西人類文明成果的一次融會貫通,讓“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不斷汲取優秀思想文化資源,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第二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是“魂脈”激活“根脈”、“根脈”注入“魂脈”的辯證統一,鮮明地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象性關系。這讓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集大成”,不僅萃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也延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基因,讓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中國的,進而不僅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思想指導,也為世界和人類共同問題的解決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既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也是能夠回答時代問題的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讓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中國共産黨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在推進理論創新時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立場,展現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高度和精神魅力。比如,劉少奇在黨的七大上作了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将毛澤東思想稱為:“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又完全是中國的。這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這充分表現出毛澤東思想是在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思想精髓的曆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并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實作了對這份“曆史的遺産”的創造和升華,同今天我們講的“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高度相通的。這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為外來的理論,隻有根植于中國曆史文化的土壤中才會落地生根、枝繁葉茂,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明文化成果能夠為其提供充足的發展養料。同時也表明,中國共産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過程并不是彼此割裂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必然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必然要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二者是渾然一體、一體兩面的關系,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發展形态。曆史越久遠,這一規律也就越清晰。2023年,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以“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概括了“第二個結合”的結果。馬克思主義“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結合是深刻的“化學反應”,它不僅結出了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新碩果,還讓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鮮明地展現了“第二個結合”的方法論特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時空場域中實作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多元度的貫通,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活力,把當代中國的思想水準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進入現代社會後必然要經曆一個肯定和堅守、轉化和發展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精華,提出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的要求,明确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文化方針,指明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這些論述貫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曆史、現實與未來,讓其在治國理政和社會進步中迸發出時代價值。比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等理論創新,都是“第二個結合”的邏輯呈現,都深刻反映着中國人民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今天的中國,是赓續民族精神的中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理論創新之“根”,具有宏闊的曆史和文化縱深,是當代中國思想精華之“集大成”,充盈着中華民族的精神氣韻。它指出了中國精神與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内在關聯,将着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七個着力”之一,構築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等,在新時代傳承、凝聚、提振和豐富了中國精神,是中國人民朝着偉大夢想大步前進的精神旗幟和精神力量。正是有了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中國人民才能始終本色不改,堅定不移地将中國式現代化事業推向前進。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要繼續推進“第二個結合”,書寫出引領時代發展、具有世界級意義的“新版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思想解放是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方法論。每當國家社會處于重大曆史關頭,中國共産黨都會以思想解放的形式來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再次撥開了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迷霧,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可以說,理論是實踐的先導,隻有在思想上擺脫了教條主義的束縛,才能在更廣闊的思想文化空間裡發展中國的理論。“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把人們從曆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潮中解放出來,從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否結合、能否結合的猶豫躊躇中解放出來,從“古今中西之争”的思想枷鎖中解放出來,直指理論的創造創新,即以民族曆史傳統和中華文化底蘊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豐沃的土壤和豐富的資源,打開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空間。堅持“第二個結合”,就要以沖突的對立統一視角深刻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性和張力性關系。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這也是“結合”的前提。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事物沒有結合的必要性,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貫穿始終的對立統一規律,即交換價值是對不同商品交換關系的抽象,單個商品沒有價值。此處不是形式邏輯的A=A,而正是對立統一規律的A=非A,這個對立統一是以其之長補彼之短的道理。在此基礎上,“第二個結合”走過了一個“契合—結合—融通”的邏輯演進過程,所造就的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是一體兩面的。一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馬克思主義激活了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推動着古老的中國走進現代世界,引導着中華文明的革新和轉型。另一面是“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着中華兒女的深層文化心理密碼,隻有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是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生長發展的科學理論。是以,推進魂脈與根脈的有機結合、融會貫通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前提和基礎,是鞏固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态的重要途徑。“結合”不是“拼湊”,要講究方式方法,要依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次第展開探索“結合”的層次,讓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作整體性、創新性結合,不斷催化二者的“化學反應”,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轉化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竭動力。第一,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厘清契合之處,着眼新時代的偉大實踐,為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灌注更加厚重充沛的文化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的獨特氣質和價值追求,構築着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是植根于中華文化的豐沃土壤中的,在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結合中,中華文化涵育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産黨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也科學地對待民族傳統文化,“隻有堅持從曆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在結合中要準确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和價值追求,以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态度挖掘和提煉好中華傳統文化的内容資源,在古今對照中合理取舍,明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内容精髓。要明确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會通之處,厘清二者究竟有哪些契合之處,二者在哪些方面是能夠契合貫通的,進而在找準契合點的基礎上探索結合的方式和切入口。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羅萬象,二者的結合需要以精準的方式推進,要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着眼于黨和國家正在做的事,在實踐的需要和時代的呼喚中推進這一結合,将中國的民族文化轉化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的豐富資源。第二,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運用民族語言,築牢人民大衆的認同基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凝聚更加深沉持久的精神力量。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衆;而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理論隻有為群衆所掌握,才會變成物質力量,才能發揮出改變世界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着生動獨特的民族語言,展現着中國人民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追求,蘊含着中華民族共同的心理基礎。讓馬克思主義講“中國話”,為人民群衆所喜聞樂見,就需要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語言表達,構築人民群衆的心理基礎,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與認同。堅持将馬克思主義與人們世代浸染、日用不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還能夠使抽象的理論變得更為具體,不斷提升思想的穿透力與傳播力,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大衆化。同時,馬克思主義厚植中國人的文化土壤和精神家園也為涵養文化自信注入了充沛的動力,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橋梁和紐帶,連接配接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成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調動人民群衆參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中華兒女團結進取、奮力實作偉大夢想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提振起全體國人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奮進氣概。第三,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特色,彰顯中國風格,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為傳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賦予更為鮮明生動的中國話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的精神辨別,展現着中華民族的氣度和神韻,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節點和關鍵階段提出二者的結合,意味着要實作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創新,進而提升對外傳播中國聲音的話語權。經曆百年的發展,中華民族實作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解決了“挨打”和“挨餓”的問題,但是在“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中,我們依然存在着“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突出問題,中國的發展成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國家忽視和曲解。要扭轉這一被動局面,就需要借鑒中華文化的理念和智慧,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向全球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故事,讓更多的國家和人民讀懂中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的提出背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産物,也是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世界傳遞和全球影響。是以,在新時代堅持這一結合,不斷形成更多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理論創新,是提升國際話語權、展現中國形象、讓世界認識了解中國的重要保證。總之,在新的曆史起點上要堅持、用好“第二個結合”,堅守中國共産黨理論創新的根和魂,建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和叙事體系,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的國際傳播,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展現出21世紀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真理力量,在大變局中彙聚起合作共赢的偉力,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作者系複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所學生,本文系2023年“上海青年工作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

監制:皮鈞終審:陳敏審校:劉曉 劉博文編輯:郝志舟 雨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