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過分滿足孩子要求,培養自力更生、分享精神,把握好關心的尺度

作者:紅家長

關注紅家長,提升家庭教育

關鍵詞:家庭教育、教育方式

談到有關教育孩子,不可避免地遇到一個問題:家長們到底如何做,才能避免過度溺愛孩子,給孩子真正健康的寵愛,而不是讓寵愛變成溺愛呢?

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的開創者阿德勒在他的名著《兒童人格教育》中多次談到,被溺愛的孩子在适應學校環境上會發生嚴重問題:“被溺愛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成為中心,受到過分照顧和關注,而在學校,他無法得到同樣多的關注,于是或者過分争強好勝而内心脆弱,或者用惡劣表現吸引老師和同學的關注。這兩樣,都對孩子在學校甚至走入社會後的發展非常不利。”

不過分滿足孩子要求,培養自力更生、分享精神,把握好關心的尺度

紅家長(微信ID:ihongjiazhang)認為,家長在關心孩子的過程當中應該把握好一個恰當的尺度,讓孩子既能感受到爸爸媽媽足夠的寵愛,又不會将寵愛變成盲目的溺愛,影響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

不能過分滿足孩子的需求

作為家長,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愛意,但同時也要留意滿足孩子需求時,不能“要一給二”。比如,孩子想要生日禮物,有的家長就挖空心思去給孩子買昂貴的禮物,以給孩子“大大的驚喜”。

這種做法其實是有失偏頗的。家長可以盡量确切地和孩子溝通清楚他的需求,然後超出一點點來滿足他。用足預算、稍稍超出一點預算都是可行的,但不能超出很多。這樣,孩子和大人之間,就會慢慢地就滿足需求的程度達成默契。孩子提出過分的要求時,爸爸媽媽要明确地回答:“不可以。”孩子的過分需求一旦被滿足,他就容易認為,這樣的需求是合理的、是應該被滿足的,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變得需求無度,這種需求甚至會延續到成年之後。

不過分滿足孩子要求,培養自力更生、分享精神,把握好關心的尺度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層出不窮的“啃老族”悲劇。那些執着于為自己買車、買房、各種消費而榨幹年老父母每一分錢的子女,歸根結底,還是在年少的時候他們過分的需求完全被家長滿足了,進而随着年齡增長無限膨脹。而且過分的需求被滿足一次,父母愛的尺度就會“千裡之堤,毀于蟻穴”。

當孩子鬧着說“我要如何如何,我現在就要!”時,作為家長要怎麼做?一些家長可能不論手頭在做什麼,馬上放下一切去“領旨”了。孩子提出要求,家長手頭上也正好沒事時,可以快速滿足孩子。但如果家長手頭确實有事,不能馬上停下來,則需要告訴孩子:“稍等等,爸爸媽媽這會兒正忙,等一下再來幫你。”孩子習慣了偶爾等待,就不會一有需求就火急火燎,非得逼着爸爸媽媽馬上滿足他,一刻都等不得。

讓孩子學會自力更生

家長在愛孩子的過程中,要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無益的激情和沖動,有責任地去愛自己的孩子。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包辦代替,沒有原則地遷就,要讓他們學會自力更生。

不過分滿足孩子要求,培養自力更生、分享精神,把握好關心的尺度

家長要學會有分寸的地愛自己的孩子,用好你的仁慈心,該嚴就嚴,該寵就寵,讓孩子适當地遭受挫折,學會面對困難,懂得分享,懂得感恩,對孩子隻愛半分。孩子需要幫助時,相信每個家長都是樂于幫忙的。但家長不能事無巨細地伺候孩子,孩子能自己做的,家長不需要代勞代勞。

例如,很多家長可能會在頭天晚上就幫他們把第二天的衣服準備好放到床頭。但其實,這麼做是不夠合理的。孩子自上國小開始,就應當具備自己到衣櫃裡找衣服穿的能力。家長完全可以做到不幫孩子背書包、不幫孩子收拾書包、不幫孩子記作業。隻要孩子那個年齡能做、會做、該做的,家長都不必上手幫忙。如果孩子習慣了自己能做的事,别人也會積極主動地代勞,他很可能成為懶惰的、事事都等着别人替自己完成的人。

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

事實上,過度溺愛往往會導緻孩子缺乏分享的精神。那麼作為家長,要避免“寵愛”超過尺度變成了“溺愛”,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分享精神可以幫助孩子避免兄弟姐妹之間的争鬥,而且也會延伸到他們對“爸爸媽媽是咱們共同的爸爸媽媽”的了解;對獨生子女來說,就更加重要,因為他們天生地獨享了爸爸媽媽的關注,上學後比非獨生子女更難适應“我不是唯一中心”的學校環境。

分享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外人對這個孩子的評價是“大方”或“不摳門”,而是讓孩子從内心裡感覺到分享是一種快樂的行為,在與他人的分享過程中處理好人際關系,體會到交往中所擁有的快樂,進而達到心靈溝通的美好感受與滿足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

不過分滿足孩子要求,培養自力更生、分享精神,把握好關心的尺度

“寵愛”是必要的,讓孩子在有充足愛意的環境中長大,幫他們成長為有足夠愛的能力的人,這樣他們未來的生活會更加幸福。但“溺愛”是無益的,孩子不可能一生待在爸爸媽媽的羽翼下,别人也不會無原則無尺度地寬容你的孩子,父母溺愛無度,不但不能讓孩子的未來更美好,反而會為他适應家庭之外的環境帶來很多困難。

其實育兒生活中,還有很多細節,和家長寵愛孩子的尺度相關。隻要家長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慢慢地建立起對寵愛尺度的把握,也會和孩子建立起這種默契,進而避免“寵愛”變“溺愛”。

紅家長原創出品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