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刷之前的一檔老綜藝節目時,無意中看到的一對母子的相處模式讓我很受感觸。
節目裡,一名女孩表示,她的男朋友和媽媽過度親密,讓她難以接受,是以提出“如果不保持距離就分手”。
原來
雖然她的男朋友已經
27
歲了,可還在和媽媽睡同一張床,洗澡時請媽媽幫他搓澡,甚至出門前還要互相飛吻,就像是一個媽媽在送幾歲的男孩上學。
最讓這名女孩受不了的,是有一次她在為男朋友收拾衣服時,和他的媽媽發生了沖突,對方居然表示:
“你不準收拾我兒子的衣物,放着我來收拾”。
面對女朋友的控訴,這名男嘉賓卻非常不以為然:“我和媽媽感情好不是應該的嗎?”甚至還反過來嘲諷女朋友“你連感恩都不懂,太不可理喻”!
因為這位男嘉賓的奇葩态度,一時間全場沸騰,連主持人都看不下去了。
沒有界限的親情,會降低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父母疼愛孩子,本來無可厚非,但就像上面這位男嘉賓一樣,因為父母和自身的過度親密,很容易會讓孩子覺得
“這樣的行為不是很正常嗎”?“親子關系好不就應該這樣親密嗎”?
進而降低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貝克漢姆在和女兒“小七”外出時,經常會嘴對嘴地親吻,在小七還小的時候,網友們都覺得這樣的父女相處方式很有愛。
但是等到小七長大後,貝克漢姆再曬出與小七親吻的照片時,大家紛紛提出質疑:“女兒已經這麼大了,這樣親密不太合适了吧。”
事實上當家長與孩子過度親密時,孩子會很容易混淆“愛”與“傷害”的差別,誤以為親吻、撫摸等過度親密的舉動,隻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在兒童性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隐性性侵害”,意思是家長以愛為名,對孩子的性心理正常發展造成阻礙,模糊了孩子的身體界限感。
等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是以降低自我保護能力:爸爸媽媽也是這樣對我的,他隻是在向我表達親近。
而一旦孩子遇到有心之人的惡意接近,後果不堪設想。
過度的親密不是愛,是“占有欲”
在《包寶寶》這部短片中,一位家庭婦女發現自己做的包子成為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嬰兒,于是無聊的她将“包寶寶”當成了親生孩子,精心照顧。
可當包寶寶長大後,想要見識外面的世界時,這位母親居然直接抓起“包寶寶”吞進了肚子裡,畫面十分驚悚。
其實就像這位母親和“包寶寶”的相處模式一樣,一味地過度親密,家長對孩子的愛很可能轉變為一種可怕的“占有欲”,久而久之家長變得無法接受孩子脫離自我掌控。
而這樣的關系,
在社會心理學中叫“粘連性親子關系”,因為父母對孩子愛超越了界限,出現了彼此間關系緊密粘連的情況。
在這樣的相處模式中,家長不允許孩子有任何反抗,他們總是過度關注孩子,企圖控制孩子的一切,甚至根本不願意孩子離開自己,這樣的愛是畸形的,其實已經超出了愛的範圍,是一種“占有欲”的展現。
親子關系相處,離不開“分寸感”
在參加一檔綜藝節目時,男明星張亮曾表示“女兒不能親嘴,表達愛意可以親額頭、頭發、手臂”,受到了很多網友的稱贊:父母和孩子相處應該有“分寸感”,給孩子一種有“界限”的愛。
在孩子3歲左右時,會逐漸開始有性别意識,認識到男女有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隐私。
是以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應在3歲時開始注意彼此間的距離,做到“女大避父,兒大避母”。
尤其是一些比較隐私的場合,比如洗澡、去衛生間、換衣服,異性家長要有意識地避開,幫孩子樹立起身體上的界限感。
而随着孩子慢慢長大,家長還要注意和孩子“心理上的距離”,減少對于其生活上的幹預,避免給予孩子束縛感。
當孩子需要“展翅高飛”時,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安心地放手,而非用所謂的“愛”将孩子束縛在身邊。
歪媽結語:
任何親密關系都需要保持“分寸感”,親子關系也不例外。
如何給孩子“有界限”的愛,培養其性别意識,讓孩子能夠保護好自己,是每一位家長都需要多注意的問題。
今日話題:你對親子之間這種過度親密的關系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