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父與子 圖據杭州日報
一位垂垂老矣的父親,在《杭州日報》“傾聽·人生”欄目講述了一個有關“天才兒子”的故事,令人潸然淚下。
父親名叫金性勇,兒子名叫金曉宇。六歲那年,小宇被鄰居孩子的玩具槍打瞎一隻眼睛。然而,厄運并沒有停下腳步。成年後,小宇得了躁狂抑郁症,抑郁和躁狂交替發作。抑郁期不上學,情緒低落,晚上不睡覺,甚至自殺。躁狂期則無端猜疑指責别人,狂躁不安,有破壞行為,諸如無緣無故推倒冰箱,往電視機裡面灌水……從1992年起,他們基本每年都要送小宇去醫院接受治療。
病在孩子身上,痛在父母心裡。為人父母者,看着被病痛折磨的孩子,往往會忍不住冒出代替孩子生病的強烈念頭。即便是普通的感冒發燒,不少父母也心急如焚,更不用說孩子患上這樣的疾病。記者走入這個家,看到其中的“老舊、破損和混亂氣息”。這也是某種家庭生活的映射。不難想象,在漫長的時光中,作為最親密貼身的照顧者,所承受的躁狂抑郁症帶來的傷害,更是難言之痛。眼睜睜看着孩子發病卻愛莫能助,人生之痛,莫此為甚!
面對巨大的不幸,一對原本平凡的父母,合力扛起一個家庭。他們憑借着堅韌不拔的愛,及其催生出的強大無比的意志,承擔起生活沉重的壓力。他們堅信自己的孩子,不斷嘗試,永不放棄,終于迎來轉機。
一次偶然的機會,小宇獲得在家翻譯作品的機會。他憑借多年刻苦自學的積澱,一發而不可收,開始他的翻譯人生。十年裡,小宇以每年兩本書的速度,一共翻譯了22本書,橫跨小說、電影、音樂、哲學多個領域。他的書稿寄到編輯部,大家都搶着做責任編輯,因為全書沒有錯字、錯句、錯譯,每本書都好賣,讀者反響很好。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愛孩子是人的本性,本來平平無奇,但能讓一位患了躁狂抑郁症的兒子成為翻譯“天才”,不能不說是愛的奇迹。這種人間至情至性的愛,任何語言都蒼白無力;這樣一份不離不棄的人倫親情,也是這個故事打動人心的關鍵所系。
這個故事,也讓人想起電影《阿甘正傳》,想到那句著名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滋味。影視劇裡的悲傷,終究與我們隔着一層距離,而這個真實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哀而不傷,足以引發人們不同的審美解讀。有人還從這個“天才”故事中,再一次讀出了什麼叫“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或許是給世人的另一個重要啟迪——
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翻譯天才,這種雙重身份給他自己、他的家庭帶來無盡的痛苦,也帶來無限的希望,使人唏噓不已。感慨之餘,我輩亦當奮起,人生雖苦,也應努力點亮生命的光。生命弱小也強大,正如風能吹熄蠟燭的火焰,也能讓火苗迎風茁壯。苦難當然是不值得被祝福的,但祝福你我,愛與拼搏永遠是生命的主旋律;也祝福小宇,期待這個家庭能迎來嶄新的命運。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