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三年級成績就開始下滑,一定是6歲前沒做好這件事,值得反思

孩子三年級成績就開始下滑,一定是6歲前沒做好這件事,值得反思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最熟悉的話莫過于:“你怎麼都記不住我講過的!”

孩子三年級成績就開始下滑,一定是6歲前沒做好這件事,值得反思

在别人看來這或許是在批評孩子,但是在父母的眼裡,說出的這句話更多的是當時孩子帶來的無奈和絕望,這或許已然是他們内心最想得到答案的問題。

這種就是典型的輔導孩子作業費爹媽。

為什麼一直有這樣“廢爹媽”的情景出現,是孩子真的不會嗎?

其實孩子比我們想象中的聰明,因為總有很多鬼馬的想法出現在孩子的腦海中,每次跟孩子争論起來,孩子說話也是一套一套的。

孩子三年級成績就開始下滑,一定是6歲前沒做好這件事,值得反思

關鍵是在這妙語連珠的反駁背後竟然找不到任何邏輯漏洞。

這樣子的孩子為什麼在學習這件事上這麼“要命”呢?

或許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知道怎麼自主思考。

1

自主思考究竟是什麼?

自主思考其實就是主動動腦筋,由于孩子的小時候都是通過模仿來學習技能的,而往往這些技能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行為和語言。

孩子三年級成績就開始下滑,一定是6歲前沒做好這件事,值得反思

例如國小三年級前的知識,父母的習慣語言和行為,生活技巧什麼的。

正是因為自主思考是沒有辦法模仿的,是以在前期輔導孩子做作業時常常被氣得無可奈何。

我們應該如何讓孩子學習到那些進階、複雜的知識和技能呢/

那就需要引導小孩自己思考、内化,并且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以孩子學習加法為例,加法一般都是通過列豎式來得出結果,通過向孩子講解其中的原理嗎,孩子假以時日也能通過模仿學會加法。

孩子三年級成績就開始下滑,一定是6歲前沒做好這件事,值得反思

除了模仿還可以讓孩子自己想方法得出答案,或許孩子想出的辦法會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鼓勵孩子自己去思考,更能将這項技能内化成自己的東西。

在學習的過程中是不能不知變通的,生活也是如此,而變通的前提也是自己腦海裡有東西。

孩子最後總是靠自己,不可能一輩子都靠父母進行思考,因為讓孩子形成思考的習慣,能讓孩子更快掌握知識和解決問題。

為什麼有的孩子學習就是不好,明明問題的核心還是一樣的,但是變了數字就解不出來了,這背後的問題其實還是孩子不會自主思考。

孩子三年級成績就開始下滑,一定是6歲前沒做好這件事,值得反思

真正的學霸向來都不是“死”讀書,而是靈活地運用自己内化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在學習還容易的階段或許大家并沒有明顯的差别,但是學習的深度越深,孩子間的差距就越明顯。

2.怎麼樣才能養成思考的習慣?

父母越早讓孩子獨立思考越好。

尚在幼童時期的孩子向家長尋求幫助時,家長往往隻是一味地讓孩子模仿來解決問題,而忽略了給孩子思考的空間。

孩子三年級成績就開始下滑,一定是6歲前沒做好這件事,值得反思

下次當孩子尋求幫助時,可以先問問孩子要首先應該怎麼做,根據孩子的描述來解決問題,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影響孩子的思考能力,慢慢的孩子也會養成動腦經的習慣。

當天的學習結束時,父母可以主動幫孩子複盤今天的做過的事情、學習過的知識。

根據記憶曲線,複習過的知識點能更深刻的記憶在腦海中,反複的回憶有助于孩子建立新的神經元,實作自己的内化。

晚上對當天的複盤就是一個及時亡羊補牢的環節,十分關鍵、高效。

内化完的知識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運用,畢竟不懂運用終究隻是紙上談兵。

孩子三年級成績就開始下滑,一定是6歲前沒做好這件事,值得反思

階段性的測驗可以考察孩子内化的效果,也可以讓孩子将學習的知識與問題聯系起來。

樊登圖書的創始人運用的也是這種方法,即使他上課不做筆記,不去背誦老師劃的重點,但是人家一直以來的成績都十分優異。

這正是因為他習慣回憶和懂得查漏補缺的功勞,他能将内化的知識真正地運用起來,家長要意識到學習是沒有公式可言的,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懂得運用之後還要教會孩子舉一反三,因為學習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得到成績,而是讓人學會真正的思考。

孩子三年級成績就開始下滑,一定是6歲前沒做好這件事,值得反思

前幾天孩子也遇到了背誦上的難題,兩天背誦完《三字經》第三部分。

這樣子的量對于小孩來說真的不簡單,但是孩子的爸爸給孩子建議說:可以逐行攻克這個背誦難題。

經過爸爸的點撥,經常練琴的孩子聯想到了平時練習的樣子,難的地方多練幾遍,簡單會的地方可以減少練習次數。

于是乎孩子又開始充滿幹勁,劃出對于自己來說的難點,接下來就是背誦攻克它。

其實把困難拆開來看似乎也變得不那麼難了,孩子背誦的時間大大縮短,甚至還能了解這段三字經講的是什麼。

孩子三年級成績就開始下滑,一定是6歲前沒做好這件事,值得反思

背誦完拆分的行,接下來就是進行組裝了,這個時候孩子将每行講的内容進行了練習,很快也就串聯了起來。

孩子通過拆分,将每段需要消耗的精力進行了明确的劃分,最後背誦完整段的孩子不僅不覺得累,甚至還樂在其中。

其實面對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恐懼。

因為學習技能最避忌的就是産生畏難心理,隻要不畏難,事物終究會被我們所征服的。

當我們内化更多的知識,我們越能排程大腦中的想法來解決遇到的難題。

畢竟教育的意義是教會人們通過大腦進行思考,而不是單純為了比較成績的高低而已。

孩子三年級成績就開始下滑,一定是6歲前沒做好這件事,值得反思

其實我們一路走到這個年紀,幾乎每天都有在學習,也許現在我們已經沒有學習書面上的知識,但是依舊有很多方面的“知識”進入我們的大腦,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從一開始的模仿技能到現在的主動擷取技能,我們因為思考成為了與衆不同的人。

現在自己的孩子正在經曆我們以前的階段,是以或許引導孩子會比較有經驗,畢竟父母都是過來人。

孩子三年級成績就開始下滑,一定是6歲前沒做好這件事,值得反思

但是切記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做一個孩子人生中的引路人就足夠了。

讓孩子自主思考,任何事情都能讓孩子嘗試解決它,說不定下一個愛因斯坦就是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