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年级成绩就开始下滑,一定是6岁前没做好这件事,值得反思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最熟悉的话莫过于:“你怎么都记不住我讲过的!”

在别人看来这或许是在批评孩子,但是在父母的眼里,说出的这句话更多的是当时孩子带来的无奈和绝望,这或许已然是他们内心最想得到答案的问题。
这种就是典型的辅导孩子作业费爹妈。
为什么一直有这样“废爹妈”的情景出现,是孩子真的不会吗?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聪明,因为总有很多鬼马的想法出现在孩子的脑海中,每次跟孩子争论起来,孩子说话也是一套一套的。
关键是在这妙语连珠的反驳背后竟然找不到任何逻辑漏洞。
这样子的孩子为什么在学习这件事上这么“要命”呢?
或许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知道怎么自主思考。
1
自主思考究竟是什么?
自主思考其实就是主动动脑筋,由于孩子的小时候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技能的,而往往这些技能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行为和语言。
例如小学三年级前的知识,父母的习惯语言和行为,生活技巧什么的。
正是因为自主思考是没有办法模仿的,所以在前期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常常被气得无可奈何。
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学习到那些高级、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呢/
那就需要引导小孩自己思考、内化,并且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以孩子学习加法为例,加法一般都是通过列竖式来得出结果,通过向孩子讲解其中的原理吗,孩子假以时日也能通过模仿学会加法。
除了模仿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想方法得出答案,或许孩子想出的办法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更能将这项技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能不知变通的,生活也是如此,而变通的前提也是自己脑海里有东西。
孩子最后总是靠自己,不可能一辈子都靠父母进行思考,因为让孩子形成思考的习惯,能让孩子更快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
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就是不好,明明问题的核心还是一样的,但是变了数字就解不出来了,这背后的问题其实还是孩子不会自主思考。
真正的学霸向来都不是“死”读书,而是灵活地运用自己内化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在学习还容易的阶段或许大家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学习的深度越深,孩子间的差距就越明显。
2.怎么样才能养成思考的习惯?
父母越早让孩子独立思考越好。
尚在幼童时期的孩子向家长寻求帮助时,家长往往只是一味地让孩子模仿来解决问题,而忽略了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下次当孩子寻求帮助时,可以先问问孩子要首先应该怎么做,根据孩子的描述来解决问题,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影响孩子的思考能力,慢慢的孩子也会养成动脑经的习惯。
当天的学习结束时,父母可以主动帮孩子复盘今天的做过的事情、学习过的知识。
根据记忆曲线,复习过的知识点能更深刻的记忆在脑海中,反复的回忆有助于孩子建立新的神经元,实现自己的内化。
晚上对当天的复盘就是一个及时亡羊补牢的环节,十分关键、高效。
内化完的知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运用,毕竟不懂运用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阶段性的测验可以考察孩子内化的效果,也可以让孩子将学习的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
樊登图书的创始人运用的也是这种方法,即使他上课不做笔记,不去背诵老师划的重点,但是人家一直以来的成绩都十分优异。
这正是因为他习惯回忆和懂得查漏补缺的功劳,他能将内化的知识真正地运用起来,家长要意识到学习是没有公式可言的,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懂得运用之后还要教会孩子举一反三,因为学习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得到成绩,而是让人学会真正的思考。
前几天孩子也遇到了背诵上的难题,两天背诵完《三字经》第三部分。
这样子的量对于小孩来说真的不简单,但是孩子的爸爸给孩子建议说:可以逐行攻克这个背诵难题。
经过爸爸的点拨,经常练琴的孩子联想到了平时练习的样子,难的地方多练几遍,简单会的地方可以减少练习次数。
于是乎孩子又开始充满干劲,划出对于自己来说的难点,接下来就是背诵攻克它。
其实把困难拆开来看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难了,孩子背诵的时间大大缩短,甚至还能理解这段三字经讲的是什么。
背诵完拆分的行,接下来就是进行组装了,这个时候孩子将每行讲的内容进行了练习,很快也就串联了起来。
孩子通过拆分,将每段需要消耗的精力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最后背诵完整段的孩子不仅不觉得累,甚至还乐在其中。
其实面对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恐惧。
因为学习技能最避忌的就是产生畏难心理,只要不畏难,事物终究会被我们所征服的。
当我们内化更多的知识,我们越能调度大脑中的想法来解决遇到的难题。
毕竟教育的意义是教会人们通过大脑进行思考,而不是单纯为了比较成绩的高低而已。
其实我们一路走到这个年纪,几乎每天都有在学习,也许现在我们已经没有学习书面上的知识,但是依旧有很多方面的“知识”进入我们的大脑,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从一开始的模仿技能到现在的主动获取技能,我们因为思考成为了与众不同的人。
现在自己的孩子正在经历我们以前的阶段,所以或许引导孩子会比较有经验,毕竟父母都是过来人。
但是切记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做一个孩子人生中的引路人就足够了。
让孩子自主思考,任何事情都能让孩子尝试解决它,说不定下一个爱因斯坦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