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作者:CC爸媽

來源:CC爸媽(ID:cc-bama)

朋友最近找我吐糟,說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能把人氣死。

這離青春期還遠着呢,咋就這麼難溝通。

我跟他說啥,他都沒反應。

扔個石子還有響兒呢,和牛說話還能哞一聲呐,跟我家孩子那是半天也問不出個屁來。

逼急了也隻會說,不說了,反正說了你們也不會聽。

他不說,又怎麼知道我不聽。

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我們發現,孩子越小越容易溝通,越大反而與父母越疏離。

不光是朋友家,随着孩子長大,他們開始有各種各樣讓親媽一聽就想炸毛的口頭禅挂在嘴邊。

比如“随便、不是我,都怪你,反正你也……”等。

那些看似很平常、随口一說的話,其實隐藏着很多重要的資訊,隐藏着孩子長久以來不被看到的情緒。

也傳遞着同一個資訊——你跟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

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01

“算了,反正……”

算了,不說了,反正你也不會同意;

反正什麼都是我的錯;

反正我說什麼你也不會聽。

孩子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

反正的出現,代表期待别人做一些事,卻害怕得不到。

反正前說得是反話,後邊跟着的才是期待你做的事情。

因為之前期待落空,不想再體驗失落的傷害,是以開始降低自己的期待,用“反正”來掩飾自己的期待。

同時也用氣人的反話來保護自己那顆長時間不被滿足,已經受傷的心。

這并不是孩子叛逆,也不是想跟你對着幹,而是一種求救。

就像前邊朋友的例子,孩子總是把“反正”挂在嘴邊,且和父母的溝通漸漸減少。因為需求被忽視的次數多了,想法被否定的次數太多了,是以孩子假裝不在乎。

孩子會從心理上開始逐漸遠離讓自己失望的人,但父母卻認為是孩子大了,開始變得不聽話。

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該怎麼做?其實很簡單。

我們隻需要把孩子的反話正過來,看見孩子反正後的真實需求。

反正後邊跟的其實是孩子心裡希望我們做的:

反正都是我的錯,其實是在說“你能不要什麼都怪我嗎?”

反正我說了你也不讓我吃,其實在說“我希望你能再讓我吃個冰棍”。

明白了孩子的真實意思後,我們要用一種積極的态度及時回應孩子的期待。

讓孩子知道他的期待你都知道了,也尊重他的想法并會努力做到。

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一直希望我們可以好好聽你講話,之前是我忽視了,現在隻認真聽你說話。

當然,我們并不是要滿足孩子的每一個需求,做不到或無理的要求,我們也可以拒絕。

孩子其實是可以接受正面拒絕的,前提是你要說出讓他認同的原因。

他提每個要求的時候,心中都是有兩手打算的。

隻要被拒絕的心服口服,他其實是不會失望的。

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夏天的時候,CC每天都很想吃好幾根冰棍,我總是不耐煩的拒絕“不行,你不知道自己今天已經吃過2根了嗎?”(我不耐煩,是因為她都7歲了,我認為她早已能自己判斷做事對錯,不該明知故犯)。

然後有一天,她又說,“媽媽……我想…… 算了,反正你肯定不讓我吃。”

我便是在那一刻,體驗了孩子為什麼要“瞞着”大人。

感覺很不好,我便反思。

其實是我的問題,于是我告訴她:

“我知道你還想吃,但今天确實也不能再吃了,你要是熱,咱們喝點冰水;你要是饞,媽媽給你打杯奶昔”。

後來她又提過很多次,每次我都真誠地解釋原因。而不是像之前一樣粗暴地用父母的權威打壓。

02

“都怪你……”

國慶期間,我和C爸帶孩子在外邊吃飯,有一對母子,一進門就聽5、6歲的小男孩抱怨“都怪你,沒打好傘,我衣服都濕了”。

媽媽聽着孩子的埋怨,趕緊順着說“是是,都怪媽媽沒給你遮好”。

吃飯期間小孩拿出随身帶的iPad玩,媽媽旁邊剝蝦喂他吃,不一會又傳來小男孩的責備聲“都怪你,都點沒了”邊說邊用手拍打媽媽,“哎呀,媽媽幫你找回來”。

原來是小男孩看的視訊不小心刷沒了,為此又鬧了好大一肝火。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孩子總是習慣把事情的責任推到别人身上,遇事怪父母、怪夥伴、就是不怪自己。

上學遲到了,怪你沒叫他;

沒完成作業,怪你沒早點提醒;

自己弄壞東西,也要怪你。

前段時間就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母女倆上錯地鐵,女兒大發雷霆,競對母親拳打腳踢。

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大包小包的行李,沒舍得讓她拿一件,換來的卻是毫不尊重毫無感恩的白眼狼。

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為什麼孩子會事事怪他人?

随着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家長們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和寵愛,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

但當我們付出的越來越多,孩子伸手就能得到的越多,就越容易忽視一些無形的東西,比如責任和是非觀。

孩子之是以把錯誤都歸咎于别人,總是把“都怪你”挂在嘴邊,可能并不是推卸責任,而是自身的是非觀比較模糊。

直白點就是人家壓根就沒覺得自己有錯,錯的就是你。

這種情況,你越指責,孩子越委屈。

我們應該怎麼做?父母不要一人負責所有!

我們家原來養花,我跟C爸輪流澆水,後來他忙,就變成了我澆,慢慢的成了我一個人的事兒。

花養了許久之後,有段時間我突然變忙,也常忘了澆,某天,C爸去陽台,脫口而出,“哎呀,你多久沒澆水了,花都被你養死啦!”

跟孩子相處也一樣,你負責的越多、越久,孩子就自動預設:那是你該負責的事。

是以,該放手放手,日常生活中也讓孩子承擔一些小責任,比如自己定鬧鐘起床。并且,自行承擔事情的後果,起不來就會遲到。

問題出現的時候,就事論事,區分責任。是誰的問題,就要到誰的身上。從小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

當然,在引導孩子承擔責任時,切忌一點小事就嚴厲處置,不然孩子因為害怕也會選擇逃避承擔責任。

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03

“媽媽,你還喜歡我嗎?”

孩子會不會經常問你這句話?

尤其是:杯子打碎了,你生氣的發了火!

幼稚園跟小朋友吵架,你跟着一起挨了老師訓。

你一時控制不住情緒,遷怒到孩子身上,大吼了她幾句。

孩子為什麼會說這句話?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大腦意識和理性層面上,孩子都願意相信父母是愛自己的。

一旦孩子感覺不到愛或對愛有了質疑,他們就會感覺到失控、崩潰、絕望,沒有安全感。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反複詢問以确認。

而很多父母在氣頭上,為了維持權威,也為了讓孩子有個記性,是以無視孩子小心翼翼确認愛的心:

“你都要氣死我,我還怎麼愛你?”

“我是不是告訴你?不能說謊,再說謊媽媽就不愛你了。”

當然,你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修正行為,但孩子的注意力卻放在了“媽媽是否還愛我”上,根本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長時間得不到愛的回應,要麼孩子就不再對你抱希望;要麼就刻意迎合。

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我們應該這樣做?

若孩子經常問這句話,回憶下是否最近過于嚴苛、或在情感上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如果是,那就多給他一點關注。

若當孩子犯錯後問你這句話,請不要急着批評、教育他,教育晚一分兩分也沒事,請先回應孩子的最關心的問題“媽媽,當然愛你”。

無論何時,面對孩子的詢問,都要告訴他“媽媽愛你”。後邊再給孩子提出你的意見“媽媽希望你可以好好吃飯,這樣身體才能強壯壯”或是事情的解決辦法“我們一起把杯子碎片收起來吧”,“媽媽生氣就會忍不住聲音大,但這是我的問題,不影響媽媽愛你”。

對于孩子,愛是需要回應的,是需要大聲告訴他們的 。

每一個孩子搗亂、惱人的行為,每一個你感到憤怒或不被尊重的話語,其實都是孩子再向你傳達 “幫幫我” 。

這也是教育中最難的部分,我們需要透過孩子那些并不很友好的行為和語言,去了解背後真正的意圖。

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我們不去理會孩子這些口頭禅背後的真正意思,探究孩子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是停留在主觀感受,貿然給孩子貼上“不聽話、叛逆”的标簽。

那親子關系隻會越來越僵,和孩子隻會越來越遠。

現在孩子小離不開我們,隻能忍耐,等有一天孩子獨立了,我們再想拉近關系就來不及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