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熟這堂課,父母和孩子都是實習生》

今年入圍奧斯卡的提名電影《何以為家》,12歲黎巴嫩男孩紮因,兄弟姊妹衆多,在社會底層連鞋底都不如,像“一團狗屎”。

最後他控告父母:“我希望大人聽我說,無力撫養孩子的人,不要再生了。”忍不住想,紮因和他父母,誰更成熟?孩子學着長大,又有誰來教好父母?

成熟這堂課,父母和孩子都是旁聽生。如果是魔法保姆麥克菲,或許會上這三節課吧。

01

成熟是自信,面對改變,說“我願意”

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裡說:“隻要你能夠做到心平氣和,父母們對自己的失敗都會心服口服,承認‘人類掌握計算機的能力同年齡成反比’。”

女兒周末回家,外婆迫不及待報告:

“微信真是好東西,走哪兒都不用帶錢包了。”

“手機掃碼取快遞也利索。”

73歲的外婆揚揚手機,有幾分小驕傲。

“哈哈哈,我再教你小視訊,更好玩!”

女兒也開心地笑。

老小閑聊時,我蹭上去,準備虛心跟丫頭請教怎麼用PHOTOSHOP修圖。說虛心,因為孩子國小五年級已經玩得很溜。

周曉虹教授稱這種現象為“文化反哺”,他說:

“這個世界發生過1億人的現代化——日本;

發生過2億人的現代化——美國;

發生過3億人的現代化——歐洲;

迄今為止,13億人的現代化,隻有中國。”

時代急劇變遷,年輕人輕松擺弄電子産品,國小生開始程式設計,山區賣菜的阿婆都用上了掃碼。

任正非說:“現在文盲不多了,但科盲不少。”

前些時候馬爸爸又上熱搜了,他說:

“未來每年将會向社會輸出1000名在阿裡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

還有其他大佬們:

華為:“放棄平庸員工。”

騰訊:“結構性優化。”

百度:“鼓勵狼性,淘汰小資。”

蔚來:“局部優化,提高營運效率。”

科大訊飛:“提前吃飯的員工需要被優化。”

京東:“淘汰掉因身體原因不能拼搏的員工。”

坐在辦公桌前,一條條對照下來,自己就先紮心了,有資深姐姐一語道破天機:“你們沒聽見老大經常說的三個字嗎——成熟點。”

想想有道理啊,廣東人說“揾食艱難”,大浪淘沙能留下的都是“熟人”,成熟的熟。熟能生巧的技能,應對瞬息萬變的從容,大器晚成,人成熟了,事就成了。

改變和學習總不會太舒服,但也不用怕的,哪條好漢還不是逼上梁山,多少大佬當年無問西東自立門戶,先拿出成熟的态度來,面對現實說:

“好!幹!”

02

成熟是勇氣,認清真相之後,依然相信

同僚兒子班上的同學要跳樓,幸好及時阻止,那孩子也被父母帶回家。家長們想不通,國小五年級啊,我的孩子也這麼想過嗎?怎麼辦?議論紛紛。

有家長随手上網搜了下,吓出一身冷汗。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釋出資料顯示:全球五分之一的青少年遭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在15至19歲的青少年群體中,自殺已經成為第二大死亡原因。

也許他們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同樣的悲劇一再重演。不由人不深思,孩子不成熟的“一念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曾聽到這樣一個說法,面對困難,多數人會“打”或者“逃”,其實還有一條路——選擇。

不鑽牛角尖,跳出來,以旁觀者角度,更大範圍看清事實,才會發現“也沒什麼大不了”。

最近上映的《葉問4》裡,父親和孩子的對話似曾相識,好像重播許多家庭的日常:

“什麼都是我的錯!”兩個孩子一樣喊。

“都是為你好,你不懂。”父親都吼回去。

愛是真愛,但不成熟任性的孩子,不成熟偏見的父親,喊完了痛快了,問題還在。

還有一幕:

若男說:“我不相信别人的爸爸也是這樣的,最起碼,葉叔叔你不是。”葉問沉默了,在若男身上看到自己兒子的影子。

“可以在中秋晚會上表演啦啦舞啊。”聽到葉叔叔的建議,若男很開心。

這裡我們看到,開始相信、傾聽,氛圍愉快起來,成熟多一點,溝通近一點。

記得《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段話:“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就是一種實作。”

舞台上有去無回的列車,可愛的孩子們,白衣歌者在舞台中央,“親愛的旅人啊”,歌聲在熟悉旋律裡飄來,澄淨空靈,這是什麼神仙嗓音!隻聽台下觀衆席在大聲喊:“周深周深”……

周深在B站2019跨年晚會上日文版翻唱這首《千與千尋》被多少人單曲循環。

百度下來,果然也是有故事的人,這天籁好聲音,小時候卻因天生特别,怕别人笑自己“娘”不敢說話,差點埋沒。幸好在一次學校歌唱比賽找回了自信。

幸運如周深,勇敢自信,一路成長一路成熟,他赢了。而那些抑郁甚至自殺的孩子,卻因不成熟的一念之間,毀了前程、丢了性命!

人生都是邊走邊學,誰也不是生來就擅長,每個人的答案還不一樣。但隻要知道愛你的人永遠在那,就像小時候媽媽在前方張開的雙臂,你就可以一往無前、蹒跚着沖進那個溫暖的懷抱。

03

成熟是互相成就,一起成長

有人說,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同學女兒高三時,選擇了藝術專業,理由是:"做什麼事可以讓自己投入身心、渾然忘我。現在我找到了,這就是以後要走的路。”

做父母的覺得,可惜了學霸的成績,但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何況做喜歡的事去謀生,也确實無法反對。是以,就先去做吧,相信就好。

受此啟發,媽媽也列起清單,計劃每年學一個新技能,重拾當年小夢想。首先報了華爾街英語,挑戰當年最弱科目。和年輕人混在一起,還真有點“同學少年”的錯覺。

暑假孩子回國,機場出口終于看到那個細胳膊細腿的娃、推着三個大行李箱,淡定從容,脫了稚氣,分明成熟大人的樣子了,當媽的一聲“寶貝”沒敢再叫,喊着大名迎上去,邊走邊聊丫頭異國他鄉的獨立生活,媽媽也說說中年學習的囧事……

成熟的感覺,有點微妙,小小的失落,更多的驕傲。

豆瓣9.2高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裡,導演周轶君說:“希望在尊重天性和規範天性之間尋找平衡。”

十個月的六國教育之旅,文化或許有差異,成長也并非一個樣子,但尊重、平等的核心卻一直在。正如那個9歲的孩子所說:“每個人都一樣的好,平等的,沒有人是最好的。”

平等與平衡,昨天的“陪你長大”、“陪你變老”,今天需要“一起成長”。孩子有新事物快速學習力,父母有歲月沉澱後的耐力和洞察,從另一雙眼,發現新世界。

“一起加油吧?”回答是肯定的,尤其當這個理由是因為愛。我愛你,是以我想變得跟你一樣好。

丹尼爾•貝爾教授說:“任何一個孩子再也不可能生活在與其父輩和祖輩同樣的生活的世界。”

孩子或曾是孩子的我們,面對未知的世界,并不完美,也會犯錯,但好奇摸索、成熟的過程,卻正是美妙所在。

我們會用“帽子或蛇吞象”的暗語來區分同類,明白花兒和石頭比數字重要多了,從滿天星星聽見小王子鈴铛般的笑聲……

那個世界,夏語冰和AI們,永遠不懂。

成熟的旅程,我們一直在路上,用“自信、勇氣、成長”魔法咒語,時間之門将緩緩開啟。

深深深呼吸,靜待花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