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成熟这堂课,父母和孩子都是实习生》

作者:高黉

今年入围奥斯卡的提名电影《何以为家》,12岁黎巴嫩男孩扎因,兄弟姊妹众多,在社会底层连鞋底都不如,像“一团狗屎”。

最后他控告父母:“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无力抚养孩子的人,不要再生了。”忍不住想,扎因和他父母,谁更成熟?孩子学着长大,又有谁来教好父母?

成熟这堂课,父母和孩子都是旁听生。如果是魔法保姆麦克菲,或许会上这三节课吧。

01

成熟是自信,面对改变,说“我愿意”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里说:“只要你能够做到心平气和,父母们对自己的失败都会心服口服,承认‘人类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同年龄成反比’。”

女儿周末回家,姥姥迫不及待报告:

“微信真是好东西,走哪儿都不用带钱包了。”

“手机扫码取快递也利索。”

73岁的姥姥扬扬手机,有几分小骄傲。

“哈哈哈,我再教你小视频,更好玩!”

女儿也开心地笑。

老小闲聊时,我蹭上去,准备虚心跟丫头请教怎么用PHOTOSHOP修图。说虚心,因为孩子小学五年级已经玩得很溜。

周晓虹教授称这种现象为“文化反哺”,他说:

“这个世界发生过1亿人的现代化——日本;

发生过2亿人的现代化——美国;

发生过3亿人的现代化——欧洲;

迄今为止,13亿人的现代化,只有中国。”

时代急剧变迁,年轻人轻松摆弄电子产品,小学生开始编程,山区卖菜的阿婆都用上了扫码。

任正非说:“现在文盲不多了,但科盲不少。”

前些时候马爸爸又上热搜了,他说:

“未来每年将会向社会输出1000名在阿里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

还有其他大佬们:

华为:“放弃平庸员工。”

腾讯:“结构性优化。”

百度:“鼓励狼性,淘汰小资。”

蔚来:“局部优化,提高运营效率。”

科大讯飞:“提前吃饭的员工需要被优化。”

京东:“淘汰掉因身体原因不能拼搏的员工。”

坐在办公桌前,一条条对照下来,自己就先扎心了,有资深姐姐一语道破天机:“你们没听见老大经常说的三个字吗——成熟点。”

想想有道理啊,广东人说“揾食艰难”,大浪淘沙能留下的都是“熟人”,成熟的熟。熟能生巧的技能,应对瞬息万变的从容,大器晚成,人成熟了,事就成了。

改变和学习总不会太舒服,但也不用怕的,哪条好汉还不是逼上梁山,多少大佬当年无问西东自立门户,先拿出成熟的态度来,面对现实说:

“好!干!”

02

成熟是勇气,认清真相之后,依然相信

同事儿子班上的同学要跳楼,幸好及时阻止,那孩子也被父母带回家。家长们想不通,小学五年级啊,我的孩子也这么想过吗?怎么办?议论纷纷。

有家长随手上网搜了下,吓出一身冷汗。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数据显示:全球五分之一的青少年遭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在15至19岁的青少年群体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

也许他们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同样的悲剧一再重演。不由人不深思,孩子不成熟的“一念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曾听到这样一个说法,面对困难,多数人会“打”或者“逃”,其实还有一条路——选择。

不钻牛角尖,跳出来,以旁观者角度,更大范围看清事实,才会发现“也没什么大不了”。

最近上映的《叶问4》里,父亲和孩子的对话似曾相识,好像重播许多家庭的日常:

“什么都是我的错!”两个孩子一样喊。

“都是为你好,你不懂。”父亲都吼回去。

爱是真爱,但不成熟任性的孩子,不成熟偏见的父亲,喊完了痛快了,问题还在。

还有一幕:

若男说:“我不相信别人的爸爸也是这样的,最起码,叶叔叔你不是。”叶问沉默了,在若男身上看到自己儿子的影子。

“可以在中秋晚会上表演啦啦舞啊。”听到叶叔叔的建议,若男很开心。

这里我们看到,开始相信、倾听,氛围愉快起来,成熟多一点,沟通近一点。

记得《布鲁克林有棵树》有段话:“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就是一种实现。”

舞台上有去无回的列车,可爱的孩子们,白衣歌者在舞台中央,“亲爱的旅人啊”,歌声在熟悉旋律里飘来,澄净空灵,这是什么神仙嗓音!只听台下观众席在大声喊:“周深周深”……

周深在B站2019跨年晚会上日文版翻唱这首《千与千寻》被多少人单曲循环。

百度下来,果然也是有故事的人,这天籁好声音,小时候却因天生特别,怕别人笑自己“娘”不敢说话,差点埋没。幸好在一次学校歌唱比赛找回了自信。

幸运如周深,勇敢自信,一路成长一路成熟,他赢了。而那些抑郁甚至自杀的孩子,却因不成熟的一念之间,毁了前程、丢了性命!

人生都是边走边学,谁也不是生来就擅长,每个人的答案还不一样。但只要知道爱你的人永远在那,就像小时候妈妈在前方张开的双臂,你就可以一往无前、蹒跚着冲进那个温暖的怀抱。

03

成熟是互相成就,一起成长

有人说,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同学女儿高三时,选择了艺术专业,理由是:"做什么事可以让自己投入身心、浑然忘我。现在我找到了,这就是以后要走的路。”

做父母的觉得,可惜了学霸的成绩,但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何况做喜欢的事去谋生,也确实无法反对。所以,就先去做吧,相信就好。

受此启发,妈妈也列起清单,计划每年学一个新技能,重拾当年小梦想。首先报了华尔街英语,挑战当年最弱科目。和年轻人混在一起,还真有点“同学少年”的错觉。

暑假孩子回国,机场出口终于看到那个细胳膊细腿的娃、推着三个大行李箱,淡定从容,脱了稚气,分明成熟大人的样子了,当妈的一声“宝贝”没敢再叫,喊着大名迎上去,边走边聊丫头异国他乡的独立生活,妈妈也说说中年学习的囧事……

成熟的感觉,有点微妙,小小的失落,更多的骄傲。

豆瓣9.2高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导演周轶君说:“希望在尊重天性和规范天性之间寻找平衡。”

十个月的六国教育之旅,文化或许有差异,成长也并非一个样子,但尊重、平等的核心却一直在。正如那个9岁的孩子所说:“每个人都一样的好,平等的,没有人是最好的。”

平等与平衡,昨天的“陪你长大”、“陪你变老”,今天需要“一起成长”。孩子有新事物快速学习力,父母有岁月沉淀后的耐力和洞察,从另一双眼,发现新世界。

“一起加油吧?”回答是肯定的,尤其当这个理由是因为爱。我爱你,所以我想变得跟你一样好。

丹尼尔•贝尔教授说:“任何一个孩子再也不可能生活在与其父辈和祖辈同样的生活的世界。”

孩子或曾是孩子的我们,面对未知的世界,并不完美,也会犯错,但好奇摸索、成熟的过程,却正是美妙所在。

我们会用“帽子或蛇吞象”的暗语来区分同类,明白花儿和石头比数字重要多了,从满天星星听见小王子铃铛般的笑声……

那个世界,夏语冰和AI们,永远不懂。

成熟的旅程,我们一直在路上,用“自信、勇气、成长”魔法咒语,时间之门将缓缓开启。

深深深呼吸,静待花开……

继续阅读